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评传 金庸与《明报》   》 第72节:第二十二章 建构组织(2)      Zhang Guiyang

  在沈宝新的管理哲学之下,经理部一直在人手很少的情况下运作。六十年代初期,整个经理部只有四个人;七十年代,人数也只有六个人;到了八十年代初期,经理部还是只有十人。经理部由于长期维持一个较小的编制,因此员工与员工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内部凝聚力亦很强。
  从1959年到八十年代中叶,《明报》还没有建立起退休金制度,没有医疗保险,更没有在职训练、康乐等的津贴。员工在经济上碰上急需,如购买楼宇、结婚,就会向两位股东借钱。经理部的员工,会向沈宝新借;编辑部的员工,会向金庸借。金庸、沈宝新也会很爽快地借给他们,而且不收利息,还款期亦可以拖得很长。机房的工人因赌博输了钱而向沈宝新借,沈宝新也会借出,因此被员工们称之为"老豆"(即父亲)。在员工心目中,沈宝新已经不再是单纯的"老板"了。沈宝新对于自己被员工尊称为"老豆",也颇感自豪。
  每一位《明报》员工,只要他对报社有任何意见,都会直接写信给金庸。记者李凌俊致函金庸,投诉采访主任张续良无理取闹,在报馆内公开谩骂最高领导人,但每当领导人返报馆时,又装嬉皮笑脸的虚心尊敬状。记者稿件被编辑删改了,愤怒的记者就会写信给金庸。例如1988年3月15日,港闻版记者陈天权致函金庸,投诉他访问菲律宾的稿件,遭编辑不合理删改。陈天权原稿:"科拉桑出身于寰哥家族,其曾祖父是华人,名许玉寰,为当时的糖业富商,而当地人尊称他时,通常在其名后加一'哥'字,而省略中间的字,后来许玉寰的下一代,便以许寰哥作为其家族的姓氏。"这段原文见刊时变成为:"菲律宾现任总统的姓氏,有人中译为科拉桑,有人译为哥拉桑,这两个译法应以'哥'拉桑较为正确,可以确定'哥'拉桑比'科'拉桑正确,那是因为哥拉桑的曾祖父是华人许玉寰,在菲经营糖业,当地人尊称他时,在他的姓名之后,都爱加上'哥'字,久而久之,当地人误以为他姓名是许寰哥,或许是外国人习惯了姓氏排在名字之后,也或许是将错就错,许玉寰就以'哥'字,作为他后代的姓氏。"
  编辑访问了某人,不被刊登,也会写信给金庸,例如中国版编辑欧阳碧于1987年致函金庸,投诉她访问中国作协书记邓友梅的稿件,中国版主编以香港人对邓友梅不熟悉为理由,不刊登这篇访问。金庸指示访邓友梅文章可以见刊。
  某编辑希望增加薪金,又会写信给金庸。某人离职,也会撰写洋洋数十行的打油诗,向金庸告别。《明报》报社一切鸡毛蒜皮的事情,都去到了社长室。
  金庸也是有意让下层向他直接反映意见,让下情上达,以避免被架空,例如他会亲自向字房副管工翁荣芝再三叮嘱,遇有违反报社规例的稿件,要马上通知他。一位港闻二版的编辑曾把自己结婚的消息当"鳝稿"(即宣传稿)发去字房要刊登在第二天的港闻二版,翁荣芝即时将此事向金庸汇报,但是金庸说他是港二版编辑,由他登可也。第二天"鳝稿"见报,金庸却写了张便条给负责港闻版的龙国云,问他为何刊登该段"鳝稿",龙国云马上找翁荣芝,问他老板对此事的看法。由于金庸会对翁荣芝说明他对某些事情的处理,所以总编辑遇到可能忤逆金庸意愿的稿件,也要询问翁荣芝,打听一下金庸对此事的看法。
  1964年至八十年代中叶,《明报》内部的指挥体系可以分成四个层面。按照组织运作的原则,指令应该是由上层一层一层地往下传递,可是从《明报》的实际运作来看,老板的指令,往往是跨越了不同的部门、不同的管理层,直接去到有关的层面。所以尽管《明报》到了八十年代中叶已经有四百名工作人员,理论上应该是属于"高阶组织",可是在实际运作上,仍然是处于"平坦组织"的模式,这是单纯从组织架构图上看不到的。
  由此可见,金庸习惯把指令直接下达到一个低层主管,再由低层主管向上级报告。金庸要强化对字房的个人领导,可能与1967年《明报》被人偷换电版有关。而在报纸生产过程中,即使总编辑看完大版,最后一关还是要由字房掌握。藉着对字房领班的直接领导,金庸更直接掌握报纸版面上的变化。由此可见,做报社老板是一个很劳累的事情。
  八十年代的《明报》,销量超过十万份,从销量以至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已经是香港的一份大报,但是它的组织架构,与《星岛日报》在1939年创办时的组织架构,仍有所不及。(见附录五)
  《明报》创刊伊始所出现的组织架构,可以说是应报纸出版之需而出现的分工。报纸的两位负责人,只是对分工有一个大体的认知,即金庸负责编务,沈宝新负责出版、广告。两人之下如何分工,编务与出版、广告如何协调沟通,并没有一个完整的看法。《明报》也没有一套规章制度,让员工知所进退。《明报》内部的组织架构局面,也正好是五六十年代"同仁报"运作的一个典型。
  这种局面,金庸是明白的。"《明报》内部所有的人只听我一人的话,可以说是成功,也是失败。成功是效率高,要办什么马上办到;失败是我离开了,事情就办不成了。"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Source】湖北人民出版社
第1节:第一章 香港--1959年(1)第2节:第一章 香港--1959年(2)
第3节:第一章 香港--1959年(3)第4节:第一章 香港--1959年(4)
第5节:第一章 香港--1959年(5)第6节:第二章 少年金庸(1)
第7节:第二章 少年金庸(2)第8节:第二章 少年金庸(3)
第9节:第二章 少年金庸(4)第10节:第三章 野 马(1)
第11节:第三章 野 马(2)第12节:第三章 野 马(3)
第13节:第三章 野 马(4)第14节:第四章 创刊的故事(1)
第15节:第四章 创刊的故事(2)第16节:第四章 创刊的故事(3)
第17节:第四章 创刊的故事(4)第18节:第四章 创刊的故事(5)
第19节:第四章 创刊的故事(6)第20节:第四章 创刊的故事(7)
第21节:第五章 寻找读者(1)第22节:第五章 寻找读者(2)
第23节:第五章 寻找读者(3)第24节:第五章 寻找读者(4)
No.   [I]   [II]   III   Page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