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是这些看不见的、无形的中华文化的精粹面临着这样重大的危机,如孔孟之道等,成了让人装点门面的材料,来掩盖今天中国人没有礼仪,没有道德,没有贵族气,浮躁浅薄的丑恶面目。就是那些有形的、看得见的中国文化精粹也在遭到破坏。每一个新兴的朝代都会对前一个朝代的遗迹进行一番大的破坏,以建立起自己的城池。同样地,文革期间进行的破四旧立四新,是对传统文化的又一次大的破坏,对此有见识的人在心里感到可惜、气愤,好在文革后还有反省。但是,今天的破坏却是在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大旗下进行,因此做得理直气壮。台湾著名作家龙应台就曾痛批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和台湾对古迹和历史街区的摧残。她说:“在现代化的发展口号下,地产商业利益就像一架巨大的推土机,把历史遗产、老旧胡同、秦砖汉瓦的城墙都铲平了,成了高楼大厦的垫脚。雄伟的万里长城,租借给现代青年聚会狂欢,经历了千年烽火历史沧桑的城墙砖瓦,如今却要忍受现代人的拉屎撒尿,真是情何以堪?”中华文化的悠久、丰厚和灵性在世界文化中是无与伦比的,摧残它真比砍伐原始森林、变草原为沙漠还要罪过。
从节庆假日上,我们也可以开出中华文化正在慢慢消失。从国家承认的节庆假日看,三八国际妇女节、五一国际劳动节、六一国际儿童节、七一党的生日、八一建军节、九月十日教师节、十一国庆节、(阳历)元旦……有几个是中国传统的节假日?而那些中国传统的节日如元宵节、端午节、七七牛郎织女“乞巧”节、中秋节、重阳登高节、孔子诞辰、腊八节等等,或者没有了或者被边缘化了;即使唯一留下来的春节,也失去了它原有的内涵。与西方人庆祝圣诞节的丰富、隆重、神圣化相比,我们的春节已经被剥夺得一无所有了。除了除夕夜里电视屏幕上的“联欢晚会”,那充满喜庆与驱邪的文化功能的炮仗声现在也被许多大大小小的城市给“禁”了,传统的从腊月二十三到正月十五的那些天人合一的民俗和礼节没有了。而没有了这些能让孩子快乐、让青年淳朴、让成人充实、让老人安慰的礼俗,春节还有多少“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春意呢?
同样,在中国教育方面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如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统一规范与灵活掌握、专业教育与通才教育的冲突,教育资源的畸形分布以及语文教学和不少非自然科学学科教学中的伪科学现象。在这些冲突与现象背后,有许多就是民族传统教育方式和内容的消亡,向西方学习所带来的恶果。另外,许多年轻学生都把出国作为自己学习的最终目的。“新东方学校”实际上是“朝西方学校”,今天我们最好的大学在某种程度上也只是西方研究生院的预科,培训“托福”、“GRE”之处年年人满为患。出国留学者,类似于农村子弟到城市上学不归,滞留他国而为他人效力者是大多数。至于寻职创业,也很少带有传统文化中“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百姓”、“成就一番功业”的动机和内涵,而变成了“一切向钱看”。由此发展开来,进而人们在面对挫折、死亡时,也很少去寻求儒、道、佛方面的帮助,转而去寻求利益团体的保护或西方宗教的庇佑。
面对这样的情形,即我们的中华文化,乃至整个文化土壤在迅速地贫瘠化、单质化、板结化和荒漠化,无数有识之士不禁要问“中国将何去何从?”黄河水中带走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生存之血,而现今的时代潮流冲走的则是我们民族精神的元气血脉。这个曾在20世纪初被国人思索的问题,现在已经获得和正在获得越来越浓重悲凉的文化含义。
孔子在《论语?述而》篇中论及国家在转型动荡时,有四件事情最让他担忧,他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即人们不再讲品德的修养,也就是不积德;人人浮躁,不肯老老实实做学问;知道应该做的事情却不肯去做;知道自己的问题和毛病,却视若无睹,无法改正。孔子的话可谓一语中的,他的担忧也同样适用于今天的中国人。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