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集 歐陽修集   》 捲七十二 居士外集捲二十二      歐陽修 Ouyang Xiu

  ◎祭文六首
  【祭五竜祈雨文〈寶元元年〉】
  伏以去秋之潦,豐不補兇,饑民食糟麥為命,而天久不雨,苗將槁焉。旱非
  人力之能移,徒知奔走;雨者竜神之所作,其忍不為!薄奠拙辭,緻誠而已。尚
  饗!
  【祭沙山太守祈晴文〈皇祐五年〉】
  修謹告祭於沙山太守之神:修扶護母喪,歸礻付先域,大事有日,險雲屢興。
  修不孝罪逆,賴天地鬼神哀憐,行四千裏之江,得無風波之恐。今即事矣,幸神
  寬之,假三日之不雨,則始終之賜,報德何窮!尚饗!
  【祈晴文】
  吏之所以食民之賦而神之所以享民之祭祀者,吏以刑政庇民,而神能以禍福
  加之也。冤枉之無訴,刑罰之不明,此人力能為,而吏不舉之,其過宜在吏。水
  旱而不時,饑饉而疾疫,此人力所不能及,而皆職神之由。今自鼕涉春,雨雪不
  止,居人無食,市肆不開,人皆食糟以延旦夕之命,至於無食有自殺者。此縣吏
  不能治民,以致神禍之過。此宜罰縣令之身,使為病恙災殃以塞其責,不宜使數
  千戶人皆受其災。雨雪雖久,及今而止,民猶有望焉。惟神閔之!
  【祭金城夫人文〈皇祐五年〉】
  修謹遣表弟鄭興宗,以清酌庶羞之奠,致祭於金城夫人之靈。修遭罹酷罰,
  方在哀疚,護喪歸葬,千裏之外。忽承兇訃,情禮莫申,聊陳薄奠,緻誠而已。
  尚饗!
  【祭王深甫文〈治平二年〉】
  嗟吾深甫!孝悌行於鄉黨,信義施於友朋。貧與賤不為之恥,富與貴不為之
  榮。雖得於內者無待於外物,而不可掩者蓋由其至誠。故方身窮於陋巷,而名已
  重於朝廷。若夫利害不動其心,富貴不更其守。處於衆而不隨,臨於得而不苟。
  惟吾知子於初,世徒信子於久。念昔居潁,我壯而子方少年;今我老矣,來歸而
  送子於泉。古人所居,必有是邦之友。況如子者,豈止一邦之賢。舉觴永訣,夫
  復何言!
  【祭東嶽文〈熙寧四年〉】
  某比者獲解郡章,許還裏閈,方巾車而即路,屬暑雨之時行。輒以愚誠,仰
  幹大造,蒙神之惠,賜以不違,吹清飆而散陰,暴秋陽以涸轍,遂無道路之阻,
  得返草茅之居。荷德之深,不知為報,一觴之潔,謹用薦衷。尚饗!
  ◎雜題跋七首
  【論尹師魯墓志】
  《志》言天下之人識與不識,皆知師魯文學、議論、材能。則文學之長,議
  論之高,材能之美,不言可知。又恐太略,故條析其事。再述於後。
  述其文,則曰簡而有法。此一句,在孔子六經惟《春秋》可當之,其他經非
  孔子自作文章,故雖有法而不簡也。修於師魯之文不薄矣,而世之無識者,不考
  文之輕重,但責言之多少,雲師魯文章不合祗著一句道了。既述其文,則又述其
  學曰通知古今。此語若必求其可當者,惟孔、孟也。既述其學,則又述其論議雲:
  是是非非,務盡其道理,不苟止而妄隨。亦非孟子不可當此語。既述其論議,則
  又述其材能,備言師魯歷貶,自兵興便在陝西,尤深知西事。未及施為而元昊臣,
  師魯得罪。使天下之人盡知師魯材能。
  此三者,皆君子之極美,然在師魯猶為末事。其大節乃篤於仁義,窮達禍福,
  不愧古人。其事不可遍舉,故舉其要者一兩事以取信。如上書論范公而自請同貶。
  臨死而語不及私,則平生忠義可知也,其臨窮達禍福不愧古人又可知也。
  既已具言其文、其學、其論議、其材能、其忠義,遂又言其為仇人挾情論告
  以貶死,又言其死後妻子睏窮之狀。欲使後世知有如此人,以如此事廢死。至於
  妻子如此睏窮,所以深痛死者,而切責當世君子緻斯人之及此也。
  《春秋》之義,痛之益至則其辭益深,“子般卒”是也。詩人之意,責之愈
  切則其言愈緩,“君子偕老”是也。不必號天叫屈,然後為師魯稱冤也。故於其
  銘文,但雲“藏之深,固之密,石可朽,銘不減”,意謂舉世無可告語,但深藏
  牢埋此銘,使其不朽,則後世必有知師魯者。其語愈緩,其意愈切,詩人之義也。
  而世之無識者,乃雲銘文不合不講德,不辯師魯以非罪。蓋為前言其窮達禍福無
  愧古人,則必不犯法,況是仇人所告,故不必區區麯辯也。今止直言所坐,自然
  知非罪矣,添之無害,故勉徇議者添之。
  若作古文自師魯始,則前有穆修、鄭條輩,及有大宋先達甚多,不敢斷自師
  魯始也。偶儷之文苟合於理,未必為非,故不是此而非彼也。若謂近年古文自師
  魯始,則范公祭文已言之矣,可以互見,不必重出也。皇甫湜《韓文公墓志》、
  李翺《行狀》不必同,亦互見之也。
  《志》雲師魯喜論兵。論兵,儒者末事,言喜無害。喜非嬉戲之喜,喜者,
  好也,君子固有所好矣。孔子言回也好學,豈是薄顔回乎?後生小子,未經師友,
  苟恣所見,豈足聽哉!
  修見韓退之與孟郊聯句,便似孟郊詩;與樊宗師作志,便似樊文。慕其如此,
  故師魯之志用意特深而語簡,蓋為師魯文簡而意深。又思平生作文,惟師魯一見,
  展捲疾讀,五行俱下,便曉人深處。因謂死者有知,必受此文,所以慰吾亡友爾,
  豈恤小子輩哉!
  【書衝厚居士墓銘後】
  東南固多學者,而徐氏尤為大族,其子弟從予學者,往往有聞於時。視其子
  弟,則可知其父兄之賢也。廬陵歐陽修書。
  【書李翺集後〈天聖□年〉】
  予為西京留守推官,得此書於魏君,書五十篇。予嘗讀韓文,所作《哀歐陽
  詹文》雲:“詹之事,既有李翺作傳。”而此書亡之,惜其遺闕者多矣。
  【書梅聖俞稿後〈明道元年〉】
  凡樂,達天地之和而與人之氣相接,故其疾徐奮動可以感於心,歡欣惻愴可
  以察於聲。五聲單出於金石,不能自和也,而工者和之。然抱其器,知其聲,節
  其廉肉而調其律呂,如此者,工之善也。今指其器以問於工曰:彼簨者,虡者,
  堵而編、執而列者,何也?彼必曰:鞀鼓、鐘磬、絲管、幹戚也。又語其聲以問
  之曰:彼清者,濁者,剛而奮、柔而曼衍者,或在郊、或在廟堂之下而羅者,何
  也?彼必曰:八音,五聲,六代之麯,上者歌而下者舞也。其聲器名物,皆可以
  數而對也。然至乎動蕩血脈,流通精神,使人可以喜,可以悲,或歌或泣,不知
  手足鼓舞之所然,問其何以感之者,則雖有善工,猶不知其所以然焉,蓋不可得
  而言也。樂之道深矣,故工之善者,必得於心,應於手,而不可述之言也。聽之
  善,亦必得於心而會以意,不可得而言也。堯、舜之時,夔得之,以和人神、舞
  百獸。三代、春秋之際,師襄、師曠、州鳩之徒得之,為樂官,理國傢,知興亡。
  周衰官失,樂器淪亡,散之河海,逾千百歲間,未聞有得之者。其天地人之和氣
  相接者,既不得泄於金石,疑其遂獨鐘於人。故其人之得者,雖不可和於樂,尚
  能歌之為詩。
  古者登歌清廟,太師掌之,而諸侯之國亦各有詩,以道其風土性情。至於投
  壺、饗射,必使工歌,以達其意,而為賓樂。蓋詩者,樂之苗裔歟!漢之蘇、李,
  魏之曹、劉,得其正始。宋、齊而下,得其浮淫流佚。唐之時,子昂、李、杜、
  瀋、宋、王維之徒,或得其淳古淡泊之聲,或得其舒和高暢之節,而孟郊、賈島
  之徒,又得其悲愁鬱堙之氣。由是而下,得者時有,而不純焉。今聖俞亦得之。
  然其體長於本人情,狀風物,英華雅正,變態百出。哆兮其似春,凄兮其似秋,
  使人讀之可以喜,可以悲,陶暢酣適,不知手足之將鼓舞也。斯固得深者邪!其
  感人之至,所謂與樂同其苗裔者邪!餘嘗問詩於聖俞,其聲律之高下,文語之疵
  病,可以指而告餘也,至其心之得者,不可以言而告也。餘亦將以心得意會,而
  未能至之者也。
  聖俞久在洛中,其詩亦往往人皆有之,今將告歸,餘因求其稿而寫之。然夫
  前所謂心之所得者,如伯牙鼓琴,子期聽之,不相語而意相知也。餘今得聖俞之
  稿,猶伯牙之琴弦乎!
  【讀李翺文〈景祐三年〉】
  予始讀翺《復性書》三篇,曰此《中庸》之義疏爾。智者誠其性,當讀《中
  庸》。愚者雖讀此,不曉也,不作可焉。又讀《與韓侍郎薦賢書》,以謂翺特窮
  時,憤世無薦己者,故丁寧如此,使其得志,亦未必然。以韓為秦漢間好俠行義
  之一豪雋,亦善論人者也。最後讀《幽懷賦》,然後置書而嘆,嘆已復讀,不自
  休。恨翺不生於今,不得與之交;又恨予不得生翺時,與翺上下具論也。
  凡昔翺一時人,有道而能文者,莫若韓愈。愈嘗有賦矣,不過羨二鳥之光榮,
  嘆一飽之無時爾。此其心使光榮而飽,則不復雲矣。若翺獨不然,其賦曰:“衆
  囂囂而雜處兮,鹹嘆老而嗟卑。視予心之不然兮,慮行道之猶非。”又怪神堯以
  一旅取天下,後世子孫不能以天下取河北,以為憂。嗚呼!使當時君子皆易其嘆
  老嗟卑之心,為翺所憂之心,則唐之天下豈有亂與亡哉!
  然翺幸不生今時,見今之事,則其憂又甚矣。奈何今之人不憂也?餘行天下,
  見人多矣,脫有一人能如翺憂者,又皆賤遠,與翺無異。其餘光榮而飽者,一聞
  憂世之言,不以為狂人,則以為病癡。予不怒則笑之矣。嗚呼!在位而不肯自憂,
  又禁他人使皆不得憂,可嘆也夫!景祐三年十月十七日,歐陽修書。
  【書春秋繁露後〈景祐四年〉】
  《漢書·董仲舒傳》載仲舒所著書百餘篇,第雲《清明》、《竹林》、《玉
  杯》、《繁露》之書,蓋略舉其篇名。今其書纔四十篇,又總名《春秋繁露》者,
  失其真也。予在館中校勘群書,見有八十餘篇,然多錯亂重複。又有民間應募獻
  書者,獻三十餘篇,其間數篇在八十篇外。乃知董生之書流散而不全矣。方俟校
  勘,而予得罪夷陵,秀纔田文初以此本示予,不暇讀。明年春,得假之許州,以
  舟下南郡,獨臥閱此,遂志之。董生儒者,其論深極《春秋》之旨。然惑於改正
  朔而云王者大一元者,牽於其師之說,不能高其論以明聖人之道,惜哉惜哉!景
  祐四年四月四日書。
  【書韋應物西澗詩後〈慶歷□年〉】
  右唐韋應物《滁州西澗》詩。今州城之西乃是豐山,無所謂西澗者。獨城之
  北有一澗,水極淺,遇夏潦漲溢,恆為州人之患,其水亦不勝舟,又江潮不至。
  此豈詩傢務作佳句,而實無此邪?然當時偶不以圖經考正,恐在州界中也。聞左
  司郭員外新授滁陽,欲以此事問之。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捲一 居士集捲一捲二 居士集捲二捲三 居士集捲三
捲四 居士集捲四捲五 居士集捲五捲六 居士集捲六
捲七 居士集捲七捲八 居士集捲八捲九 居士集捲九
捲十 居士集捲十捲十一 居士集捲十一捲十二 居士集捲十二
捲十三 居士集捲十三捲十四 居士集捲十四捲十五 居士集捲十五
捲十六 居士集捲十六捲十七 居士集捲十七捲十八 居士集捲十八
捲十九 居士集捲十九捲二十 居士集捲二十捲二十一 居士集捲二十一
捲二十二 居士集捲二十二捲二十三 居士集捲二十三捲二十四 居士集捲二十四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