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书评论 》 国学智慧与当下生活:百家讲坛 》
孙立群:吕不韦、李斯的人生之路(9)
张晓杰 Zhang Xiaojie
虽然这件事没有使秦受到伤害,但是秦对于外来的客卿却产生了戒心。秦国的王族和大臣趁机对秦王说:“从东方诸侯国来到秦做客卿的人,大都只为他们的国君游说,以离间秦国为目的,请求大王将外来到客卿一律驱除出秦国。”这就是著名的逐客事件。这件事发生在秦王政十年。
导致秦王嬴政发布逐客令的原因,还有在他亲政的那一年,即公元前238年(秦王政九年),粉碎了嫪毐的叛乱,仲父吕不韦因与其母赵姬私通,又对叛乱态度暧昧,被嬴政免去了丞相的职务。由于嫪毐、吕不韦也是从东方来到秦国的(嫪毐来自赵国,吕不韦来自卫国),使秦对客卿没有好感。
逐客令颁布后,在来自各国的客卿、谋士中产生巨大的反响,有人愤懑,有人无可奈何,许多人只好整理行装,默默地离开秦国。李斯是楚国人,自然也在驱逐之列。他在离开秦国途中,经过反复思考,认为秦王逐客是不明智的举动,是因噎废食,极不利于秦国的发展。于是奋笔疾书,写下了著名的《谏逐客书》。
《谏逐客书》是中国古代著名的议论文。文章犀利深刻、论辩雄健,富有气势。
首先,文章开门见山,直接指出逐客令是错误的。李斯说:“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意思是:我听说官员们在商议驱逐客卿的事,臣私下认为这样做错了。李斯的话直截了当,不拐弯抹角,提出了中心论点。
接着李斯回顾历史,用事实说话,举出秦国历史上四位君主成帝业的历史事实,说明客卿为秦国立下不可磨灭的功绩,秦国强盛离不开外来人才的帮助。
秦国历史上哪四位国君主善于用人呢?李斯逐个列举:
第一位,秦穆公。这是春秋五霸之一,秦国强盛就从他开始的。
第二位是秦孝公。他重用商鞅实行变法,商鞅是从魏国到秦国的。商鞅变法从根本上改变了秦国的面貌,使秦国强大起来,奠定了秦统一的基础。
第三位是秦惠王。他任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面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第四位是秦昭王。李斯写道:“昭王得范,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意思是:昭王得到范雎,废掉了穰侯,驱逐了华阳君,增强、巩固了王室的权力,堵塞了权贵垄断政治的局面,逐步侵吞诸侯,使秦成就帝业。
秦昭王在位时间长达56年,礼贤下士,非常有名,他引进范睢的故事是历史上重视人才的美谈。范雎是魏国人,精通兵法,很有谋略,他到秦国游说,受到秦昭王重视,为了得到他的强秦计策,秦昭王驱车前往拜访范雎,竟在范雎面前五次下跪,千百年来被人们所称誉,成为引才纳贤的楷模。李斯在历数了秦国历史上大力引进人才,使秦国强盛的实例后,指出:“这四位国君,都是由于任用客卿而获得成功的。由此看来,客卿们有什么对不起秦国的呢?假使这四位国君拒绝客卿、闭门不纳,疏远外来之士而不用,就不会使秦得到富强,秦国也不会有强大的威名。”
李斯为了加强文章的说服力,又举出生活中的现实事例,说明秦王喜用别国的珍宝、音乐、美色,而在用人问题上排斥别国的客卿,这重物轻人的做法与秦王想统一天下的目的是相违背的。
李斯在文章的最后一段,通过对比分析,提出了自己的结论,他明确指出:接纳客卿和驱逐客卿对秦的兴亡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驱逐客卿将会导致秦国危亡。李斯告诫秦王: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
意思是:泰山不拒绝土壤,方能成为巍巍大山;河海不遗弃溪流,方能成为深水;成就王业的人不抛弃民众,才能表现出他的盛德。所以,地不分东西,民不论国籍,一年四季都富裕丰足,鬼神也会降临福祉。这正是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的原因啊!
李斯的文章有理由据,几乎无懈可击,秦王读后,受到很大震撼,他终于明白了人才对于强秦和统一天下的重要作用,逐客是错误的举动。于是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废除了逐客的命令,恢复了李斯的官职。他还给李斯升官,任廷尉,廷尉主管刑法,是朝廷重要的官员。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选集】百家讲坛 |
|
|
于丹:儒道相济——构筑人格两岸(1) | 于丹:儒道相济——构筑人格两岸(2) | 于丹:儒道相济——构筑人格两岸(3) | 于丹:儒道相济——构筑人格两岸(4) | 于丹:儒道相济——构筑人格两岸(5) | 于丹:儒道相济——构筑人格两岸(6) | 于丹:儒道相济——构筑人格两岸(7) | 于丹:儒道相济——构筑人格两岸(8) | 于丹:儒道相济——构筑人格两岸(9) | 钱逊:儒学的当代价值(1) | 钱逊:儒学的当代价值(2) | 钱逊:儒学的当代价值(3) | 钱逊:儒学的当代价值(4) | 钱逊:儒学的当代价值(5) | 钱逊:儒学的当代价值(6) | 钱逊:儒学的当代价值(7) | 钱逊:儒学的当代价值(8) | 钱逊:儒学的当代价值(9) | 钱逊:儒学的当代价值(10) | 钱逊:儒学的当代价值(11) | 姚淦铭:老子智慧与人生成功(1) | 姚淦铭:老子智慧与人生成功(2) | 姚淦铭:老子智慧与人生成功(3) | 姚淦铭:老子智慧与人生成功(4) | |
| 第 [I] [II] III [IV]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