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人评传 》 唐宋才子的真实生活 》
九、柳宗元(5)
闵泽平 Min Zeping
带着六十七岁的母亲、不到十岁的女儿,还有他的族弟宗直、舅父的儿子卢遵,三十三岁的柳宗元黯然来到永州。一大家人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只好寄居在龙兴寺。当时的永州,极为荒僻,那情形我们现在都不太好意思提起。柳宗元在写给朝廷要员的信中说,那地方一眼望去都是害虫,野外是蝮虺、大蜂,水边又是射工、沙虱子之类,一不留神还会长疮。在首都长大的贵族后裔,有这样的感受我们是可以理解的。由于条件艰苦,他的母亲、女儿纷纷撒手人寰。柳宗元的健康也急剧恶化,“百病所集,痞结伏积,不食自饱。或时寒热,水火互至,内消肌骨”(《寄许京兆孟容书》)。据说这些疾病中外有脚气,内有痞病,尤其以痞病最为厉害。痞病的症状是脾脏肿大,引起消化不良,食欲不振。三十多岁的年轻人,身体虚弱到惨不忍睹的程度。老天爷还真与他过不去,在永州的前五年,四次遭受火灾,每次柳宗元都是打着赤脚逃出来,家里烧得只剩下黑糊糊的墙壁。
更大的问题还是精神恍惚。到永州很长一段时间了,柳宗元还没有缓过气来。一听到人大声说话,他就心跳加速,脸色发白,腿打哆嗦,“每闻人大言,则蹶气震怖,抚心按胆,不能自止”(《与杨京兆凭书》)。他四处给各级领导人如严砺、严绶、赵宗儒、李吉甫等写信,结果是石沉大海,激不起半点涟漪。柳宗元感到很委屈,曾经悉心关怀他的慈祥老人都不听自己解释,自己这过的算是什么日子?“与囚徒为朋,行则若带索,处则若关桎梏,彳亍而无所趋,拳拘而不能肆”(《答周君巢饵药久寿书》)。
更要命的是,他的妻子——杨凭的那位女儿,腿有残疾不说,还不能生育。前面提到的柳宗元那位死去的女儿,也是非婚生子,可能是小妾所生。成婚三年后,他的妻子就死了,那时他正忙于改革,没有时间考虑个人问题。如今贬到永州,什么都缺,唯独不缺时间,他准备好好解决个人问题,却赫然发现这个问题竟然无法解决:他现在是待罪之身,有权势、有地位、有身份的人谁愿意沾惹这样的人?而那些本地土族,身为贵族后裔的柳宗元自己又瞧不上眼。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柳宗元眼看着日子一天天从手指缝里溜走,而儿子还不知道在哪里放鸭子呢,心里真是焦急万分。这一时期在写给京城老朋友的那些书信中,他大倒苦水时谈的往往就是这个头疼的问题。
这委屈积累起来,越来越多,最后转化为愤怒,愤怒出诗人,他终于拿起了手中的笔,写出了《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罴说》等如匕首、如投枪、如刀刺的寓言。而《宋清传》、《捕蛇者说》、《段太尉逸事状》包括有些隐晦或裸露的《河间传》,则是前驱者的爱的大纛,也是对于摧残者的憎的丰碑。他把自己的郁闷寄寓在山水之中,写出了名垂千古的“永州八记”,这八篇文章,是“东方的微光,是林中的响箭,是冬末的萌芽,是进军的第一步”,从此一种新的文体——山水游记崛起了。
4.柳柳州
元和十年(815)正月,柳宗元接到诏书奔赴长安,离开了生活十年之久的永州。十年来,并不是没有人惦记他们,其间也曾有过大赦天下,但都遗忘了这个角落,当然最根本的原因是唐宪宗对这拨人难以释怀,未解心头之恨。元和九年,对革新者有所好感的一帮人如韦贯之、裴度、崔群等占据要职,同时当年提到改革日程的那些矛盾日益突出,为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他们五司马(其中两人死去,一人提前上调)被召回首都。返回京城的柳宗元不敢相信幸福来得如此突然,已经绝望的他体验到异世为人的感觉,看看这首《诏追赴都二月至灞上亭》:
十一年前南渡客,四千里外北归人。诏书许逐阳和至,驿路开花处处新。
只因为心情好,马路边的花儿也觉得灿烂。可惜这种欣喜没有维持多久,在长安逗留不到一个月,他们又被出放为偏远地方的刺史。官职虽然提升了,但地头更偏远了,实际上还是一种惩罚。柳子在柳州,韩泰在漳州(今福建龙海县西),韩晔在汀州(今福建长汀),陈谏在封州(今广东封川),刘禹锡在播州(今贵州遵义)。当时,刘禹锡的母亲已经八十多岁,再也经不起颠簸,柳宗元主动请缨,打算将自己的位置同刘禹锡调换。朝廷大发慈悲,后来将刘禹锡改为连州刺史,没有把柳宗元发配到贵州,不过柳宗元这种毫不利己、为朋友敢于牺牲的精神,让韩愈大为感动。在柳宗元的墓志铭中,韩愈反复强调说,什么是真正的朋友,就是那种关键时刻能把你顶上来、不让你沉下去的那种人。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资料来源】崇文书局 |
|
|
一、王维(1) | 一、王维(2) | 一、王维(3) | 一、王维(4) | 一、王维(5) | 一、王维(6) | 二、李白(1) | 二、李白(2) | 二、李白(3) | 二、李白(4) | 二、李白(5) | 二、李白(6) | 二、李白(7) | 二、李白(8) | 二、李白(9) | 二、李白(10) | 二、李白(11) | 二、李白(12) | 二、李白(13) | 二、李白(14) | 二、李白(15) | 三、 杜甫(1) | 三、 杜甫(2) | 三、 杜甫(3) | |
|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