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类 《诗经》心得   》 第73节:第七章(1)      刘绪义 Liu Xuyi

  刘绪义《诗经》心得
  缁衣:古人的“细节决定成败”
  缁衣之宜兮,敝予又改为兮。适子之馆兮。还予授子之粲兮。
  缁衣之好兮,敝予又改造兮。适子之馆兮,还予授子之粲兮。
  缁衣之席兮,敝予又改作兮。适子之馆兮,还予授子之粲兮。
  ——郑风·缁衣
  现代人读《诗经》,大都只看《诗经》里的风花雪月,思妇怨女,误以为这是我们的先人在歌唱爱情、追求爱情。实不知,这种风花雪月里却有大寄托,寄托着先民的理想,包括做人、处世甚至为政的理想之道。他们或歌颂或讽刺,把诗歌这种古老艺术发挥到了极致。
  《诗经》中饱含着为政之道。我国古代理想之道是什么?就是孔子他们归纳出来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孔子这种理想之道又是从哪里来的?绝不是因为孔子是圣人,就以为他是天才,他学无常师,熟读经典,就是从当时的“六艺”:诗、书、礼、易、乐、春秋中来的,而其中《诗经》是孔子思想的一个重要源头。
  古往今来,政治清明是人们最希望看到的对社会的描述。
  而要达到政治清明,在现代人看来,要靠法治;而在我们古人看来,要靠贤人。贤人就是有德有才的人。《诗经》时代,不是没有法,周礼就是法,但有了法,还得有人去执法、守法。法向来只针对被统治阶级,统治阶级是可以游离于法律之外的,古今中外莫不如此。但礼不一样,礼最初是直接针对贵族上层的道德要求,后来礼也适用于下层人们,成了全社会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贵族上层阶级不能失去礼,礼失或礼崩,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贵族沦为庶民,贵族地位的丧失。而下层庶民一旦掌握了礼这种贵族文化,他就可以跻身上层社会。春秋时期士阶层的兴起就是这样一个背景。
  贤人政治被现代人称之为“人治”。但在古代,却被视为为政之道的首要条件,是政治清明的重要保证。
  贤人是君子的别名,往往也是与小人,与恶吏、谗人相对立的。《诗经》中有好几首这样的诗。如《缁衣》、《卷阿》、《巷伯》、《巧言》等等,而《缁衣》又是其中最突出的一首。
  《毛诗序》说,“《缁衣》,美武公也,父子并为周司徒,善于其职,国人宜之,故美其行,以明有国善善之功焉”。
  武公就是郑武公,是郑国第二任国君。他的父亲郑桓公,《史记》说,“郑桓公友者,周厉王少子而宣王庶弟也。宣王立二十二年,友初封于郑”。郑国开国比较迟,却是春秋时期一个重要的诸侯国,桓公后来做了周天子的司徒,但在“烽火戏诸侯”之后不久和周幽王一起被犬戎斩杀于骊山。武公即位后,不久就灭掉了郐国,郐国为祝融八姓中妘姓支族后裔在中原地区所建诸侯国,在两周之际其统治区域包括今河南省的密县、新郑、郑州、禹县一带,武公灭郑后就迁都到刽国的都邑,改名为“新郑”。武公后来也做了周天子的司徒。《史记》还记载了他的一件小事,当时武公夫人武姜,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叫寤生,立为太子,一个叫段。但太子是倒着出生的,吓坏了武姜,武姜自然也不喜欢这个儿子,而段出生时很容易,武姜喜爱段,想立段为太子。武公生病临死前,武姜到病塌前请求武公废太子另立段为太子,但被武公拒绝了。从这件小事上可以看出,武公是不受枕边风影响的。所以,《毛诗序》所说武公“善于其职”看来不是虚言。
  《缁衣》歌颂了武公如何礼贤尊贤,给他做缁衣,坏了重新“改为”,旧了另外“改造”,不适宜了,另外“改作”;贤人没地方住,武公提供他免费的商品房(馆舍),贤人吃饭不方便,武公亲自打发人把饭菜送上门。所谓“三敝而三锡之”,“三就而三餐之”。
  故《礼记》引用孔子所说:“于《缁衣》见好贤之至”,《礼记》还有《缁衣》篇,记录了孔子的话: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第1节:第一章(1)第2节:第一章(2)第3节:第一章(3)第4节:第一章(4)
第5节:第一章(5)第6节:第一章(6)第7节:第一章(7)第8节:第二章(1)
第9节:第二章(2)第10节:第二章(3)第11节:第二章(4)第12节:第二章(5)
第13节:第二章(6)第14节:第二章(7)第15节:第二章(8)第16节:第三章(1)
第17节:第三章(2)第18节:第三章(3)第19节:第三章(4)第20节:第三章(5)
第21节:第三章(6)第22节:第三章(7)第23节:第三章(8)第24节:第三章(9)
第   [I]   [II]   III   [IV]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