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文化思考 》 到古代中國去旅行 》
煙火略談(8)
伊永文 Yi Yongwen
“金錢變蝴蝶”,這是“單變”。“二仙傳道”、“雙竜戲海”,末後又各變一物,這是“雙變”。“蟠桃壽星”初見是蟠桃,桃開變出大壽星,大壽星手中執桃,開的是小壽星,大壽星又不見了,這是“層疊變”。製作這種可以變化的“煙火戲”,需註意“合紙口得法,使其火到易裂,見後則前滅,並不留渣滓纔行。這就需要註意先後次序,層疊開合,度綫安藥,尤要巧妙,否則畫虎不成反類犬”。
而在“煙火戲”中的形象之所以能動起來,能升能竄,主要在於精心計算,適量安排。像“仙人招鶴”,則需先在隔垣置鶴,算準位置,藥力一升,即可到仙人“煙火器”前,至期待仙臂轉輪時,令人隔垣燃鶴,綫藥自發飛入垣內。如“地涌金蓮”,需預先埋地筒,暗渡藥綫,然後發射。“蕭史乘凰”,裝藥後需算器身的輕重,與藥力相稱,才能飛出招凰。大約藥力重輕上升,可以一升十傍升,如藥一兩可升十兩。
以上史料,使我們大致瞭解了清代“煙火戲”主要的構造、用藥、發射程序等,可以說清代的“煙火戲”已達到了盡善盡美的程度。由於設計的巧妙,有的“煙火盒子”竟能包容16出之多的“煙火戲”,這在中國“煙火戲”歷史上是空前絶後的。
三綜觀宋元明清“煙火”的歷史,不難發現,“煙火”主要是出於娛樂目的而被廣泛製造和燃放的。這正像利瑪竇觀察的那樣:中國人非常喜歡這類表演,並把它當作他們一種慶祝活動的主要節目。他們製作焰火的技術實在出色,幾乎沒有一樣東西他們不能用焰火巧妙地加以摹仿。他們尤其擅長再現戰爭場面以及製作轉動的火球、火樹、水果等等,在焰火上面他們似乎花多少金錢也在所不惜。我在南京時曾目睹為了慶祝元月而舉行的焰火大會,這是他們的盛大節日,在這一場合我估計他們消耗的火藥足夠維持一場相當規模的戰爭達數年之久。
就在利瑪竇為我們描繪出中國人的“煙火像”時,世界的西方——歐洲正悄悄地但又是劇烈地發生着一連串的變革。在意大利,在德國,在法蘭西,科學技術研究社團相繼問世。在整個歐洲,天文學、數學、力學、物理學、氣象學、地質學、生物科學、醫學、建築技術、蒸汽機、機械計算器,甚至因技術而引發的社會科學都邁開了矯健
的步伐。一句話,在這個時期裏,“前人在科學、技術和哲學等領域的成就都被恰當地吸收了,不僅如此,它們還被朝許多方向大大推進了”。尤其和“煙火”有關的化學領域,此時步入了科學階段,它逐漸擺脫了煉金術的思想方式。實驗工作、切合實驗結果的解釋,逐漸取代依據不充分資料進行的大膽猜測。由於萊伊、鬍剋、洛厄和梅奧等人的努力,煅燒、燃燒、呼吸和發酵等問題都達到了接近解决的水平,並且,布蘭德和玻義耳各自獨立地發現了磷。玻義耳還賦予了“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等術語以切實的涵義。
明《憲宗元宵行樂圖》(局部)可是,在中國,由於明清統治者的固步自封,沒有把“煙火”推嚮更深一步的科學實驗境地,仍然沉醉於“煙火”的怡情娛樂之中。如乾隆慶祝80壽辰時,諸般伎藝演出就大量運用了“煙火”機關,像滿族《五福舞》,到施放“煙火”時,點動引火,瓶口上端立刻冒出雲煙。經藥銃發射的硫磺球,形似一輪紅日隨雲煙升空。《金山》的《奏樂》一戲,則由“煙火”化作的祥雲在半山間浮
蕩,又準確地布於王母和仙女的足下,以表示“紫氣東來”……民間則像秦淮河上燃放的“煙火”那樣,“嚮為河上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 絶技(1) | 絶技(2) | 絶技(3) | 伎巧(1) | | 伎巧(2) | 宋元玩具(1) | 宋元玩具(2) | 宋元玩具(3) | | 李開先與笑話(1) | 李開先與笑話(2) | 李開先與笑話(3) | 明清象聲(1) | | 明清象聲(2) | 明清象聲(3) | 高爾夫球源何在(1) | 高爾夫球源何在(2) | | 高爾夫球源何在(3) | 高爾夫球源何在(4) | “葉子戲”的演變(1) | “葉子戲”的演變(2) | | “葉子戲”的演變((3) | “漢文化圈”的交流(1) | “漢文化圈”的交流(2) | “漢文化圈”的交流(2) | |
| 第 [I] [II] III [IV] 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