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人评传 》 唐宋才子的真實生活 》
九、柳宗元(5)
閔澤平 Min Zeping
帶着六十七歲的母親、不到十歲的女兒,還有他的族弟宗直、舅父的兒子盧遵,三十三歲的柳宗元黯然來到永州。一大傢人連住的地方都沒有,衹好寄居在竜興寺。當時的永州,極為荒僻,那情形我們現在都不太好意思提起。柳宗元在寫給朝廷要員的信中說,那地方一眼望去都是害蟲,野外是蝮虺、大蜂,水邊又是射工、沙虱子之類,一不留神還會長瘡。在首都長大的貴族後裔,有這樣的感受我們是可以理解的。由於條件艱苦,他的母親、女兒紛紛撒手人寰。柳宗元的健康也急劇惡化,“百病所集,痞結伏積,不食自飽。或時寒熱,水火互至,內消肌骨”(《寄許京兆孟容書》)。據說這些疾病中外有腳氣,內有痞病,尤其以痞病最為厲害。痞病的癥狀是脾髒腫大,引起消化不良,食欲不振。三十多歲的年輕人,身體虛弱到慘不忍睹的程度。老天爺還真與他過不去,在永州的前五年,四次遭受火災,每次柳宗元都是打着赤腳逃出來,傢裏燒得衹剩下黑糊糊的墻壁。
更大的問題還是精神恍惚。到永州很長一段時間了,柳宗元還沒有緩過氣來。一聽到人大聲說話,他就心跳加速,臉色發白,腿打哆嗦,“每聞人大言,則蹶氣震怖,撫心按膽,不能自止”(《與楊京兆憑書》)。他四處給各級領導人如嚴礪、嚴綬、趙宗儒、李吉甫等寫信,結果是石沉大海,激不起半點漣漪。柳宗元感到很委屈,曾經悉心關懷他的慈祥老人都不聽自己解釋,自己這過的算是什麽日子?“與囚徒為朋,行則若帶索,處則若關桎梏,彳亍而無所趨,拳拘而不能肆”(《答周君巢餌藥久壽書》)。
更要命的是,他的妻子——楊憑的那位女兒,腿有殘疾不說,還不能生育。前面提到的柳宗元那位死去的女兒,也是非婚生子,可能是小妾所生。成婚三年後,他的妻子就死了,那時他正忙於改革,沒有時間考慮個人問題。如今貶到永州,什麽都缺,唯獨不缺時間,他準備好好解决個人問題,卻赫然發現這個問題竟然無法解决:他現在是待罪之身,有權勢、有地位、有身份的人誰願意沾惹這樣的人?而那些本地土族,身為貴族後裔的柳宗元自己又瞧不上眼。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柳宗元眼看着日子一天天從手指縫裏溜走,而兒子還不知道在哪裏放鴨子呢,心裏真是焦急萬分。這一時期在寫給京城老朋友的那些書信中,他大倒苦水時談的往往就是這個頭疼的問題。
這委屈積纍起來,越來越多,最後轉化為憤怒,憤怒出詩人,他終於拿起了手中的筆,寫出了《臨江之麋》、《黔之驢》、《永某氏之鼠》、《羆說》等如匕首、如投槍、如刀刺的寓言。而《宋清傳》、《捕蛇者說》、《段太尉逸事狀》包括有些隱晦或裸露的《河間傳》,則是前驅者的愛的大纛,也是對於摧殘者的憎的豐碑。他把自己的鬱悶寄寓在山水之中,寫出了名垂千古的“永州八記”,這八篇文章,是“東方的微光,是林中的響箭,是鼕末的萌芽,是進軍的第一步”,從此一種新的文體——山水遊記崛起了。
4.柳柳州
元和十年(815)正月,柳宗元接到詔書奔赴長安,離開了生活十年之久的永州。十年來,並不是沒有人惦記他們,其間也曾有過大赦天下,但都遺忘了這個角落,當然最根本的原因是唐憲宗對這撥人難以釋懷,未解心頭之恨。元和九年,對革新者有所好感的一幫人如韋貫之、裴度、崔群等占據要職,同時當年提到改革日程的那些矛盾日益突出,為了團结一切可以團结的力量,他們五司馬(其中兩人死去,一人提前上調)被召回首都。返回京城的柳宗元不敢相信幸福來得如此突然,已經絶望的他體驗到異世為人的感覺,看看這首《詔追赴都二月至灞上亭》:
十一年前南渡客,四千裏外北歸人。詔書許逐陽和至,驛路開花處處新。
衹因為心情好,馬路邊的花兒也覺得燦爛。可惜這種欣喜沒有維持多久,在長安逗留不到一個月,他們又被出放為偏遠地方的刺史。官職雖然提升了,但地頭更偏遠了,實際上還是一種懲罰。柳子在柳州,韓泰在漳州(今福建竜海縣西),韓曄在汀州(今福建長汀),陳諫在封州(今廣東封川),劉禹錫在播州(今貴州遵義)。當時,劉禹錫的母親已經八十多歲,再也經不起顛簸,柳宗元主動請纓,打算將自己的位置同劉禹錫調換。朝廷大發慈悲,後來將劉禹錫改為連州刺史,沒有把柳宗元發配到貴州,不過柳宗元這種毫不利己、為朋友敢於犧牲的精神,讓韓愈大為感動。在柳宗元的墓志銘中,韓愈反復強調說,什麽是真正的朋友,就是那種關鍵時刻能把你頂上來、不讓你沉下去的那種人。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崇文書局 |
|
|
一、王維(1) | 一、王維(2) | 一、王維(3) | 一、王維(4) | 一、王維(5) | 一、王維(6) | 二、李白(1) | 二、李白(2) | 二、李白(3) | 二、李白(4) | 二、李白(5) | 二、李白(6) | 二、李白(7) | 二、李白(8) | 二、李白(9) | 二、李白(10) | 二、李白(11) | 二、李白(12) | 二、李白(13) | 二、李白(14) | 二、李白(15) | 三、 杜甫(1) | 三、 杜甫(2) | 三、 杜甫(3) | |
|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