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杂史 》 皇傢醫事 》
同治帝死因揭秘(1)
屈維英 Qu Weiying
清穆宗同治帝是清朝12位皇帝中最短命的一位,“駕崩”時年僅19歲。對於同治帝之死,歷來有兩種說法,一說是因梅毒致死,即所謂的“楊梅上天”,一說是夭於天花,但前一種說法流傳更廣。
持“楊梅上天”觀點的認為,歷史上很多短壽的皇帝都縱欲過度,尤其是漢成帝和清穆宗同治帝。同治帝6歲登基,年號即“兩宮皇太後共同治國”之意,尤其是他偏偏攤上了自己的生母慈禧太後,自然就衹能當個傀儡皇帝,年輕的同治帝無聊至極,遂溺於聲色,不可自拔。
歷史學家王鏡輪在《中國皇宮舊聞》一書中說:“同治多次微服出宮,在城內尋暗娼縱淫,久之染上梅毒。最初尚未覺察,繼而毒瘡擴展至面部、背部。據坐觀老人《清代野史》所載,清穆宗將死之前數日,下部潰爛,臭不可聞,至洞見腰腎而死。清廷為了維護體面,將皇帝的病定為天花,禦醫也衹得按天花醫治,加快了同治皇帝的死亡。”當時還傳說,同治帝是在韓傢潭妓院染上了梅毒,病入膏肓而死。
《清代野史大觀》也記載,同治帝“與貝勒載澄尤善,二人皆好著黑衣,娼竂酒館,暨攤肆之有女者,遍遊之。”“又不敢至城外著名之妓竂,恐為臣下所睹,遂專覓內城之私賣淫者取樂焉……久之毒發,……傳太醫院治之,太醫院一見大驚,知為淫毒而不敢言,反請於慈禧是何病癥,慈禧傳旨曰:恐慌天花耳。遂以治痘藥治之。不效,帝躁怒,駡曰:‘我非患天花,何得以天花治?’太醫奏曰:‘太後命也’。帝乃不言,狠狠而已。將死前數日,下部潰爛,臭不可聞,至洞見腰腎而死。”因此在民間也廣泛流傳着同治帝“不愛傢雞愛野鶩,可憐天子出天花”的民謠。
但清宮醫案卻不支持“楊梅上天”的說法。據《同治十三年十月萬歲爺天花喜進藥用藥底簿》記載:“同治十三年十月三十日未刻,李德立、莊守和請得皇上脈息浮數而細,係風瘟閉束,陰氣不足,不能外透之癥,以致發熱頭眩,胸滿,煩悶,身酸腿軟,皮膚發出疹形,未透,有時氣堵作厥,今用益陰清解散晚服一帖,避風調理。”在這本用藥底簿中還記載道:“十二月初九日酉刻,李德立、莊守和請得皇上六脈已絶,灌生脈散不能下咽,元氣脫敗,於酉時崩逝。”
根據同治帝脈案分析,同治從發病到死亡前後衹有36天,其臨床癥狀與天花癥狀完全一致,初起時類似感冒,發燒,頭痛,接着“頭面周身,正中夾雜痘顆粒”,繼而背部出現痘疹並發生了腰腹部和口腔感染,故禦醫給他所用的也幾乎全是敗毒透疹之藥。這表明同治帝確係患了天花,伴隨局部感染,後因藴熱鬱悶,痘毒內陷,暴病而亡,並非死於“楊梅上天”。
此外,同治帝的老師翁同龢在日記中也有過類似皇帝患天花的記載。翁同龢,道光十年四月二十七日(公元1830年5月19日)生於北京城內石駙馬街羅圈鬍同寓所,自號瓶廬居士,他生活的時代幾乎和中國近代史相始終。因為翁傢祖籍江蘇常熟,所以不少史書稱他為“翁常熟”。翁同龢出身官宦家庭,父兄都是朝廷大臣。他早年受傳統的儒傢教育,飽讀經史,嫻熟詩文,尤擅書法,先後給同治、光緒兩位皇帝當老師,被稱為“兩朝帝師”。他是晚清政壇上的重要人物,甲午戰爭中堅持抗日,反對投降,戊戌運動中力圖自強,促進變法。
翁同龢在日記中先後6次記錄了親睹皇上病狀的詳情,都證明同治帝死於天花無疑。如翁同龢在第一次拜見皇上時的一段記錄中寫道:“同治十三年十一月初八日(即同治患病第九日),入見三叩首,兩宮皇太後俱在禦榻上,持燭同諸臣上前瞻仰,上舒臂會觀,微昭曰:‘誰來此?’……伏見天顔溫瘁,偃臥嚮外,花極稠密。”
隔一日,翁同龢又在日記中寫道:“上起坐,氣色皆盛,顔色皆可,灌漿飽滿。”同月22日,翁同龢在日記中也記述了同治帝出天花的病情,他寫道:“精神興致皆可,腰間兩小穴,一流水一幹,起坐略不便也。”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皇傢醫事》目錄 | 作者自序(1) | 作者自序(2) | 作者自序(3) | 清代對太醫院的完善 | 種痘戰勝天花惡魔(1) | 種痘戰勝天花惡魔(2) | 為兒童種痘防治天花(1) | 為兒童種痘防治天花(2) | 活血化瘀廣泛運用(1) | 活血化瘀廣泛運用(2) | 帝王也需用猛藥(1) | 帝王也需用猛藥(2) | 醫療護理方法多(1) | 醫療護理方法多(2) | 醫藥理論建樹卓越(1) | 醫藥理論建樹卓越(2) | 藥材地道要講究 | 地道藥材為什麽療效好 | 重視未病控病情(1) | 重視未病控病情(2) | 中醫治西人 | 中西醫藥的主要差別 | 臨終救命生脈散(1) | |
| 第 [I] [II] III [IV] [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