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家类 》 莊周的歡樂生活禪:人間莊子 》
第73節:成王敗寇與仁義的功利(2)
吳建雄 Wu Jianxiong
"如今你孔丘研究文王、武王的方略,想控製天下輿論,一心想把你錯誤的主張傳教給後世子孫,你像演員似的,穿着寬衣博帶,說話舉止矯揉造作,用這種醜態迷惑天下諸侯,你還想藉此機會追求高官厚祿,真要說到大盜,沒有比你更惡毒的了!天下之間,憑什麽叫我盜蹠,而不叫你盜丘呢?說到你的罪行,你應該歷歷在目吧?你曾經用滿肚子的甜言蜜語說服了想造反的子路,結果子路死心塌地跟隨你,號稱你使他摘去了勇武的高冠,解下了長長的佩劍,受教於你的門下,讓天下人都贊美你說:孔子真厲害啊,孔子真偉大啊,他能製止暴力禁絶不軌啊!可到了後來,子路想要殺掉篡逆的衛君卻沒有成功,結果自身難保,在衛國東門被人剁成了肉醬,知道嗎?這就是你那套說教的失敗!你不是自稱是才智的學士、聖哲般的人物嗎?那怎麽有兩次被逐出魯國,在衛國不得容身,在齊國也被逼得走投無路,在陳蔡之間遭受睏厄,到處不能立足,你那套虛偽的主張還有什麽可貴之處呢? "現在百姓最尊崇的非黃帝莫屬了,而黃帝他自己尚且不能保全德行,徵戰於涿鹿的郊野,流血百裏。同樣,唐堯也不夠慈愛,虞舜不夠孝順,大禹的結局是半身不遂,商湯放逐了他的君主,武王出兵徵討商紂,這六個人,都是世人所普遍尊崇的,但是仔細分析,他們都是因為追求功利迷惑了真性,然後強迫自己做了違反自然稟賦的事情,他們的做法極為可恥。現在百姓所稱道的賢士,如伯夷、叔齊推辭了孤竹國的君位卻餓死在首陽山,屍體都未能埋葬,談什麽入土為安呢?至於鮑焦執念清高而非議世事,後來竟擁抱着樹木而死去。申徒狄多次進諫不成功,想都不想就背着石塊投河而死,屍身被魚鱉給吃了。介子推算是歷史上最忠誠的了,他怕晉文公餓死就割下自己大腿的肉給他吃,誰會想到文公返國後就背棄了他,他一怒之下逃出都城,隱居山林,最後也抱着樹木焚燒而死。尾生是個癡情的男人,他跟一女子在橋下約會,女子沒有如期赴約,河水涌來的時候尾生仍不離去,以此證明自己真心誠意,結果抱着橋柱子活活被淹死。這六個人,跟被肢解了的狗、沉入河中的豬及拿着飯碗四處乞討的乞丐相比有什麽不同呢?他們都是過分重視名節,輕生赴死,不珍惜自己的身體和壽命的人。再有,世人所稱道的第一忠臣非王子比幹和伍子胥莫屬了。伍子胥被人拋屍江中,比幹被剖心而死,這兩個人被後世人尊稱為忠臣,而他們最終的命運卻可悲得很。
"現在,你孔丘自以為博學,而用來說服我的道理一點都不新鮮。假如你告訴我一些怪誕鬼話,那也許是我不知道的;沒想到,你千方百計和我說的竟然是人世間實實在在的事,可見你真的不過如此而已。現在讓我來告訴你一些人之常情吧,眼睛想要看到色彩,耳朵想要聽到聲音,嘴巴想要品嚐滋味,志氣想要滿足充沛。人生在世高壽為一百歲,中壽為八十歲,低壽為六十歲,除掉疾病、死喪、憂患的歲月,其中真正能張口歡笑的時光到底有多少呢?一月之中不過四五天罷了。天與地是無窮盡的,人的死亡卻是有時限的,拿有時限的生命沉溺在無窮盡的天地之間,消逝很迅速,像是千裏良駒從縫隙中驟然馳去一般。凡是不懂得使自己心境愉快、頤養壽命的人都不算是通曉常理的。你今天信口雌黃所說的都是我最想要廢棄的,你趕緊給我滾回去,不要說了,什麽也不要說了!你那套惡心的主張是顛狂失性、巧詐虛偽的玩意兒,我們沒有共同語言!" 孔子聽後一再拜謝,然後快步離去,趕緊爬上車子,三次失魂落魄地掉落手裏的繮繩,眼光也失神了,臉色猶如死灰,他低垂着頭,緊緊靠在車前的橫木上,不能大口喘氣。回到魯國東門墻外的時候,孔子剛好遇上了柳下季。柳下季看到他,笑問道:"呀,今天真稀罕,能看到先生您。我都好幾天沒見您了,我看你行色匆匆的樣子,怕不是去見我弟弟蹠了吧?" 孔子仰天長嘆道:"是啊。"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江蘇文藝出版社 |
|
|
第1節:無挂無礙,自在而精彩(1) | 第2節:無挂無礙,自在而精彩(2) | 第3節:無挂無礙,自在而精彩(3) | 第4節:蝶舞翩躚幻亦真(1) | 第5節:蝶舞翩躚幻亦真(2) | 第6節:安時處順不為哀樂所睏(1) | 第7節:安時處順不為哀樂所睏(2) | 第8節:行器物之用必遭損殺(1) | 第9節:行器物之用必遭損殺(2) | 第10節:行器物之用必遭損殺(3) | 第11節:平常心是大智慧(1) | 第12節:平常心是大智慧(2) | 第13節:平常心是大智慧(3) | 第14節:精神充盈即可坐忘名利生死(1) | 第15節:精神充盈即可坐忘名利生死(2) | 第16節:精神充盈即可坐忘名利生死(3) | 第17節:不強加於人便是善待自己(1) | 第18節:不強加於人便是善待自己(2) | 第19節:不強加於人便是善待自己(3) | 第20節:不強加於人便是善待自己(4) | 第21節:修剪矯作易傷身害命 | 第22節:管教而不能施暴(1) | 第23節:管教而不能施暴(2) | 第24節:智慧在紂即為虐 | |
| 第 [I] [II] III [I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