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评传 駡最多的人和最多人駡的人--李敖 Most people curse curse most people - Li Ao   》 七、“天下沒有白坐的黑牢!”(1)      陳纔生 Chen Caisheng

  1982年2月10日,李敖第二次出獄。  出獄後的當天,他便召開記者招待會,揭發土城看守所的黑幕,揭露國民黨司法的黑暗,並且發表文章《天下沒有白坐的黑牢》,以此證明,李敖是打不垮的,“雖千萬人,吾往矣。”  在此文發表不久,就有李敖的書通過黑市流入土城監獄,龜山監獄亦有犯人捎話給李敖,希望他為他們打抱不平。2月27日,花蓮看守所發生喧鬧事件,由17名犯人鬧起,警察局派武警前往彈壓,纔告平定。3月8日,新竹少年監獄又發生暴動事件,1476名人犯全體出動,監獄急調鎮暴部隊(三個中隊)及新竹警方各分局人員彈壓,纔告平定,暴動長達24個小時,監獄設備幾乎全毀。“法務部”監所司副司長王濟中公開發表談話,說作傢李敖出獄後寫文章,引起社會大衆註目,給了少年受刑人心理上的後盾,認為鬧得愈大,愈能得到社會大衆的支持與同情。所以,李敖難辭其咎。“行政院長”孫運璇在院會裏對獄政表示疑慮,李元簇亦對李敖“點名批判”。但一些議員出於選票及其他目的,卻拿李敖所揭露的事實對官方不斷提出質詢,黨外人士更不放過這一機會。李敖又成為一名焦點人物。  對李敖來講,這僅僅是他“沒有青春衹有‘鬥’”的生涯的開始。  這一年的3月16日,李敖在接受記者李寧的采訪時說:  32年來,我是臺灣惟一可以很狂放表達自己的人,很多人不敢做,很多人做不到,當然,很多人不屑做。但是我敢,我是一個頑強的戰士,我要在與官方不合作的大前提下,突破封鎖的重圍表達自己。  跟以前比起來,我現在的反擊能力強了很多。他們第一次可以對我秘密審判,封鎖輿論,現在情況變了,他們封鎖得了嗎?我覺得我比以前更進一步了,出來後幾個小時我就給他們反擊。①  三個月後,李寧再次訪問李敖,李敖用“吐他一口痰”來表示對敵人的輕衊,並發出戰鬥到底、一生無悔的宣言,他說:“‘菩提達摩東來,衹要尋一個不受人惑的人。’這句話很能表達我現在的心情。我在臺灣就是要做到這點——我個人不受迷惑,也希望訓練一些青年人不再受迷惑。”他明確地表示自己的激進與坐牢有關,“我遭受的壓力越大,我就越激進。偏偏又碰到國民黨最喜歡不斷給人製造壓力,這是他們的特色——交朋友很失敗,造敵人很成功。而且還專門製造他們打不倒的、特大號的敵人。”②他在答問中表示,光陰不再,來日無多,所以他要更勤奮地工作、寫作。當采訪者問及“如果你還可以再活一次,你希望做什麽樣的人”時,他毫不猶豫地回答:“李敖第二。”  1982年8月29日,李敖作出一個重大的决定,要“戰鬥性隱居”。他在《隱而不退的告白》中說:“從1982年8月28日起,我計劃到草山過‘隱而不退’的生活。我專一工作,獨立戰鬥,不見朋友了。”  這裏,他所說的“戰鬥性隱居”,就是對外界除了書信等書面交往外,其他一切都息交絶遊。  為什麽要這樣做?李敖自有解釋:“古人說‘賢者避世,其次避地’,我李敖諒非賢者,所以一切不避,相與周旋到底。別以為我一個人隱居起來,在生悶氣,我高興得要死,I don't get mad,I get even!我對敵人,不發火,衹開火”。他在《出師表感》一文中指出,我們衹看到諸葛亮寫《出師表》明諫之切,竟沒有看到他隱痛之深。諸葛亮的隱痛,在於他所支持的,竟是不能成大格局的、不成材的阿鬥。諸葛亮在這種認識下鞠躬盡瘁,當然是很痛苦的。  面對自己的孤立,面對群衆的不理解,李敖現在正有這種痛苦,加上他面對國民黨的壓力擔心“禍及友人”,更主要的原因是他想在來日無多的時間裏沉靜下來,完成“世界性、永恆性”的著作。這些都是他産生“隱退”的雄心之念的重要原因。他說:“我在性格上喜歡寧靜致遠,喜歡孤獨。我年紀愈大,對俗務與俗情,愈來愈感到煩人,更嚴重的,是我來日無多,一心想把自己的生命支付在最該我做的事情上。俗務與俗情使我心煩以外,且有得不償失之感,因此我决定除非書面交往,別的都息交絶遊了。”他在給鄧維貞的信中亦言明苦衷:“前天自上午11點起,到晚上11點,友人前後14位見面,使我不能寫作,雖然交換意見等並非無益,但比起最該我做的事情來,自屬得不償失。梁啓超每天寫八九百字,鬍適每天寫四五百字,以他們的大纔,每天的成績竟這樣少,原因無他,俗務與俗情不能毅然擺脫之故也。”①他不願過凡夫俗子的生活,他說:“並不是凡夫俗子的生活有什麽不對,但偉大人物那樣去過,就是不對。偉大人物必須有大量的專註與犧牲,才能成就一些事、一些功德,否則就是偷懶,就是逃避……”②他對自己時間的浪費感到痛惜,一再表示,他一生的計劃是想整理所有的人類的觀念與行為,做出結論。人類的觀念與行為種類太多了、太復雜了,他想一個個歸納出細目,然後把一個個細目理清、研究、解釋、結論,找出來竜去脈。這不像是一個人做得了做得好的大工作,可是他卻想一個人完成它。他認為,這是自己一生留給人類留給中國人的最大禮物,因為自有人類有中國人以來,還沒有過一個人,能夠窮一生之力,專心整理所有的人類的觀念與行為的每一問題。人類的觀念與行為經過這樣的一番大清算,會變得清楚、清醒,對前途有大幫助。基於以上種種原因,他作出了此决定。“我堅信衹有這樣‘不近人情’,我才能好好把握住餘生,做對自己最能盡其纔,做對世人最有益的事。”  他要過的是一種“第一流人的生活”:  第一流的人舉世無雙,可惜的是,他的生命同凡夫俗子一樣,也並不比他們長。他沒有時間可以像凡夫俗子一樣的浪費,他要以並不長的生命,完成許許多多第一流的事。  所以,他不能過凡夫俗子的生活,不能在人生的許多事情上,做凡夫俗子的反應。為了完成第一流的事,他必須放棄或減少凡夫俗子的快樂、交遊、娛樂、愛恨、爭執、答辯與澄清。  林肯說他沒工夫答辯,生命用來扯這些,他將無暇做重要的事。  第一流人會妨辱、會含冤、會受謗、會遭非常之變,不動於色,會“猝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因為他志越高邁,“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  第一流的人認定Life is too short to be oettle(人生短得不夠扯雞毛蒜皮),他必須忍住不為小事所纏。他有很快分辨出什麽是“無關的事項(irrelevancy)”的能力,然後立刻砍掉它。  第一流人過的生活,一定不是常人的生活,一定是非常人所能堪的生活,一定是常人不肯過、也不能過的生活。①  他為寫出“世界性、永恆性”著作的理想而興奮,而激動,他本來就有的“工作狂”習慣現在更是變本加厲。他以驚人的意志力勤奮地工作,簡直成了一臺寫作機器。  這種生活是一般人所難以做到的,一個人在傢裏,每天不抽煙、不飲酒、不看電視、不養貓、不見客、不午睡,精力過人,有全套“翻江倒海的作業”。  從某種意義上說,李敖的傢是一個小型的私人圖書館。在他的傢中,書是成排的墻,墻就是書。書架中有龕,大小不同的龕,龕中就配上大小不同的繪畫、拓片與舊照片。除了書以外,便是一面又一面的大書桌,有復印機、各種文具、多樣的設備、音樂、拖鞋。有時要同時進行幾個專題的寫作,使一個桌一個專題,使用不同的書桌來同時寫作,衹換桌子不換人。他詼諧地說,這有點像舞女的“轉臺子”,與這個跳過再與那個跳。  李敖又把他的小天地稱作是“豪華監獄”。“在‘自由中國’中,似乎沒有人在一天24小時內,比我更能獨處。沒有人像我這樣每天看到人或動物的時間衹不過四五個小時,其他時間完全‘顧影自雄’或‘自己跟自己說話’。我常常說我是一個‘眼看黑暗到來,又目送黑暗歸去’的人,這意思就是說,我常常一個人,從黑夜直到天明。有時候我開玩笑——‘沒有李敖這種忍耐寂寞本領的人,休想批評李敖!”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新華出版社
一、他嚮往“偉大驚人”(1)一、他嚮往“偉大驚人”(2)二、行為“古典”
三、神交梁啓超四、師從嚴僑(1)四、師從嚴僑(2)
五、暗戀羅君若六、失戀:“性的信仰的轉變”(1)六、失戀:“性的信仰的轉變”(2)
六、失戀:“性的信仰的轉變”(3)七、姚本師,“不拒麯木”八、鬍適:(1)
八、鬍適:(2)九、“偏要驚人過一生!”(1)九、“偏要驚人過一生!”(2)
十、《一個預備軍官的日記》(1)十、《一個預備軍官的日記》(2)十、《一個預備軍官的日記》(3)
一、他嚮往“偉大驚人”(1)一、他嚮往“偉大驚人”(2)二、行為“古典”
三、神交梁啓超四、師從嚴僑(1)四、師從嚴僑(2)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