断代 亡天下:南明痛史   》 四海狼烟美少年(4)      梅毅 Mei Yi

  ……呜呼!大造茫茫,总归无后。(倘若)有一日中兴再造,则庙食千秋(享受庙祭),岂止麦饭豚蹄(指祭祀一般死者的食品。)不为馁鬼而已哉-…兵戈天地,淳死后,乱且未有定期。双慈善保玉体,无以淳为念。二十年后,淳且与先文忠为北塞之举矣(出师北伐,驱逐满清。这句话意思是讲自己死后再度转世为人,仍要与其父在北方起兵反清。)
  ……语无伦次,将死言善(语出《论语·泰伯》:“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言善,指说话真诚不欺。)。痛哉,痛哉!
  人生孰无死,贵得死所耳。父得为忠臣,子得为孝子,含笑归太虚,了我分内事。大道本无生,视身若敝屣。但为气所激,缘悟天人理。噩梦十七年,报仇在来世。神游天地间,可以无愧矣!
  1647年,九月秋决,夏完淳等三十多名抗清义士在南京西市慷慨就义。手提鬼头大刀、凶神恶煞般的刽子手,面对昂然站立的这位面容白皙、姣好的十六岁美少年,他那杀砍掉无数人头的双手,也不由自主地发颤发抖,最终只能闭眼咬牙才敢砍下那一刀……
  面对英烈惭煞人
  ——审讯夏完淳的洪承畴
  府署之内,洪承畴呆坐太师椅上,眼望无尽的虚空,叹息自己的一生,悔愧难当,深知自己再也无法对过去的历史做出选择。
  遥想松锦战役时的洪承畴,虽然遭遇大败,仍旧率数千明军死守松山孤城,孤注一掷,誓死以待明朝援军。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明军忍受着饥困折磨,缺衣少药,洪承畴率曹变蛟、丘民仰等将领,坚拒清军诱降,坚守长达半年之久。
  由于外无援军,城内日久粮尽,出现人人相食的现象。叛将夏成德终于经受不住富贵诱惑,在崇祯十五年(1642年)二月十八日深夜开门投降,清军一拥而入,攻陷松山。
  清军此次收获很大,不仅活捉了洪承畴,还活捉了祖大寿(当时在锦州守城)的三个弟弟和巡抚丘民仰、总兵曹变蛟、王廷臣等高级官将。
  当时,清军强迫众人剃头投降,包括洪承畴在内,诸人誓死不降,表示说:
  “我等乃堂堂大明天朝大臣,赶紧杀掉我们!如不然,我们自己也会自杀殉国。”
  三月四日,皇太极下令把洪承畴、祖大乐(祖大寿之弟,清朝故意纵放祖大寿另外两个弟弟回锦州)几个人押送盛京。对明朝巡抚丘民仰以及总兵曹变蛟和王廷民,下令就地处决。这三位英雄忠心凛凛,含笑临刑,为大明朝挥洒了最后一滴鲜血。
  三月下旬,洪承畴被押至盛京后,仍旧挺颈临刃,拒不降清。为求速死,他蓬头跣足,日夜在牢中大骂不止。其间,他还曾绝食七天,最后熬不过饥渴,重新进食。
  一般史书上都讲,1642年二月十八日松山被陷洪承畴被擒时就降清,其实是弄错了日期。一直到四月十六日,直到在锦州投降的明将祖大寿等人齐集沈阳时,洪承畴仍旧没有向清朝投降。
  不知为什么,洪承畴被关押到五月四日后,却忽然主动表示投降。皇太极闻言极喜,生怕洪承畴夜间反悔,立刻派宫中剃头师为这位明朝督帅剃头。这样一来,洪承畴从“内容”到“形式”,真正归降清朝。
  五月初五日,皇太极在沈阳皇宫内举行了隆重的受降仪式。洪承畴、祖大寿兄弟等人,在庭院行三拜九叩之礼,向皇太极行礼。
  祖大寿等人早已清发清服,洪承畴刚刚剃头还不习惯,他戴顶清朝的毡笠,身穿明朝衣服,看上去不伦不类。
  皇太极见此,赶忙命令左右为这位明朝的著名文臣赶制清朝官服。
  仪式结束后,皇太极“亲切”接见了这些明朝降臣降将。按从前在明朝的官职尊卑,洪承畴坐于东边侧席之首。
  当时,皇太极爱妃刚死不久,心情不是很好,只是问了洪承畴“年纪多大”、“日本人与南朝是否有往来”等闲事,茶罢而出。也就是说,由于洪承畴等人毕竟是大败后被迫降附,皇太极对他们的态度不是非常积极,只是想利用他们的降附扩大影响,镇服余人。接见后,皇太极严派军兵看管这些新降臣,实际上形同软禁。
  有关洪承畴降清,有不少“版本”,最流行的,一是范文程劝降,二是皇太极亲自劝降感化。
  所谓范文程劝降,讲他偷窥洪承畴时,见这位明朝督师一人在狱中抖掸身上灰尘,便向皇太极进言说:“洪承畴必不能死,一衣尚惜,况其命乎1但是,此说无据,也不知《清史稿》从哪淘来这样的“资料”。
  所谓“皇太极感化劝降”,这条资料来源自满洲贵族昭琏的笔记《啸亭杂录》中的《用洪文襄》一条,原文活灵活现,描写得头头是道:
  (洪承畴)誓死不屈,日夜蓬头跣足,骂詈不休。文皇(皇太极)命诸文臣劝勉,洪(承畴)不答一语。上乃亲至洪(承畴被押之)馆,解貂裘与之服,徐曰:“先生得无冷乎?”洪(承畴)茫然视上久之,叹曰:“真命世之主也1因叩头请降。上大悦,即日赏赉无算,陈百戏以作贺。诸将皆不悦,曰:“洪承畴一羁囚,上待之何重也1上曰:“吾侪所以栉风雨者,究欲何为?”众曰:“欲得中原耳1上笑曰:“譬诸行者,君等皆瞽目(瞎子),今获一引路者,吾安得不乐也1众乃服。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序让历史照亮未来(1)序让历史照亮未来(2)半明半灭大明朝(1)半明半灭大明朝(2)
半明半灭大明朝(3)半明半灭大明朝(4)半明半灭大明朝(5)半明半灭大明朝(6)
半明半灭大明朝(7)半明半灭大明朝(8)半明半灭大明朝(9)半明半灭大明朝(10)
半明半灭大明朝(11)半明半灭大明朝(12)半明半灭大明朝(13)半明半灭大明朝(14)
半明半灭大明朝(15)半明半灭大明朝(16)半明半灭大明朝(17)半明半灭大明朝(18)
半明半灭大明朝(19)半明半灭大明朝(20)半明半灭大明朝(21)半明半灭大明朝(22)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