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尔巴乔夫所做的这一切只有一个目的,就是一心只想保住他的那个已经一钱不值的所谓"中央"不被取消,保住他的一钱不值的苏联总统的位子不被取消。他在这个时候还不知道他仅有的一点象征性的权力马上就要被他的"合作伙伴"彻底取消了。
从广大前苏联人民,到戈尔巴乔夫本人,对前苏联的崩溃都抱有一种后悔和惋惜的心情,虽然得到了民主和自由甚至更多的人权,但却失去了幸福的生活和国家的尊严。而戈尔巴乔夫本人在那次改革开始,是装了一脑子的西方民主思想投入改革的,是抱着对现行体制十分憎恶的心情来进行改革的,是没有任何后续手段就对国家最重要的意识形态做改革的。他把自己的身份放在了一个普通的苏联公民的位置上,而完全忘记了自己是苏联这样一个大国的主要领导人。他一开始就急于打破现行的体制,而完全没有为新体制的建立做出任何准备。他在苏联人民还没有为接受陌生的西方民主、自由做好思想准备时,就天真地大力推进这种思想。他崇拜美国,但却不知道美国人是怎么算计他的,也许他自己对"民主"、"自由"并没有一个完整清晰的认识,尤其在实践上更是一窍不通。
戈尔巴乔夫年轻气盛,而且读过很多的书,说起话来理论一套一套的,做起事来也似乎有些魄力,在平常他确实能够迷惑一大批崇拜理论的人。但往往这些空洞的理论在险恶的政治实践中是最无能、也最有害的。时隔10年后,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深深体会到,改革时期,加强党对国家和改革进程的领导是所有问题的重中之重。如果一个国家和一个党,全面否定自己的历史,否定自己的领袖人物,面对敌人的攻击就会束手无策;如果党失去对社会和改革的领导,就会出现混乱,那将是非常危险的。"
戈氏的另一段话也许更能真实地反映出他面对俄罗斯现实做出的反思:"我们在没有做好准备的情况下,使苏联社会大开放。在残酷的国际竞争下,国内工业受到致命打击。极少数人一夜暴富,敛财数额之巨仅次于美国的大亨,而赤贫的人数却远远超过了苏联时期。"
在俄罗斯能做出这种对比和反省的绝不仅限于这位前领导人。从俄政府决定恢复苏联国歌《牢不可破的联盟》的旋律为俄罗斯国歌,普京总统下令重新恢复"斯大林格勒",俄高层领导提出要将苏联时代的红五星作为俄军军旗图案和军徽图案等一系列变化中,可以看出曾在俄罗斯执行的与前苏联"划清界限"的政策已告终结。
叶利钦:"技术力学"。叶利钦以工程技术专家的身份在地方上担任了多年党的领导职务,看到了苏联国家在经济、政治和外交等各个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和困难。这一点与戈尔巴乔夫很相似,也就是说,他们对国家的前途和发展似乎有着强烈的责任感,都有着极强的表现欲望。
但与戈尔巴乔夫不同的是,叶利钦的性格像很多技术官僚一样,讲求实用和功利,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他甚至敢于在大是大非问题上破釜沉舟,敢于直接否定苏共的一切包括否定苏共的创始人及其思想。这也造成他后来在治理俄罗斯国家的过程中在决策、用人和治国方针上一再出现失误。可以说叶利钦是在戈尔巴乔夫这片土壤中产生出来的一个人物,如果没有戈尔巴乔夫,也许叶利钦就在乌拉尔山以东的斯维尔德若夫斯克州那个遥远的地方心安理得地当他的第一书记了。
苏共中央的前几任总书记之所以没有像戈尔巴乔夫那样突击提拔叶利钦,可能正是认为叶利钦就只是一个技术官僚或者顶多是个州委书记的料子。可是历史偏偏叫他碰上了与他有着某种相同性格的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在复杂的世界局势中同样心存幻想,狂热追求连西方自己也语焉不详的自由、民主、人权这些东西,而对国内外局势缺乏正确的判断和把握。
1985年,刚刚上任的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在叶利钦的管辖范围内的苏联石油工业重地秋明视察时,叶利钦作为对技术很在行的地方官僚,当然是全程陪同者,叶利钦的这次陪同视察,给戈尔巴乔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戈尔巴乔夫觉得在他即将开始的改革进程中,十分需要有叶利钦这种敢于否定苏共路线、具有非常性格和思想的人。
1985年4月,就在戈尔巴乔夫刚刚担任苏共中央总书记一个月,叶利钦奉调进入莫斯科任苏联建设部长。他在这个位子上呆了不到5个月,1985年12月又被提拔为苏共中央书记处书记、政治局候补委员,莫斯科市委第一书记,成为苏联政坛上一颗耀眼的新星。
担任莫斯科市委第一书记后,叶利钦竭力执行戈尔巴乔夫的战略部署,在莫斯科大刀阔斧地推行改革路线,尤其是在提倡社会民主、反对官僚主义和政治腐败上狠下了一番功夫。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