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秋类 》 性情解讀:劉緒義讀春秋 》
第73節:江漢湯湯,問鼎中原唱大風(2)
劉緒義 Liu Xuyi
但儘管如此,由於周人的宗法製以同姓為大,成王的做法也不過是論功行賞,加以撫慰而已,對楚人自始就不重視。雖然楚子熊繹與魯公伯禽、衛康叔子牟、晉侯燮、齊太公子呂伋俱事成王;但楚人並沒有得到公平的回報。《周語·晉語》載:"昔成王盟諸侯於歧陽。楚為荊蠻,置茅絶,設望表,與鮮卑守燎,故不與盟。"連盟會的資格都沒有。不僅如此,後來,周對楚人的徵伐就開始了。西周金文中就有多處記載,如《過伯簋》銘:"過白(伯)從王伐反荊,孚(俘)金,用作寶尊彝。"後來周成王長大,輔政的周公遭到他人和成王的猜疑。有人誹謗周公有擅權之心。周公懼而奔楚,還到楚國避難。後來周成王幡然醒悟,又請回周公,再次執掌朝政,即所謂"周公歸政"。"周公奔楚"這一件事本身就說明周楚關係不好,否則周公也不敢逃到楚國來。
周昭王時期,周開始南徵。但《左傳》記載,昭王南徵,西六師全軍覆沒,周昭王本人都命喪漢水。周王室的這一係列徵伐,當然引起了楚人的抵製與憤怒。楚人多次表達了這種不公平的對待與委屈,如《左傳》雲:"昔我先王熊繹與呂伋、王孫牟、燮父、禽父並事康王。"又云:"昔我先王熊繹闢在荊山……跋涉山林以事天子。"楚靈王就說先王熊繹與齊、晉、魯、衛等國君一樣並事周康王,四國可得珍寶之器,而楚國則無分。這樣的委屈雖然是藉口,但也道出了楚人心中的不平。
據《竹書紀年》記載,周昭王伐楚共有兩次:第一次是在昭王十六年(公元前985年),"伐楚,涉漢,遇大兕"。第二次衹隔了三年,"十九年,天大日壹,雉兔皆震,喪六師於漢"。同年,"夜清,五色光貫紫微,其王南巡不返"。所謂"南巡不返"衹不過是諱言周王死於漢水。周昭王死因,晉代《帝王世紀》認為是楚人設計獻上底部鑿空後用膠粘接的船衹,船駛行至江中,膠液融化,船衹解體,周昭王及其部衆溺水而死。周宣王時期,繼續南徵,先後徵服了漢水流域,並分封了"漢陽諸姬",在周與楚之間建立起一道屏障。
周夷王之時,王室衰微,諸侯不朝,楚君熊渠公然宣稱"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謚",封其三子為王,叫板周天子。周夷王面對楚人這一明顯的叫板和挑釁卻衹能默不作聲,毫無辦法,衹得任其所為。公元前740年,熊通自封為武王,到武王之時,楚國由"土不過同(一同為方百裏),慎其四境,猶不城郢"發展到"小國皆畏之"的一個有影響的國傢。他的兒子於公元前689年改國號為楚,稱楚文王。到《左傳》桓公二年,中原諸侯國開始"懼楚"。《史記》也說:"周衰,楚必興!"
這段時間,楚國共歷熊渠、若敖、蚡冒、熊通幾代楚君,他們篳路籃縷,以啓山林,兢兢業業,勵精圖治。
熊渠是楚國歷史上一位著名的國君。據《韓詩外傳》雲:"昔者熊渠夜行,寢石,以為伏虎,彎弓而射之,沒金殷羽,下視,知其為石。"足見其勇力過人,膽略非凡。後來漢唐人稱贊飛將軍李廣,就是襲用這一典故,所謂"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平明尋白羽,沒在石棱中"。
《史記·龜策列傳》還說,連後羿的射技也不及熊渠:"羿名善射,不如雄渠"。熊渠不僅善射,在戰場上勇於作戰,而且在政治上也很有作為。
他沿丹水而下,渡過漢水,進入廣阔的鄂西地區,將矛頭指嚮那裏的庸國和揚粵。庸,位於今湖北竹山縣。《史記.周本紀》載,周武王滅商時曾聯合西土庸、蜀、羌、髳、微、盧、彭、濮等族一同攻商。庸列於八國之首,應為西土大國。周室分封天下,庸國是否得封,未見史料明確記載。但從史料記載中可以確認,庸在兩周之際很長一段時間裏一直是鄂西大國。楚與庸的戰爭自熊渠一代開始,直到兩百多年後的楚莊王時纔將它徹底滅亡。熊渠涉漢水南下,先嚮西攻打庸國,再東嚮攻打揚越。
《晉侯蘇鐘》銘文載:"王親遹省東國、南國。"意思是說,周厲王親自率衆南下,巡狩東南之地。與之對應,《史記·楚世傢》說:"及周厲王之時,暴虐,熊渠畏其伐楚,亦去其王。"
周宣王曾派大將召伯虎大舉南徵,《詩·大雅》雲:"江漢之滸,王命召虎,式闢四方,徹我疆土,匪疚匪棘,王國來極,於疆於理,至於南海……江漢湯湯,武夫洸洸,經營四方,告成於王。"周宣王取得了很大的勝利,"日闢國百裏"。楚之鋒芒稍稍受挫。
到若敖即熊儀即位二十年後,周幽王為犬戎所弒,周東徙,而秦襄公始列為諸侯。
楚君蚡(音憤)冒即熊眴。蚡冒十三年,麯沃代晉。蚡冒在位十七年,至公元前741年逝世,其弟熊通殺死蚡冒的兒子而代立。熊通,楚人的又一位鐵腕英雄,他的政治遠見和才能還在其祖熊渠之上。他的即位真正使楚國迎來了前所未有的勃興。熊通即位後,正碰上了中原大亂這樣一個有利時機。他即位的第十九年,鄭伯弟共叔段作亂。二十一年,鄭侵天子之田。二十三年,衛弒其君桓公。二十九年,魯弒其君隱公。三十一年,宋太宰華督弒其君殤公。恰恰相反,這時楚人在熊通的率領下展開了聲勢浩大的徵戰,最終消滅漢陽諸姬、衝破周宣王時設置的漢江封鎖綫。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1) | 第2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2) | 第3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3) | 第4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4) | 第5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5) | 第6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6) | 第7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7) | 第8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1) | 第9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2) | 第10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3) | 第11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4) | 第12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5) | 第13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1) | 第14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2) | 第15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3) | 第16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4) | 第17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5) | 第18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6) | 第19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7) | 第20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8) | 第21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9) | 第22節:莽夫當國,歷史不可承受之纍(1) | 第23節:莽夫當國,歷史不可承受之纍(2) | 第24節:莽夫當國,歷史不可承受之纍(3) | |
| 第 [I] [II] III [IV] [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