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记 我是湖南人   》 第73节:风流人物看今朝(11)      Wang Jiqing

  任弼时问:“我叫什么好?”?
  毛泽东说:“你是支队司令,就叫‘史林’吧。陆定一同志是支队政委,就叫‘郑位’吧。”
  三支队通过电台与全国各个解放区、各个主要战场保持密切联系。毛泽东坚守陕北,牵制胡宗南的精锐部队,以便其他解放区集中兵力再大量歼灭敌人。
  毛泽东骑在一匹饲养得很好的马上。他从东部搞来质量过得去的香烟,有了电台与较好的电话系统,这种流动的生活比起长征来真正是一次舒心的旅游。他在山沟里转圈,每天可以接到前线的捷报。这次流动的时间大约持续了一年。他把江青和他最喜爱的小女儿李讷带在身边。这段时间他没工夫写诗了。过黄河时,一名警卫员写了一首小诗,还没写完,毛泽东就掏出红色铅笔给他改了两句。
  一位老农从未见过收音机,想把它当劈柴烧掉。毛泽东给他讲解电磁波的知识,告诉他这是收音机,还告诫老农:“下次再看到这种玩意,可不要把它当柴烧了喽!”老头盯着那神奇的木匣子说:“不会的,我要用它来听毛主席的讲话!”他不知道眼前的这位李德胜就是毛泽东。毛泽东从这件事情上,更加看到了共产党的前途,看到了军民的鱼水关系。他坚信,他必胜,蒋介石必败。
  “人民是我们的铜墙铁壁。”胡宗南在陕北已经举步维艰,而毛泽东可以在饭后、在黄昏散步时翻一翻《学英语》手册。他现在觉得作为一个领袖,能够说几句英语会有好处。但遗憾的是,他的英语水平因缺乏语言环境而很难提高。
  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消灭了国民党军大量的有生力量,蒋介石在内外交困、一筹莫展的窘况下,被迫再次宣布下野。
  李宗仁派和谈代表团飞抵北平,开始谈判。毛泽东在百忙之中抽时间去香山别墅会见了国民党谈判代表。他听出刘斐的话语中带着浓重的湖南乡音,便问:“刘先生,湖南人?”
  “是啊,我是醴陵人,与主席是邻县。”
  毛泽东干脆用湖南话谈:“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
  在谈判中,毛泽东不同意李宗仁划江而治的主张。他扳着指头说:“第一,蒋介石靠不住;第二,美帝国主义靠不住;第三,桂军那一点点力量也不是解放军的对手;第四,南京的人士支持李宗仁是想要他搞和谈,不和谈,这些人就靠不住;第五,不和谈,共产党可奉陪到底!”
  毛泽东留刘斐等人吃饭。刘斐善于言辞,与毛泽东谈书法、军事和文学爱好,相谈甚欢。刘斐试探毛泽东:“您会打麻将吗?”毛泽东正在夹菜,随口回答:“晓得些,晓得些。”“您是喜欢搞清一色,还是喜欢搞平和?”毛泽东一笑:“平和,平和,和了就是胜利!”
  但是,蒋介石邀约李宗仁与何应钦到杭州,指出:以后不许再提和谈的事。他孤注一掷,要与共产党决战到底。
  和谈不成,解放军百万雄师过大江,很快就解放了南京和上海。全国解放,已经指日可待。
  1949年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在北京举行第一次会议,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下午3点,首都三十万军民参加开国典礼,林伯渠宣告典礼开始,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委员就位,乐队奏《义勇军进行曲》。毛泽东主席用他浓重的湖南口音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毛泽东在领导新中国走过了二十七个年头之后,于1976年9月9日在北京与世长辞。在他去世之前,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整个历史,都与他的名字紧紧相连。今天,他的基本思想仍被全党奉为行动准则。有着传奇经历的卡斯特罗在祝贺中共建党纪念日时曾说:“毛泽东领导下的中国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最壮丽的史诗!”
  在20世纪,《毛泽东选集》是全球发行量最大的书籍之一。这套书在中国印刷了几亿册,还被翻译成上百种文字,发行到世界上一百多个国家。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1972年访华时与毛泽东一见面,就诚恳地说:“主席的著作推动了一个民族,改变了整个世界。”
  毛泽东始终是中国人心中最崇敬的领袖,他领导的革命使人间产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变。毛泽东刚接管国家时,中国农民的主要生产工具还是木犁手推车,人均寿命只三十五岁;他逝世时,人民虽不富裕,中国却已是拥有“两弹一星”的世界五强之一,国民人均寿命达到六十七岁。
  进入90年代后,“寻找毛泽东”的热潮波及新一代。当法国钢琴王子弹出一曲《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时,音乐厅内群情鼎沸。如今许多人愿意乘坐挂着毛主席像的出租车,一是认为司机态度会好,二是认为可保平安。
  毛泽东在强国与弱国、富者与穷人的矛盾中,总是站在弱者和被压迫者一边。他在50年代观看《白蛇传》时,竟为白娘子的遭遇流下眼泪,站起来大喊:“不革命行吗?”演出结束后,他仍余气未消,不肯与饰法海的演员握手。
  毛泽东这种人格魅力,在亚洲原野、非洲丛林和美国黑人区,使无数人为之倾倒。拳王泰森得意时花天酒地,入狱后学习《毛选》,深有感触,于是在自己的手臂刺上这个中国伟人的头像。
  毛泽东好写旧体诗词。他曾说:“反正我不读新诗,给我一百块大洋也不看。”然而他并不提倡后代人写旧体诗,认为这会贻误青年。他不喜欢新诗,却愿意加以推广。毛泽东主张与传统决裂,身上又带着厚重的历史积淀。作为一个革命家,他无情地扫荡阻碍革命前进的一切对立面;作为一位诗人,他又珍爱古典传统。这种两重性在他身上合而为一,构成了一个革命家兼诗人的完整形象。
  毛泽东是湖南第一师范的毕业生。关于他的学历,晚年的毛泽东有这样的谈话:“我这个人没有上过大学,也没有出国留学,主要是靠自学。我受过的正规教育是在湖南第一师范,那是个很好的学校,有很多很好的先生。我从那里学到了做人做事,受益终身。”
  毛泽东没有读过大学,也未曾出国留学,他接受教育的经历,主要是在湖南。湖湘文化给了他文化功底和精神营养。
  毛泽东与湖湘文化有不解之缘,他是岳麓书院的正牌毕业生。他早年最重要的老师杨昌济,本身就是岳麓书院的弟子,也是湖湘文化的代表人物。
  青年毛泽东多次到岳麓书院寓居学习。在第一师范学习时,他常到岳麓书院游学锻炼,在岳麓山上进行空气浴和冷水浴。岳麓书院的赫曦台,是他露宿嬉玩的老地方。从1917年到1919年,青年毛泽东曾数次寓居岳麓书院半学斋,在这里主编《湘江评论》和《新湖南》。1955年6月,毛泽东回湖南考察,重游岳麓。同年10月,他挥笔写下一首七律,其中有“莫叹韶华容易逝,卅年仍到赫曦台”的句子。
  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而这正是岳麓书院的学训。毛泽东青年时代修学于此,对“实事求是”匾印象深刻。1937年,他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讲课后,曾书写这四个字,作为该校校训。他在革命实践中发展了“实事求是”的内涵,使之成为毛泽东思想的精华。
  毛泽东欣赏岳麓书院的办学形式,他在早年倡办湖南自修大学,就是以岳麓书院为模板。他在晚年就高等教育发表的谈话中,多次赞赏书院式的大学。
  毛泽东是湖湘文化的集大成者,又是推陈出新的典范。他身上体现了湖湘文化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又凝结了湖湘文化兼收并蓄的大智慧。他是湖湘学派倡导的知行合一的典范。
  五千年的中国文明史上,有三个对中国历史影响最大的人物,那就是孔夫子、秦始皇和毛泽东。
  毛泽东是中国文化的代表。他的学识,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相融合的产物。
  毛泽东把湖湘文化推到了一个时代巅峰。他一生的实践,充分反映了湖湘文化的革新精神,激励着湖南人奋斗成材。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   


【Source】书海出版社
第1节:目录第2节:湖南少年歌第3节:欢迎湖南人的精神
第4节:湖南人的尊严(1)第5节:湖南人的尊严(2)第6节:湖南人的尊严(3)
第7节:为什么可以自命不凡?(1)第8节:为什么可以自命不凡?(2)第9节:什么是血性?(1)
第10节:什么是血性?(2)第11节:什么是血性?(3)第12节:风水育人才(1)
第13节:风水育人才(2)第14节:风水育人才(3)第15节:不重名利重功名(1)
第16节:不重名利重功名(2)第17节:不重名利重功名(3)第18节:吃辣椒成为精神的象征(1)
第19节:吃辣椒成为精神的象征(2)第20节:与国际接轨的先锋(1)第21节:与国际接轨的先锋(2)
第22节:霸蛮和灵泛(1)第23节:霸蛮和灵泛(2)第24节:霸蛮和灵泛(3)
No.   [I]   [II]   III   [IV]   [V]   Page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