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评传 解讀蘇東坡:女性情感捲   》 仙子初降:一朵彩雲下巫峰(1)      東方竜吟 Dong Fanglongyin

  東坡先生侍妾曰朝雲,字子霞,姓王氏,錢塘人。敏而好義,事先生二十有三年,忠敬若一。紹聖三年七月壬辰,卒於惠州,年三十四。八月庚申,葬之豐湖之上棲禪山寺之東南。生子遁,未期而夭。蓋常從比丘尼義衝學佛法,亦粗識大意。且死,誦《金剛經》四句偈以絶。
  ——《朝雲墓志銘》,《蘇軾文集》捲七十五
  這是東坡先生在其侍妾朝雲病故於惠州後,對她一生所作的簡要概括。紹聖三年為1096年,由於古人計齡多數虛歲,我們上溯三十三年,知道朝雲生於1063年,也即宋仁宗嘉祐八年。從她“事先生二十有三年”推算,可知朝雲於宋神熙寧六年(1073)來到身為杭州通判的蘇軾身邊,當時虛齡十一歲。
  蘇軾說朝雲姓王,錢塘人,但在他的現存詩文中,找不到任何有關朝雲傢人的記載,可見她是個孤兒,自小便被賣到青樓之中。
  據孔凡禮先生《蘇軾年譜》載:“《燕石齋補》謂朝雲乃名妓,蘇軾愛幸之,納為常侍 。”十一歲的女孩子,用“名妓”稱之當屬過分,然這多少透露出朝雲的出身與杭州某一著名妓館有關。
  “朝雲”這個名字,無論是她原來的稱呼,還是蘇軾後來給她取的,都與風塵女子脫不了幹係。她的芳名,來自宋玉的《高唐賦》:
  昔者楚襄王與宋玉遊于云夢之臺,望高唐之觀,其上獨有雲氣,崒兮直上,忽兮改容,須臾之間,變化無窮。王問玉曰:“此何氣也?”玉對曰:“所謂朝雲者也。”王曰:“何謂朝雲?”玉曰:“昔者先王嘗遊高唐,怠而晝寢,夢見一婦人曰:‘妾巫山之女也。為高唐之客,聞君遊高唐,願薦枕席。’王因幸之,去而辭曰:‘妾在巫山之陽,高丘之阻,旦為朝雲,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臺之下。’旦朝視之,如言,故為立廟,號曰朝雲。”
  宋玉此賦流傳極廣,魏晉以來,凡言及男女幽歡之事,總要用“旦為朝雲,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臺之下”之詞,梁武帝蕭衍和他的詞臣瀋約,都專門寫過《朝雲麯》 。這個故事,後來被濃縮成“巫山雲雨”四字,屢屢出現在唐五代吟詠情愛之事的詩詞裏:
  一枝紅豔露凝霜,雲雨巫山枉斷腸。
  ——李白《清平調》三首之二
  目斷巫山雲雨,空教殘夢依依。
  ——和凝《何滿子》
  蘇軾詩文中第一次提及高唐神女,是他考中進士、回眉山給母親守喪期滿,與父親和弟弟帶着舉傢老小沿江而下,行經巫峽之時。看到峽江兩岸雲霧間的崇山峻嶺,尤其是見到神女廟等後人建造的勝跡,他與蘇轍乘興做詩,盛贊造化的神奇和傳說的美麗。除了“上帝降瑤姬,來處荊巫間 ”的感嘆外,還有這樣六句,值得我們註意:
  遙觀神女石,綽約誠有以。
  俯首見斜鬟,拖霞弄修帔。
  人心隨物改,遠覺含深意。
  ——《巫山》,《蘇軾詩集》捲一
  從這幾句詩裏,我們似乎能發現“朝雲,字子霞”的奧秘。長年屹立在巫山上的那塊神女石,並沒有什麽衣飾,可蘇軾卻見到她“俯首”低頭,鬟髻斜墜,身上還拖着長長“霞帔”,這意味着蘇軾在看神女峰時,正值朝霞初現;要不然,就是他當時心中産生了神女身着霞帔的幻覺。如果將他的詩句與蘇轍同時寫下的《巫山廟》對比觀看,更是大異其趣:弟弟在詩中歌頌“神仙潔清非世人”,她來自“西方真人古王母”,最後以“神君尊貴豈待我,再拜長跪神所勞”結束,主動拉遠了自己與神女的距離;而哥哥不僅見到神女在嚮自己俯首,還用“人心隨物變,遠覺含深意”之句,表明他感覺到神女在嚮自己垂青,仿佛他就是楚襄王再世,神女正嚮她脈脈傳情達意。難怪後來他得到朝雲,便在詞中每每以襄王自喻:
  今夜巫山真個好,花未落,酒新篘。
  ——《江城子》
  間離阻,誰念縈損襄王,何曾夢雲雨。
  ——《祝英臺近·惜別》
  雲鬢裁新緑,
  霞衣曳曉紅。
  待歌凝立翠筵中。
  一朵彩雲、何事下巫峰?
  ——《南歌子》
  嫩臉羞蛾,因甚化作行雲,卻返巫陽?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选集】百傢講壇
毋庸回避:少年蘇軾曾逃婚(1)毋庸回避:少年蘇軾曾逃婚(2)流連山寺:古廟蛇洞存遣蹤
逼娶對象:鄰郡太守之好女(1)逼娶對象:鄰郡太守之好女(2)蘇洵明智:妙語婉轉除婚約(1)
蘇洵明智:妙語婉轉除婚約(2)晚年追憶:寂寞蓮燈半在亡(1)晚年追憶:寂寞蓮燈半在亡(2)
晚年追憶:寂寞蓮燈半在亡(3)愛妻王弗:自主相戀結姻緣(1)愛妻王弗:自主相戀結姻緣(2)
定情之時:竊竊私語明月夜定情之地:永生難忘短鬆岡(1)定情之地:永生難忘短鬆岡(2)
正月二十:終生夢尋難遺忘(1)正月二十:終生夢尋難遺忘(2)緑眉未開:好風閑處任人猜
關係平等:自主戀愛作根基亡妻之痛:為君哀毀因君衰(1)亡妻之痛:為君哀毀因君衰(2)
賢淑繼室:妻卻差賢勝敬通(1)賢淑繼室:妻卻差賢勝敬通(2)賢淑繼室:妻卻差賢勝敬通(3)
第   [I]   [II]   III   [IV]   [V]   [V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