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类 《诗经》心得   》 第71节:第六章(12)      刘绪义 Liu Xuyi

  想一想恋爱中的男女,平日卿卿我我,不离半步,突然有一天见不到面,一下子就产生那种仿佛有好久没见面的感觉了,那么原来亲密的君臣不也如此吗?难怪诗人会发出“一日三秋”,恍如隔世之感。
  这样一来,就不难理解毛诗、郑笺为何偏偏要离文索解而不取诗的明显意义的原因了,也不难理解“三家诗”在这一首诗的理解上竟然如此一致了。
  至于孔子所说的“爱妇”说,也迎刃而解了。孔子是说,诗人所畏惧的谗言其实正来自于君王的“爱妇”。《孔子诗论》隶定之后的原文是“《采葛》之爱妇……”后面的关键文字脱简。一些学者联系前面的“《扬之水》其爱妇, 利心(恨也)”,认为这句“《采葛》之爱妇,囗(悁也)”所脱的文字可能是一个“悁”字。这个“悁”字,毛传及后来的解释皆谓“犹悒悒也”。悒,《说文》训为“不安也”。那么,孔子的意思应该就是对《采葛》中君王听信爱妇的谗言而感到不安、忧愤。世上任何一种谗言都不及“枕头风”可怕。这与《论语》中把女子与小人相提并论的观念是一致的。
  一首这样的小诗,直惹成一桩三千年的公案,这恐怕是诗人、毛公等人所未敢想像的吧。现代书生不敬古人,粗枝大叶,执著于文字来解诗,不亦可笑乎?
  丘中有麻:若把贤人比美女
  丘中有麻,彼留子嗟。彼留子嗟,将其来施施。
  丘中有麦,彼留子国。彼留子国,将其来食。
  丘中有李,彼留之子。彼留之子,贻我佩玖。
  ——王风·丘中有麻
  家贫思贤妻,国乱思良将。
  中国古代本是一个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专制社会,“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然而,在亲亲、尊尊的基础上,却也留下了不少“尚贤”的典故。无论是武丁还是文王,乃至于春秋战国,五张羊皮买一个人,或者六国相印付诸一个人,一直到“三顾茅庐”,到努尔哈赤之与范大人,都表明了一个优良的传统始终在社会上流传,并形成口碑。反之,弃贤、杀贤自古以来也成为昏君、暴君的主要罪状之一。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中国的政治又是一种贤人政治。不过,更多的时候,历代国君、皇帝好德之性总不如好色之性。孔子就说了,“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东周的天子几乎就没有一个思贤、好贤的。周庄王是东周的第三任天子,他即位之后,周天子的势力范围进一步缩小,有时候他甚至不得不在诸侯国的要求或者要挟下,跟随诸侯国攻打别的诸侯国,让天子之王师混迹于诸侯之师里面。后来,因为喜欢另一个儿子,他很想废太子另立,却没有成功,在他死后,就弄出了一场大变。《王风》到了这个时候才来思贤,不也晚了一些吗?
  关于《丘中有麻》这首诗,《毛诗序》说:“思贤也,庄王不明,贤人放逐,国人思之而作是诗也。”立意与毛诗唱对台戏的朱熹,自然不相信《毛诗序》的这一说法。后人也跟着朱熹反诗序。
  可是,这一反,倒把这首诗反出了许多问题来。
  朱熹认为,《丘中有麻》是一首男女期会私情的爱情诗,理论依据还是根据《诗经》时代的民俗。《周礼》不是说“仲春会男女”、“奔者不禁”吗,可见那时的男女相恋相爱比较随意,自由交合也习以为常,而且《诗经》中也不乏这样的例子,如《山有扶苏》、《隰有苌楚》等。
  这样的理解有没有道理?应该说是有的。但问题也随之而来了。
  第一个问题是,诗中何以见出是“仲春”?第二个问题,诗中的“子嗟”、“子国”、“之子”是什么意思?
  朱熹认为,“子嗟,男子之字也,子国,亦男子之字也,之子,并指前二人也。妇人望其所与私者而来,故疑丘中有麻之处,复有与之私而留之者,今安得其施施而来乎?”果如朱子所言,妇人私会二人且二人均赠其佩玖,岂不荒唐哉?当事人还形之于诗,岂不更荒唐?旁观君子又赋之用之于外交场合,岂不荒唐加荒唐?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第1节:第一章(1)第2节:第一章(2)第3节:第一章(3)第4节:第一章(4)
第5节:第一章(5)第6节:第一章(6)第7节:第一章(7)第8节:第二章(1)
第9节:第二章(2)第10节:第二章(3)第11节:第二章(4)第12节:第二章(5)
第13节:第二章(6)第14节:第二章(7)第15节:第二章(8)第16节:第三章(1)
第17节:第三章(2)第18节:第三章(3)第19节:第三章(4)第20节:第三章(5)
第21节:第三章(6)第22节:第三章(7)第23节:第三章(8)第24节:第三章(9)
第   [I]   II   [III]   [IV]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