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类 《詩經》心得   》 第73節:第七章(1)      劉緒義 Liu Xuyi

  劉緒義《詩經》心得
  緇衣:古人的“細節决定成敗”
  緇衣之宜兮,敝予又改為兮。適子之館兮。還予授子之粲兮。
  緇衣之好兮,敝予又改造兮。適子之館兮,還予授子之粲兮。
  緇衣之席兮,敝予又改作兮。適子之館兮,還予授子之粲兮。
  ——鄭風·緇衣
  現代人讀《詩經》,大都衹看《詩經》裏的風花雪月,思婦怨女,誤以為這是我們的先人在歌唱愛情、追求愛情。實不知,這種風花雪月裏卻有大寄托,寄托着先民的理想,包括做人、處世甚至為政的理想之道。他們或歌頌或諷刺,把詩歌這種古老藝術發揮到了極緻。
  《詩經》中飽含着為政之道。我國古代理想之道是什麽?就是孔子他們歸納出來的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孔子這種理想之道又是從哪裏來的?絶不是因為孔子是聖人,就以為他是天才,他學無常師,熟讀經典,就是從當時的“六藝”:詩、書、禮、易、樂、春秋中來的,而其中《詩經》是孔子思想的一個重要源頭。
  古往今來,政治清明是人們最希望看到的對社會的描述。
  而要達到政治清明,在現代人看來,要靠法治;而在我們古人看來,要靠賢人。賢人就是有德有纔的人。《詩經》時代,不是沒有法,周禮就是法,但有了法,還得有人去執法、守法。法嚮來衹針對被統治階級,統治階級是可以遊離於法律之外的,古今中外莫不如此。但禮不一樣,禮最初是直接針對貴族上層的道德要求,後來禮也適用於下層人們,成了全社會共同遵守的行為準則。貴族上層階級不能失去禮,禮失或禮崩,直接導致的後果就是貴族淪為庶民,貴族地位的喪失。而下層庶民一旦掌握了禮這種貴族文化,他就可以躋身上層社會。春秋時期士階層的興起就是這樣一個背景。
  賢人政治被現代人稱之為“人治”。但在古代,卻被視為為政之道的首要條件,是政治清明的重要保證。
  賢人是君子的別名,往往也是與小人,與惡吏、讒人相對立的。《詩經》中有好幾首這樣的詩。如《緇衣》、《捲阿》、《巷伯》、《巧言》等等,而《緇衣》又是其中最突出的一首。
  《毛詩序》說,“《緇衣》,美武公也,父子並為周司徒,善於其職,國人宜之,故美其行,以明有國善善之功焉”。
  武公就是鄭武公,是鄭國第二任國君。他的父親鄭桓公,《史記》說,“鄭桓公友者,周厲王少子而宣王庶弟也。宣王立二十二年,友初封於鄭”。鄭國開國比較遲,卻是春秋時期一個重要的諸侯國,桓公後來做了周天子的司徒,但在“烽火戲諸侯”之後不久和周幽王一起被犬戎斬殺於驪山。武公即位後,不久就滅掉了鄶國,鄶國為祝融八姓中妘姓支族後裔在中原地區所建諸侯國,在兩周之際其統治區域包括今河南省的密縣、新鄭、鄭州、禹縣一帶,武公滅鄭後就遷都到劊國的都邑,改名為“新鄭”。武公後來也做了周天子的司徒。《史記》還記載了他的一件小事,當時武公夫人武薑,生了兩個兒子,一個叫寤生,立為太子,一個叫段。但太子是倒着出生的,嚇壞了武薑,武薑自然也不喜歡這個兒子,而段出生時很容易,武薑喜愛段,想立段為太子。武公生病臨死前,武薑到病塌前請求武公廢太子另立段為太子,但被武公拒絶了。從這件小事上可以看出,武公是不受枕邊風影響的。所以,《毛詩序》所說武公“善於其職”看來不是虛言。
  《緇衣》歌頌了武公如何禮賢尊賢,給他做緇衣,壞了重新“改為”,舊了另外“改造”,不適宜了,另外“改作”;賢人沒地方住,武公提供他免費的商品房(館捨),賢人吃飯不方便,武公親自打發人把飯菜送上門。所謂“三敝而三錫之”,“三就而三餐之”。
  故《禮記》引用孔子所說:“於《緇衣》見好賢之至”,《禮記》還有《緇衣》篇,記錄了孔子的話: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第一章(1)第2節:第一章(2)第3節:第一章(3)第4節:第一章(4)
第5節:第一章(5)第6節:第一章(6)第7節:第一章(7)第8節:第二章(1)
第9節:第二章(2)第10節:第二章(3)第11節:第二章(4)第12節:第二章(5)
第13節:第二章(6)第14節:第二章(7)第15節:第二章(8)第16節:第三章(1)
第17節:第三章(2)第18節:第三章(3)第19節:第三章(4)第20節:第三章(5)
第21節:第三章(6)第22節:第三章(7)第23節:第三章(8)第24節:第三章(9)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