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者 西潮   》 第72节:第二十章 国民党之出掌政权(2)      Jiang Menglin

  政府建造了中央博物院,来陈列北平故宫博物院的一部分珍品,而且在南京城内朝天宫一座小山里,造了一个不虞空袭的钢骨水泥的地下室,来保藏贵重文物。因为中央博物院的董事们早已预料到日本不久即将发动对华侵略,南京当然是他们的攻击目标。华北局势恶化,长城战云密布之时,故宫博物院的贵重宝藏即以数百辆火车运至南京,并且在南京失陷之前,全部转运内地,保留于山洞石室之中。
  交通部大楼和铁道部大楼都是钢骨水泥的建筑,里面有现代的照明、通风等设备。但是它们建筑图样却是完全中式的,釉瓦、雕梁、画栋、花窗,以及其他古色古香的装潢。这两幢雄伟的建筑峙立在新都交通要道中山路的两旁,成为配合现代需要的中国古代艺术的纪程碑。其他的建筑也已设计好蓝图,后以战事影响而告搁置。
  中山陵位于城外紫金山之麓,上覆琉璃瓦,柱子全部是白色大理石。陵前有层层叠叠高升花岗岩的石阶。山上栽种着从全国各地移来的不同林木。山坡上点缀着各种各样的花木和果树,山脚建造了一个运动场和游泳池。
  政府在南京附近规划了一个示范新村,由市府设计包括道路、下水道、电话、电灯、学校等的建设蓝图。几年之内,私人新建房屋已到处矗立,房屋周围都有广大的空地,辟为东方式的花园。树木葱翠,花枝招展,小鸟啁啾,溪水低吟,古老的生活方式已为新生活所取代,科学与艺术,工作与娱乐,天工与人力,齐头并进,相得益彰。
  这就是实验中的胚芽,大家希望它发展滋长,将来有一天可以推广到全国的每一角落。这只是个平凡的开端,但是已经有了相当的成果,因为这个新村运动已经在数年之内推广到许多大城市及其附近地区。如果持之以恒,而且经济有进一步的发展,这些新村势将使新中国的生活方式全面改观。
  我们无法奢望北京政府垮台之后,军阀们随之消声匿迹。他们的实力仍旧根深蒂固地盘据在各省。中国幅员辽阔,交通不便,兼以人心未定,凡此种种,无不使军阀们蠢蠢欲动。时机一到,他们就企图扩张势力:他们像血液中的细菌一样潜伏在各省,身体衰弱,就会乘机偷袭。蒋总司令从挥军攻克北京到对日抗战的前夕,十年间为统一国家,真是宵旰辛劳,席不暇暖。
  罗马帝国的将军们曾以纵横辐辏的道路巩固其帝国,蒋总司令也深知开辟公路、铁路和航空线的重要。他以南京为中心,建筑了向各省辐射的公路、铁路和航空线。国民政府成立以前,交通网的一部分业已存在。国民党执政以后,就以原有的交通网为基础,新建了许多支线和衔接线。边远城市则辟航空线以资联系。从新首都北飞可达北平、开封、西安和兰州,南飞可达福州、广州和昆明,西航则达汉口、重庆及成都。
  连接汉口与广州及香港对岸九龙的新铁路也筑成了。如果日本不在此时侵略东北,我们很可能在民国二十年(一九三一年)就可以从香港或上海乘火车直达巴黎。如果从上海出发,可搭直达车经南京、济南到天津,从天津搭北宁路出长城到沈阳,从沈阳搭中国自建而与日人所有的南满铁路平行的长春铁路到齐齐哈尔;从齐齐哈尔有铁路支线与西伯利亚铁路连接。中国统一努力的进展以及在东北自建铁路,促使日人企图一举而占满洲(即东三省),乃在民国二十年(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挑起"沈阳事件",亦即"九·一八事变"。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   


【Source】天津教育出版社
第1节:前言:边城昆明第2节:第一章 西风东渐(1)第3节:第一章 西风东渐(2)
第4节:第二章 乡村生活(1)第5节:第二章 乡村生活(2)第6节:第二章 乡村生活(3)
第7节:第二章 乡村生活(4)第8节:第二章 乡村生活(5)第9节:第二章 乡村生活(6)
第10节:第三章 童年教育(1)第11节:第三章 童年教育(2)第12节:第三章 童年教育(3)
第13节:第三章 童年教育(4)第14节:第四章 家庭影响(1)第15节:第四章 家庭影响(2)
第16节:第五章 山雨欲来风满楼(1)第17节:第五章 山雨欲来风满楼(2)第18节:第五章 山雨欲来风满楼(3)
第19节:第五章 山雨欲来风满楼(4)第20节:第五章 山雨欲来风满楼(5)第21节:第五章 山雨欲来风满楼(6)
第22节:第六章 继续就学(1)第23节:第六章 继续就学(2)第24节:第六章 继续就学(3)
No.   [I]   [II]   III   [IV]   Page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