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7月6日,《商业周刊》刊出了专访李敖的文章《李敖谈王作荣——王作荣晚节要保就得大义灭友》。
此文基本上根据李敖的谈话整理而成,对王作荣谈得极其深刻,文中说:
40年前,曾经是王作荣学生的李敖对他的老师做了一番深入的剖析,他强调:
“王作荣应该为过去支持李登辉而赎罪,以自己下台逼李登辉下台!”
…………
虽然李登辉与王作荣渊源深厚,但是李敖却以王安石的诗勉励自己的老师:
“公自平生怀直气,谁能晚节负初心。”政坛也曾流传一则笑话,保险公司对王作
荣有三不保:“天灾不保,人祸不保,晚节不保。”
为了晚节,李敖说:“起来吧,王作荣,现在你不是真正的王作荣,王作荣有
王作荣干法。”他以一个历史上的例子说,12世纪时,有一位英国主教名叫贝凯特,
他与国王年轻时就是酒肉朋友,也曾当过储君的家庭老师。后来国王登基,将贝凯
纳为心腹,并封为坎特伯利大主教,等于是一言九鼎的宗教头子。但是为了维护主
教的权力,竟与国王闹翻了,国王干脆派人杀了他,不料却引起公愤,最后只好罚
杀贝凯特的武士在他的坟前看坟,以平息众怒。李敖认为,王作荣应该要有贝凯特
的骨气,为了“国家”,请弹劾李登辉下台。
…………
李敖要求王作荣要“大义灭友”,敢打老虎,成为“中华民国”开国以来第一
位弹劾“总统”的“监察院长”,以留名青史,效法凯撒被刺时,他最要好的朋友,
刺下最后一剑的布鲁达斯所言:“不是我爱凯少,而是我爱罗马多。”
…………
整体而言,李敖认为王作荣炮轰李登辉有4大原因。首先,是王作荣自己
老了,再加上健康不佳,想在最后留名青史;其次是知识分子的良知在发酵,使王
作荣一直处于无人交战中,深恐一世英名毁于旦夕;再则是湖北人的风派性格发酵;
最后则是外省人给他的莫大压力。
有知识分子的风骨,但也有湖北人的滑头性格,这是李敖对王作荣性格的定
论,在心态上,李敖以过去对老师的尊敬,仍不忘期盼王作荣:“要以高风亮节,
给李登辉难看!绝不可能又要做好官,又要做好人!”
《商业周刊》这篇专访李敖的文章,在台湾引起不小的轰动。
李敖说,他接受《商业周刊》记者的采访专谈王作荣,是对还在台上的老师的最后“诤言”,以后再不讲这些话了。如果王作荣有良知的话,会有惊人之举;如果没有良知,这些话就是对牛弹琴。
《商业周刊》上专访李敖的文章一发表,王作荣就看到了。据说,王作荣看了此文后,连叹几口气,而且心情相当沉重。那天晚上,他还失了眠。很显然,李敖的言论对他触动很大。
那一段时间,他曾冷静地思考了自己与李登辉相识到共事的前前后后,感到自己确实有过。如果不是他一再劝李登辉加入国民党,李登辉进入不了国民党;如果不是他带着李登辉四处拜访政坛大老,李也难进入高层;如果不是他将李登辉介绍给蒋经国,李也接不了蒋的班。李登辉对中华民族的危害,不至于这么严重,海峡两岸的关系也不会恶化到这种程度。
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他决定与李登辉保持距离,现在不能揭发李登辉,以后再揭发。
至于李敖建议他用自己下台逼李登辉下台,王作荣细细一想,感到难以做到。他还想:自己和李登辉的任期都快到了,下不下台,无关紧要。
1999年1月1日,王作荣任期届满,正式卸下“监察院长”的职务。
王作荣一下台,开始做抨击李登辉的准备工作,并多次在公开场合抨击民族败类李登辉。
最能体现王作荣与李登辉关系发生变化的,是王作荣与台湾“国安会”咨询委员戴国辉于2001年2月合作出版了一本揭露李登辉的书《爱憎李登辉——戴国辉与王作荣的对话》。此书由资深新闻工作者夏珍记录而成。此书一面世,在台湾引起轰动,而且十分畅销。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