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1978,中国命运大转折:邓小平改变中国 In 1978, the turn of the fate of China: Deng Xiaoping changed China   》 第72节:华国锋强调继续"批邓"(1)      叶永烈 She Yonglie

  华国锋强调继续"批邓"
  华国锋一切都"照过去方针办",既肯定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又论定"四人帮"是"极右派",有两个紧迫的、群众呼声甚高的问题又使他不能不明确表态:
  一、如何看待"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
  二、如何看待1976年4月的"天安门事件"?
  其实,这两个问题是互相关联的。因为邓小平最后是被指为"天安门事件"的"总后台"而下台。如果为邓小平平反,也就势必为"天安门事件"平反。
  华国锋仍是"照过去方针办"。华国锋不仅对邓小平在1976年10月10日写给他的信置之不理,而且提出还要继续开展"批林批孔"和"批邓"。
  在粉碎"四人帮"后一星期,华国锋对参加"打招呼"会议西北组高级干部的讲话中指出:"批林批孔,要按毛主席的指示办。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是毛主席亲自发动的,要继续批。"
  1976年10月26日,亦即在粉碎"四人帮"的第20天,华国锋对中共中央宣传部门负责人作了四点指示:
  一、要集中批"四人帮",连带批邓;
  二、"四人帮"的路线是极右路线;
  三、凡是毛主席讲过的,点过头的,都不要批评;
  四、"天安门事件"要避开不说。
  这可以说是华国锋上台后的"施政纲领"。
  不久,1976年11月15日至19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了宣传工作座谈会。会议由"中共中央宣传口"负责。
  本来,中共中央设有宣传部。毛泽东在1966年3月批评说:"中宣部是阎王殿。"还指出,要"打倒阎王,解放小鬼!"于是,中共中央宣传部在"文革"中被"砸烂"。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陆定一被关进秦城监狱。在粉碎"四人帮"之后,由于顾忌毛泽东对中共中央宣传部的批评,未敢恢复中共中央宣传部,而是成立了"中共中央宣传口"。
  当时的"中共中央宣传口"由耿飚、朱穆之、李鑫、华楠、王殊五人组成领导小组,由耿飚牵头。内中,耿飚被称之为"口长",朱穆之、李鑫、华楠、王殊则为"副口长"。这种"口长"、"副口长"之称,是"史无前例"的。
  耿飚是叶剑英点将前来主持中共中央宣传工作的,当然担任"口长"。
  朱穆之自1972年9月起便担任新华社社长,是"老宣传",担任"副口长"驾轻就熟。
  华楠是解放军报社社长,同样是"老宣传",而且代表军界,所以也是"副口长"合适人选。
  王殊如前所述,由于耿飚是外交界领导,把王殊这位驻德大使调来担任《红旗》杂志总编辑,出任"副口长"也理所当然。
  李鑫则是一位特殊的人物,有着错综复杂的经历。他担任过康生的秘书,康生去世之后,他仍在中共中央机关工作,担任中共中央办公厅副主任。由于李鑫在粉碎"四人帮"的紧急关头,曾向华国锋做过建议,所以在粉碎"四人帮"之后,担任了"中共中央宣传口"的"副口长"。
  由"中共中央宣传口"下达的文件上,常署"耿飚、朱穆之、李鑫、华楠、王殊并王揖"。
  王揖不是"口长",也不是"副口长"。王揖曾任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这"并王揖",表明他也是"中共中央宣传口"的领导成员。王揖在当时实际上起着秘书长的作用,但是并没有这样的任命。
  既然"中共中央宣传口"召开宣传工作会议,很自然地,人们关切地问起对于邓小平以及"天安门事件"的宣传口径。11月18日,主管宣传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汪东兴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资料来源】江西人民出版社
第1节:小引(1)第2节:小引(2)
第3节:"毛的遗孀被捕"震惊世界第4节:关于"毛的遗孀被捕"的种种传闻(1)
第5节:关于"毛的遗孀被捕"的种种传闻(2)第6节:张耀祠和汪东兴说出"拘江"内幕(1)
第7节:张耀祠和汪东兴说出"拘江"内幕(2)第8节:华国锋、叶剑英、汪东兴决策"拘江"
第9节:聂荣臻、李先念、陈云也起了大作用(1)第10节:聂荣臻、李先念、陈云也起了大作用(2)
第11节:聂荣臻、李先念、陈云也起了大作用(3)第12节:吴德说出了内幕
第13节:华国锋谈粉碎"四人帮"第14节:毛泽东逝世,结束了"毛泽东时代"
第15节: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们夤夜上玉泉山(1)第16节: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们夤夜上玉泉山(2)
第17节: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们夤夜上玉泉山(3)第18节:急派"文官武将"耿飚管制电台(1)
第19节:急派"文官武将"耿飚管制电台(2)第20节:急派"文官武将"耿飚管制电台(3)
第21节:急派"文官武将"耿飚管制电台(4)第22节:迟浩田奉命进驻人民日报社(1)
第23节:迟浩田奉命进驻人民日报社(2)第24节:中国新闻界最初遵命保持沉默
第   [I]   [II]   III   [IV]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