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集 浮光掠影看平生   》 第71節:創造性的新詩子弟書(6)      啓功 Qi Gong

  眉批不知出誰手,與隆文的序相印證,似即為隆氏所批。在"忙問道"二句上批:"此等度法,純是天、崇、國初。"在"說這正是"句上批:"一'說'字入口氣極妙。"
  這裏須要加以說明的,首先是"清真"。按八股嚮以"清真雅正"四字為標準。我所見到的最早露面處是在清代《欽定四書文·序》中,從此嚷了二百多年,誰也沒能給這四字舉出定義。
  從字面上講,"清"當然是清楚,不雜亂;"真"應是對偽而言的,也就是不做"歪體"、"偽體"(即歷史上文藝評論傢所反對的不合正統的詩文),或指不說假話。"雅正"是俗邪的反面,比較易懂了。在八股傢的評語中,提出清真二字,便是肯定文章合乎標準的同義語。至於"度法"一詞,是指"度下"之法。何謂"度下"?比如題為"甲乙",先說了甲後,過度到說乙時,這個過度部分的話,叫做度下(回顧上文,連擊上文的話,叫做"輓上")。"入口氣"也是八股的術語,例如題為"子曰什麽",在作者用自己的、客觀的說明交代完了之後,應該闡明孔子說什麽的時候,即應用孔子的口氣來說。開始用題中人物的語氣來說話處,叫做"入口氣"。
  八股文曾為什麽人服務及其功過是非等等,都是不待言的,也是這裏所不能談得全的。而它的邏輯周延,推理精密,一個問題必須從各面說深說透,這種種文筆的技巧,則又是讀過八股的人所共見的。作子弟書的人,生在科舉考試用八股文的時代,必都學作過八股文,也是可以想見的。但子弟書並不等於八股文,運用八股文的某些技巧,也並不等於作八股文,這也是不言而喻的。清代中期學者焦循,曾因八股文代題中人物說話,把八股比做戲劇;還有人作不好八股,因讀《牡丹亭》而文筆大進,這也都是八股技巧與戲麯有關的旁證。
  這篇《憶真妃》還有一項最明顯合乎八股文法處,卻未被隆文指出的,即是這段故事內容是寫楊妃死了以後,唐明皇在入蜀途中回憶楊妃的心情。所以有些傳抄本題作《聞鈴》或《劍閣聞鈴》。這未必全出抄者臆改,可能是作者某次稿的舊題。有涉及楊妃死前事跡處,都是明皇心中悔恨的追憶,而不是作者客觀的記述。如果實寫了以前的事,叫作"犯上"。又末尾衹寫到天明起程,如用作者語氣寫出起程以後的事,便成了"犯下"。也不知是作者有意為之,還是習慣使然,居然絲毫未犯這種戒條。
  有趣的是全篇想唐明皇之所想,細膩入微,面面俱到,幾乎是滴水不漏了,然未免猶有令人遺憾處。如此心思玲瓏剔透的作者,卻沒留下從楊妃那一面設想的作品。
  十《憶真妃》全文
  乙未夏,餘由藏旋都,駐蜀之黃華館,適澍齋同年亦以別駕來省。他鄉遇故知,誠為快事。澍齋詩文,固久矣膾炙人口,而尤善著書。如《憶真妃》、《蝴蝶夢》、《齊人嘆》、《駡阿瞞》,及《醉打山門》諸作,都中爭傳,已非朝夕。茲長夏無事,欲解睡魔,澍齋因以近作諸本賜觀。餘卒讀之,純是八股法為之。以史遷之筆,運熊、劉之氣,來竜去脈,無不清真,而出落處,更屬井井。至於意思新奇,字句典雅,又其餘事。曾記共研時,霜橋孝廉戲澍齋句云:"前有袁子纔,後有春澍齋。"雖曰戲之,實堪贈之雲。
  愚兄雲章隆文拜讀
  通首詩文,尚未之見。今觀此本,已誠為文壇捷將矣。拜服,拜服!"曉瞻弟張日"拜讀。
  (按以上是序文和題辭,以下是全部麯詞和批語)
  馬嵬坡下草青青,
  今日猶存妃子陵。
  題壁有詩皆抱憾,
  入祠無客不傷情。
  批:源源本本,高唱而入。(按:眉批原在上端,現為閑讀方便,先出麯詞,下註"批"字,再錄批語。又正文句旁圈點,多為映照批語,今刪。)
  三郎甘棄鸞凰侶,
  七夕空談牛女星。
  萬裏西行君請去,
  何勞雨夜嘆聞鈴。
  批:"甘棄"二字、"談"字、"請去"字、"何勞"字,春秋筆法,是老史斷訟,盲者焉知。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代序 笑對風雨人生(1)第2節:代序 笑對風雨人生(2)
第3節:代序 笑對風雨人生(3)第4節:我心目中的鄭板橋(1)
第5節:我心目中的鄭板橋(2)第6節:記齊白石先生軼事(1)
第7節:記齊白石先生軼事(2)第8節:記齊白石先生軼事(3)
第9節:記我的幾位恩師第10節:夫子循循然善誘人(1)
第11節:夫子循循然善誘人(2)第12節:夫子循循然善誘人(3)
第13節:夫子循循然善誘人(4)第14節:夫子循循然善誘人(5)
第15節:夫子循循然善誘人(6)第16節:夫子循循然善誘人(7)
第17節:溥心畬先生南渡前的藝術生涯(1)第18節:溥心畬先生南渡前的藝術生涯(2)
第19節:溥心畬先生南渡前的藝術生涯(3)第20節:溥心畬先生南渡前的藝術生涯(4)
第21節:溥心畬先生南渡前的藝術生涯(5)第22節:溥心畬先生南渡前的藝術生涯(6)
第23節:溥心畬先生南渡前的藝術生涯(7)第24節:溥心畬先生南渡前的藝術生涯(8)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