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类 性情解读:刘绪义读春秋   》 第73节:江汉汤汤,问鼎中原唱大风(2)      Liu Xuyi

  但尽管如此,由于周人的宗法制以同姓为大,成王的做法也不过是论功行赏,加以抚慰而已,对楚人自始就不重视。虽然楚子熊绎与鲁公伯禽、卫康叔子牟、晋侯燮、齐太公子吕伋俱事成王;但楚人并没有得到公平的回报。《周语·晋语》载:"昔成王盟诸侯于歧阳。楚为荆蛮,置茅绝,设望表,与鲜卑守燎,故不与盟。"连盟会的资格都没有。不仅如此,后来,周对楚人的征伐就开始了。西周金文中就有多处记载,如《过伯簋》铭:"过白(伯)从王伐反荆,孚(俘)金,用作宝尊彝。"后来周成王长大,辅政的周公遭到他人和成王的猜疑。有人诽谤周公有擅权之心。周公惧而奔楚,还到楚国避难。后来周成王幡然醒悟,又请回周公,再次执掌朝政,即所谓"周公归政"。"周公奔楚"这一件事本身就说明周楚关系不好,否则周公也不敢逃到楚国来。
  周昭王时期,周开始南征。但《左传》记载,昭王南征,西六师全军覆没,周昭王本人都命丧汉水。周王室的这一系列征伐,当然引起了楚人的抵制与愤怒。楚人多次表达了这种不公平的对待与委屈,如《左传》云:"昔我先王熊绎与吕伋、王孙牟、燮父、禽父并事康王。"又云:"昔我先王熊绎辟在荆山……跋涉山林以事天子。"楚灵王就说先王熊绎与齐、晋、鲁、卫等国君一样并事周康王,四国可得珍宝之器,而楚国则无分。这样的委屈虽然是借口,但也道出了楚人心中的不平。
  据《竹书纪年》记载,周昭王伐楚共有两次:第一次是在昭王十六年(公元前985年),"伐楚,涉汉,遇大兕"。第二次只隔了三年,"十九年,天大日壹,雉兔皆震,丧六师于汉"。同年,"夜清,五色光贯紫微,其王南巡不返"。所谓"南巡不返"只不过是讳言周王死于汉水。周昭王死因,晋代《帝王世纪》认为是楚人设计献上底部凿空后用胶粘接的船只,船驶行至江中,胶液融化,船只解体,周昭王及其部众溺水而死。周宣王时期,继续南征,先后征服了汉水流域,并分封了"汉阳诸姬",在周与楚之间建立起一道屏障。
  周夷王之时,王室衰微,诸侯不朝,楚君熊渠公然宣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封其三子为王,叫板周天子。周夷王面对楚人这一明显的叫板和挑衅却只能默不作声,毫无办法,只得任其所为。公元前740年,熊通自封为武王,到武王之时,楚国由"土不过同(一同为方百里),慎其四境,犹不城郢"发展到"小国皆畏之"的一个有影响的国家。他的儿子于公元前689年改国号为楚,称楚文王。到《左传》桓公二年,中原诸侯国开始"惧楚"。《史记》也说:"周衰,楚必兴!"
  这段时间,楚国共历熊渠、若敖、蚡冒、熊通几代楚君,他们筚路篮缕,以启山林,兢兢业业,励精图治。
  熊渠是楚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国君。据《韩诗外传》云:"昔者熊渠夜行,寝石,以为伏虎,弯弓而射之,没金殷羽,下视,知其为石。"足见其勇力过人,胆略非凡。后来汉唐人称赞飞将军李广,就是袭用这一典故,所谓"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史记·龟策列传》还说,连后羿的射技也不及熊渠:"羿名善射,不如雄渠"。熊渠不仅善射,在战场上勇于作战,而且在政治上也很有作为。
  他沿丹水而下,渡过汉水,进入广阔的鄂西地区,将矛头指向那里的庸国和扬粤。庸,位于今湖北竹山县。《史记.周本纪》载,周武王灭商时曾联合西土庸、蜀、羌、髳、微、卢、彭、濮等族一同攻商。庸列于八国之首,应为西土大国。周室分封天下,庸国是否得封,未见史料明确记载。但从史料记载中可以确认,庸在两周之际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是鄂西大国。楚与庸的战争自熊渠一代开始,直到两百多年后的楚庄王时才将它彻底灭亡。熊渠涉汉水南下,先向西攻打庸国,再东向攻打扬越。
  《晋侯苏钟》铭文载:"王亲遹省东国、南国。"意思是说,周厉王亲自率众南下,巡狩东南之地。与之对应,《史记·楚世家》说:"及周厉王之时,暴虐,熊渠畏其伐楚,亦去其王。"
  周宣王曾派大将召伯虎大举南征,《诗·大雅》云:"江汉之浒,王命召虎,式辟四方,彻我疆土,匪疚匪棘,王国来极,于疆于理,至于南海……江汉汤汤,武夫洸洸,经营四方,告成于王。"周宣王取得了很大的胜利,"日辟国百里"。楚之锋芒稍稍受挫。
  到若敖即熊仪即位二十年后,周幽王为犬戎所弑,周东徙,而秦襄公始列为诸侯。
  楚君蚡(音愤)冒即熊眴。蚡冒十三年,曲沃代晋。蚡冒在位十七年,至公元前741年逝世,其弟熊通杀死蚡冒的儿子而代立。熊通,楚人的又一位铁腕英雄,他的政治远见和才能还在其祖熊渠之上。他的即位真正使楚国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勃兴。熊通即位后,正碰上了中原大乱这样一个有利时机。他即位的第十九年,郑伯弟共叔段作乱。二十一年,郑侵天子之田。二十三年,卫弑其君桓公。二十九年,鲁弑其君隐公。三十一年,宋太宰华督弑其君殇公。恰恰相反,这时楚人在熊通的率领下展开了声势浩大的征战,最终消灭汉阳诸姬、冲破周宣王时设置的汉江封锁线。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   
第1节:为不刊之言,著将来之法(1)第2节:为不刊之言,著将来之法(2)
第3节:为不刊之言,著将来之法(3)第4节:为不刊之言,著将来之法(4)
第5节:为不刊之言,著将来之法(5)第6节:为不刊之言,著将来之法(6)
第7节:为不刊之言,著将来之法(7)第8节:一个谣言,一个女人,一台烽火(1)
第9节:一个谣言,一个女人,一台烽火(2)第10节:一个谣言,一个女人,一台烽火(3)
第11节:一个谣言,一个女人,一台烽火(4)第12节:一个谣言,一个女人,一台烽火(5)
第13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1)第14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2)
第15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3)第16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4)
第17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5)第18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6)
第19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7)第20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8)
第21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9)第22节:莽夫当国,历史不可承受之累(1)
第23节:莽夫当国,历史不可承受之累(2)第24节:莽夫当国,历史不可承受之累(3)
No.   [I]   [II]   III   [IV]   [V]   Page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