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评传 大唐诗人三部曲之:太白醉剑   》 第二十一章 金陵丐主舞龙鞭 钟山太白示情义(2)      Cheng Taoguang

  长者笑道:“不敢称尊,我乃天下最贱人群之首,丐帮帮主元林。今遇李白,老夫实乃三生有幸!”
  李白道:“帮主义薄云天,而又泰山崩于前而不惊,李白钦佩之至!”
  不料元林闻言,垂首哽咽道:“可惜!可叹!昔日老夫尚可携鞭进入皇城,近年来,老夫尚未抵长安,便被御林卫横竖赶出,数次险些被夺去此鞭。老夫已知此鞭无用,只好隐姓埋名,浪迹市井,胡乱度日。”
  吴姬接道:“还不是奸佞当道,难见圣主真容。”
  李白垂首,无语。
  是夜,吴姬把盏,李白、元林欢畅痛饮,直至东方破晓。
  李白一连数日,由吴姬、元林作陪,游历金陵。古都金陵历来有“龙盘虎踞、帝王之宅”之称。昔日楚威王吞并江东,以此地有王气,埋金人以镇之,并置金陵邑。秦始皇东巡时,望金陵上空紫气升腾,以为王气,遂“凿方山,断长垄为渎,入于江”,后人误以此河为秦始皇所开,故名“秦淮”。金陵虽经隋末大火焚城,然其繁华再现:商贾云集,车水马龙;文人骚客,题诗放歌秦淮河畔,烟花街巷;王公贵族,日日宴饮,高楼听曲,纸醉金迷。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洲”。一派太平盛世之相!金陵繁华背后,暗流正涌。时值大唐泰山封禅,大小府衙四处搜罗奇花异草、怪石古木;达官贵人更是彻夜狂欢,挥金如土。李白想起帝王之师司马桢之言:“唯恐财尽民穷,天下有变。”
  李白亦想借大唐封禅之际,于金陵帝王之地寻找出仕报国之途,以展管、葛之术。数日里,手捧行卷,却是“十谒朱门九不开”!
  一日,李白独自登上金陵凤凰山。想起南朝刘宋元嘉年间,有凤凰集于此山,世人于山上筑台记之,与黄鹤楼之传说,何等相似。李白猛然想起曾与孟浩然之语:“做一首与崔颢《黄鹤楼》媲美之诗。”不由登上凤凰台,远眺西北之长安,想起吴越争霸、魏晋之风,何等悲壮、何等华丽,转眼灰飞烟灭!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遂感慨万千,诗思泉涌,李白望浩浩长江之水,放声而歌: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李白题为《登金陵凤凰台》之诗,气象壮丽,情境幽奇,意在其间,天然成韵。与崔颢之诗,工力悉敌。李白诗寓深意,又将报国无门之心情,淋漓宣泄……
  虽然秦淮河上到处传唱李白之诗,歌伎互以能多诵李白之诗为荣,借其诗歌以抬身价,然而,繁华金陵不属于李白!
  繁华金陵不属于李白!李白仅仅是一过客!打马而过之匆匆过客!李白心中不由泛起酸楚!
  独自徘徊秦淮河边,踯躅于青石小巷……
  夜风渐起,吹起落叶,吹起李白单薄衣衫;月光明亮,照着流水,照着李白孤寒之心。李白穿过金陵之夜,独自登临西城高楼,眺望月下东南,茫茫不见,不由吟道:
  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
  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
  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
  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
  金陵西城高楼又名“孙楚楼”,因西晋诗人孙楚曾于此登高吟咏而得名。李白此诗笔触所及,广阔而悠远,行文飘然而来,忽然而去,有天马行空不可羁勒之势,令人动容;月光之皎洁,云天之渺茫,露珠之晶莹,江水之明净,更现金陵古城秋夜之静寂。孤直、傲岸之李白不由喟叹人世混浊,于此倾吐怀才不遇、知音寥落之情。回想金陵之际遇,李白月下伫立,轻声叹道:“吾虽喜金陵,而金陵注定不属于李白!”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   


【Source】河南文艺出版社
前言序言:对李白及唐诗新的解读(1)
序言:对李白及唐诗新的解读(2)楔子
第一章 梦长庚李白降生 习诗剑才华初露(1)第一章 梦长庚李白降生 习诗剑才华初露(2)
第一章 梦长庚李白降生 习诗剑才华初露(3)第二章 读典籍铁杵磨针 拜名师匡山习艺(1)
第二章 读典籍铁杵磨针 拜名师匡山习艺(2)第二章 读典籍铁杵磨针 拜名师匡山习艺(3)
第二章 读典籍铁杵磨针 拜名师匡山习艺(4)第三章 入益州太白求仕 扰宝店巫教索图(1)
第三章 入益州太白求仕 扰宝店巫教索图(2)第三章 入益州太白求仕 扰宝店巫教索图(3)
第三章 入益州太白求仕 扰宝店巫教索图(4)第三章 入益州太白求仕 扰宝店巫教索图(5)
第四章 论巫教智矫拔刀 临佳境李白赋诗(1)第四章 论巫教智矫拔刀 临佳境李白赋诗(2)
第四章 论巫教智矫拔刀 临佳境李白赋诗(3)第五章 挫巫教名剑出世 入剑门太白醉剑(1)
第五章 挫巫教名剑出世 入剑门太白醉剑(2)第五章 挫巫教名剑出世 入剑门太白醉剑(3)
第五章 挫巫教名剑出世 入剑门太白醉剑(4)第六章 李白辞师逢桃红 魂魄升天识太真(1)
No.   [I]   [II]   III   [IV]   Page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