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政 》 下一站,中國 》
第72節:第七章."中國威脅論"--當代的兩種"中國想象"(下)(7)
陳季冰 Chen Jibing
率先提出"金磚四國"概念的全球著名投資銀行美國高盛集團2005年發表的一份報告指出:10年前,人們普遍擔心中國的成功會吸引走亞洲鄰國的貿易與投資,從而使他們變窮。而事實上情況完全相反,由於中國的競爭所帶來的刺激,亞洲國傢吸引外資的總量反而大大擴大了。在全球經濟低迷的情況下,韓國和菲律賓等國傢發現中國的需求使它們避免了經濟衰退。最重要的是,中國的需求對日本走出衰退起到了促進作用。日本狀況給世界經濟帶來了風險,這一點怎麽說都不誇張。日本巨額的債務會産生多米諾骨牌效應,逐漸波及到全世界。在中國有力的幫助下,危險似乎已經過去。中國的全球化很有可能帶給全世界一個有活力的經濟,使我們在新世紀開始的時候免受大蕭條之苦。還有很多人從中國的需求增長中受益:原材料生産商已經習慣於貿易條款年年無情地惡化,但澳大利亞突然發現目前的貿易條款是歷史上條件最好的,而很大部分的原因是因為中國的需求;世界上很多最窮的國傢,包括老撾、巴布亞新幾內亞和非洲的大部分國傢恰恰在他們最需要的時候受益。沒有一個援助項目--IMF的黃金買賣--都不能像中國那樣幫助這些國傢改善他們的生活水平,這源於中國對他們産品不斷增加和持續的需求。中國的崛起所産生的最重要的結果與美國崛起以及日本和歐洲經濟恢復對世界的作用是一樣的。比起和一個貧民窟的人做鄰居,你和一個富人做鄰居會變得更加富有。高盛的報告最後總結說,正是中國,給予了全球化以壓倒性的支持。它甚至認為,"中國實行全球化是美國外交徵程歷史上最大的成功之一。"
為此,斯蒂芬·羅奇嚮全世界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我們為什麽要感謝中國?他給出的主要答案是:中國已成為周邊地區乃至全球經濟增長的重要發動機。(見斯蒂芬·羅奇《我們為什麽要感謝中國》,美國《財富》雜志2004年3月號。)羅奇指出,雖然中國的GDP總值僅占全球的5%,但中國在全球經濟增長中所占的比例卻達到1/3。此外,就經濟敏感商品--石油和金屬原材料--在過去4年價格的纍積增長而言,有大約50%要歸因於中國。作為全球外匯儲備第一大國,中國還嚮國際金融市場註入了大筆資金。因而,如果中國未來放慢發展速度將會造成全球性的影響。假如中國經濟增速下降3到4個百分點,將使全球經濟增長率至少降低0.5%。(見2007年3月19日《參考消息》第4版。)
《紐約時報》2006年4月8日的一篇社論言簡意賅地總結了中國經濟增長給全世界帶來的福音:"中國越富裕,世界其他地區就會隨之越富裕:貧睏國傢變富是因為它們得到了從中國流失的工作機會;富裕國傢更富是因為中國有更多人終於能買得起美國製造的昂貴商品。"因此,在2007年夏天,1000多名美國經濟學家聯名上書國會,嚮美國國內愈演愈烈的對華保護主義情緒大聲說"不"。
事實上,在更多西方有識之士看來,與上述現實的好處相比,中國經濟崛起更加長遠和深刻的意義在於,中國的成功是在現行國際政治經濟體係中實現的。中國用自己的實踐證明了由西方最初創立的這套體係是行之有效的,同時也從另一個側面給世界上很多國傢樹立了榜樣:如果他們希望在全球經濟中確立一席之地,就應當加快改革而不是驚慌失措地關起國門。這種改革所要達到的目標,對發達國傢來說,就是要努力保持自己在創新方面繼續領先;對發展中國傢來說,則是調整國內政策,爭取搭上中國經濟發展的順風車。許多國傢已經開始這麽做了,經過過去10年的試探和摸索,日本和其它東亞國傢早就停止了喋喋不休的徒勞抱怨。現在,與其說它們害怕中國經濟繼續迅速增長,倒不如說他們擔心中國的經濟減慢速度。而要保住現有的競爭能力,這樣的改革對中國自身來說更是至關重要。正如美國財政部長漢剋·保爾森(Hank Paulson)所說的,"我們面臨的最大風險不是中國將超越美國,而是中國停止推進保持經濟增長所必須的改革。"(2006年9月15日《參考消息》第8版。)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楔子."中華復興"與"大國精神"(1) | 第2節:楔子."中華復興"與"大國精神"(2) | 第3節:楔子."中華復興"與"大國精神"(3) | 第4節:楔子."中華復興"與"大國精神"(4) | 第5節:楔子."中華復興"與"大國精神"(5) | 第6節:楔子."中華復興"與"大國精神"(6) | 第7節:楔子."中華復興"與"大國精神"(7) | 第8節:楔子."中華復興"與"大國精神"(8) | 第9節:楔子."中華復興"與"大國精神"(9) | 第10節:楔子."中華復興"與"大國精神"(10) | 第11節:第一章.現代化的精神歷程(1) | 第12節:第一章.現代化的精神歷程(2) | 第13節:第一章.現代化的精神歷程(3) | 第14節:第一章.現代化的精神歷程(4) | 第15節:第一章.現代化的精神歷程(5) | 第16節:第一章.現代化的精神歷程(6) | 第17節:第一章.現代化的精神歷程(7) | 第18節:第一章.現代化的精神歷程(8) | 第19節:第一章.現代化的精神歷程(9) | 第20節:第一章.現代化的精神歷程(10) | 第21節:第一章.現代化的精神歷程(11) | 第22節:第一章.現代化的精神歷程(12) | 第23節:第二章.改革需要再出發(1) | 第24節:第二章.改革需要再出發(2) | |
| 第 [I] [II] III [I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