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音乐 》 臺灣現代民歌三十年:遙遠的鄉愁 》
第71節:第五章 鄉愁(1)
公路 Gong Lu
第五章 鄉愁
(1990年代的臺灣新民謠) 我比較悲觀。民謠歌手的派別性太強了,他們太註重自己的格調、路綫而不肯做些改變。但畢竟要走進商業、最終要走進唱片行或出版商那裏去,主流畢竟是第一路綫。因為兩難,所以悲觀。我們不能去駡觀衆不懂音樂、不去關註音樂的深刻內涵;我們也不能去駡那些"杠子頭":難道為了商業改變一下、化個妝什麽的會死嗎?! --音樂人 陳升
作傢譚石(王浩威)曾將臺灣1990年代以來的新臺語民謠風視為第二次民歌運動,並從兩者分析出如下相同之處:專輯皆由創作歌手主導;消費對象多為知識分子與大學生;隨後皆為主流音樂所吸納;兩次民歌運動都衍生自民族主義的思潮。
這一章取名為"鄉愁",來源於卑南族歌手陳建年創作的《鄉愁》,他唱道:"鄉愁,不是在別後纔涌起的嗎?而我依舊踏在故鄉的土地上,心緒,為何無端地翻騰?衹因為父親曾對我說,這片土地原來是我們的啊。"當初漢人帶着"忠孝節義、禮儀廉恥"八個字來到這片土地,卻從來沒有實現過他們的承諾(鬍德夫語),唯有通過自身的努力,原住民才能走出悲情,不再壓抑。
或許我們還應該想起李雙澤的《少年中國》:古老的中國沒有鄉愁,鄉愁是給沒有傢的人,少年的中國也不要鄉愁,鄉愁是給不回傢的人。
1930年代至1990年代,從臺語歌謠的創作中就可以發現,臺灣人的鄉愁一刻也沒有停止過。
把臺語與原住民的音樂放在一起,是相對國語流行音樂而言。從日據時代"皇民化運動"就壓製臺語民謠,到1950年代"推行國語運動"造成日語、臺語流行音樂退出各種主流媒體,到1970年代"淨化歌麯運動"造成國語流行音樂的中斷,都明顯帶有政治幹預的色彩。至於客傢或原住民歌謠,則更是始終居於弱勢的地位。
臺語歌麯在1950年代後逐漸沒落,與臺灣政府大力宣傳使用普通話有關。1976年臺灣通過了"廣電法":電視臺對島內播音語音,以國語為主,方言應逐年減少,所有電視節目及電臺廣播中的"方言"節目不能超過百分之二十。此時衹有臺語電視主題麯和臺語布袋戲可以公開在傳媒中播放,使大部分臺語歌很少有機會在官方媒體上被推薦。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推薦序一 喚起民歌時代的心中夢想 | 第2節:推薦序二 唱過一個時代 | 第3節:推薦序三 民歌,啊!民歌! | 第4節:推薦序四 回到少年中國的路 | 第5節:推薦序五 島嶼的寬度 | 第6節:跋 給孤獨的孩子們 | 第7節:自序 永遠的未央歌(1) | 第8節:自序 永遠的未央歌(2) | 第9節:前言 反省的年代(1) | 第10節:前言 反省的年代(2) | 第11節:前言 反省的年代(3) | 第12節:第一章 往事(1) | 第13節:第一章 往事(2) | 第14節:第一章 往事(3) | 第15節:第一章 往事(4) | 第16節:第一章 往事(5) | 第17節:第一章 往事(6) | 第18節:第一章 往事(7) | 第19節:第一章 往事(8) | 第20節:第二章 盛開(1) | 第21節:第二章 盛開(2) | 第22節:第二章 盛開(3) | 第23節:第二章 盛開(4) | 第24節:第二章 盛開(5) | |
| 第 [I] II [III] [I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