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类 論語講義   》 子路第十三(2)      李裏 Li Li

  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請學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遲出。子曰:“小人哉!樊須也。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樊遲嚮孔子請教種糧食。孔子說,要說種糧食,我不如老農。樊遲又請教種蔬菜。孔子說,要說種蔬菜,我不如老圃。種糧食叫稼,種蔬菜叫圃。樊遲知道孔子有學問,什麽都會,所以就請教孔子種莊稼的事情。可是孔子沒有回答他。樊遲離開以後,孔子纔說:“小人哉!樊須也。”註意,這個“小人”並不是指的品德上有問題,而是指樊遲的問題問得小。孔子是從大處着眼,所以他說如果為政者好禮儀,老百姓沒有不尊敬為政者的;為政者好義,百姓沒有不服從他的;為政者重視誠信,老百姓沒有不誠實的,這就是上行下效的道理。如果為政者能做到以上三點,四方的老百姓都背會着小孩來歸順你。“襁”就是背嬰兒的背帶。“襁負其子”就是用背帶背着小孩。註意,孔子講這段話的意思是要說明學習首先應學大道,把大道掌握了,其他的小技自然就明白了。道是本,技是末,有本自然就有末,衹研究小技,那麽就衹能學一樣會一樣,不能一通百通,舉一反三。道學好了,再學具體技術就非常容易了。治國之道都懂了,種莊稼之道也就在其中了。大道理套小道理,你把大道理弄明白了,小道理自然也就明白了。
  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
  這句話是孔子講不能讀死書的道理。孔子說,你把《詩經》三百篇都讀熟了,但是交給你國傢的政事你處理不了,讓你出使到四方去做使臣,你卻不能獨立應答。“專”當“獨”字講。你詩讀得再多,又有什麽用呢?你《詩經》讀得再多、再熟,讀了後一點都不會用,話都不會說,有什麽意義呢?詩本來是“本人情,該物理,可以驗風俗之盛衰,見政治之得失”。可以通過觀詩來看國傢政治、經濟各方面的情況。所以商周時候有采詩之製,通過詩來考察政治的得失。你把詩讀了,卻不能夠瞭解政事,不能夠致用,那你讀得再多也是白讀。所以學了詩是要能夠真正地用。從這一句裏面還可以看出一個深意,那就是《詩經》不衹是文學,更重要的是經學,是經學因此可以解决社會生活中方方面面的問題,是可以用來治國平天下,可以經世致用的。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孔子說,你的身心正了,你自己修煉好了,你自己道德完善了,你不發命令,大傢都會像你這樣做。比如說,校長在這裏拖地板了,大傢自然就會跟着拖。你自己身心不正,再怎麽發命令,大傢也正不了。比如說,省長說要遵守交通規則,不要闖紅燈,可是省長開着車帶頭橫衝直撞,那麽誰還遵守交通規則呢?孔子反復談這個要正人先正己的道理,足見其重要。
  子曰:“魯衛之政,兄弟也。”
  周天子建立周王朝以後,分封了七十二個諸侯,其中五十六個諸侯都姓姬,是周天子的弟兄、鄉黨、族人。魯國、衛國的祖先都是周天子姬氏傢族的弟兄,所以說“魯衛之政,兄弟也”。因為魯國是周公之後,而衛國是周公的兄弟康叔之後,兩個國傢也是弟兄,是同祖同宗的。孔子在衛國周遊時,發現衛國的混亂也跟魯國差不多了,所以發出深沉的感嘆,嘆兩國曾經都是聖人教化的禮儀之邦,可現在又都衰亂不堪。魯國是君不君,臣不臣,衛國是父不父,子不子,多麽相似,感嘆中流露了孔子的無奈與惋惜。也是孔子真實情感的記錄,從中可以看出孔子的憂道憂國之心。
  子謂衛公子荊:“善居室,始有,曰:‘苟合矣’;少有,曰:‘苟完矣’;富有,曰:‘苟美矣’。”
  孔子說衛國的公子荊很善於治理家庭,剛剛有一點財産就說差不多了夠了。“苟”表示差不多的意思。“少有”,稍稍富有的時候就說差不多完備了。“富有”,富有的時候就說差不多很完美了。這就是知足常樂。衛公子荊能夠知足常樂,所以孔子很稱贊,用了個“善”字,說他“善居室”。孔子也是用衛公子荊來對比當時卿大夫的奢侈之風。其實一切物質財産都是身外之物,能知足就能得到快樂,不知足反而心靈被外物所纍,物欲反而成為人痛苦的根源。現代人被物質異化,人性泯滅,何談快樂?如果人人皆能知足常樂,那麽國傢自然就安定和諧了。如果都說這不夠那不夠,互相爭利,則正如孟子所說“上下交爭利而國危矣”——大傢都爭權奪利,天下就危險了。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序一序二 深入淺出 微言大義(1)序二 深入淺出 微言大義(2)序三 讀《〈論語〉講義》
序論(1)序論(2)序論(3)學而第一(1)
學而第一(2)學而第一(3)學而第一(4)學而第一(5)
學而第一(6)學而第一(7)學而第一(8)學而第一(9)
學而第一(10)學而第一(11)學而第一(12)學而第一(13)
學而第一(14)為政第二(1)為政第二(2)為政第二(3)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