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文学者 》 西潮 》
第71节:第二十章 国民党之出掌政权(1)
蒋梦麟 Jiang Menglin
第二十章 国民党之出掌政权
国民革命军攻克北京以后,中国重归统一,首都亦由北京迁至南京,北京则改为北平。
北京曾为辽、金、元、明、清五代的首都,历时一千余年。现在国都固然改定为南京,北平却仍旧是文化和艺术的中心。中国知识阶级除了本地方言之外所说的,以及广播电台所采用和学校所教授的"官话"或"国语"就是以北京方言做基础的。
国民政府从北方黄河流域迁都南方的长江流域,主要原因有二。第一个理由是革命精神已经弥漫长江流域,因此也是革命精神比较容易生根的肥沃土壤,黄河流域则是反动军阀的根据地。第二个理由:长江流域是中国金融力量的中心,足以供应政府必需的经费。
在一八五一年至一八六四年之间,南京曾是太平天国的首都。太平军溃败以后,南京破坏殆尽,而且始终不曾恢复旧观。城内的废墟、麦田、菜圃、果园比盖了房子的街道还多。街道狭窄,路面高低不平,而且肮脏不堪,电灯昏暗如菜油灯。差个专人送信往往比打电话还快。
这座雄踞扬子江边的古城,在古时是文物教化的中心,尤其是在南朝时代,所谓南朝金粉是也。女人、醇酒、清歌、妙舞一直萦回在历代骚人墨客的记忆里。秦淮河横越城内,连接了盛长百合的湖泊。河上满是金碧辉煌高悬彩灯的画舫。秦淮河两岸酒楼歌榭栉比,雕梁画栋,门口挂着竹帘子,妙曼的曲调和醉人的幽香从竹帘后一阵阵飘送出来,此所谓:
"此曲只应天上有,
人间哪得几回闻。"
这就是旧日京华。但是南京是战略要地,国内每有重大战事,南京必定要遭一场浩劫,每经一次战祸,它的精华也就失去其大半。战事结束,和平重临,南京又会在废墟上重建,恢复旧日的光辉。我所描写的往昔金陵生活,就是根据历史记载而来的。
不过,自从太平天国灭亡,劫后南京一直未曾恢复昔日的美丽。历次重建似乎只是庸俗艺匠对于古家的临摹,经过一再临摹之后,原作的光彩渐渐消失,留下的只是俗不可耐的赝品。
秦淮河仍旧在南京城内流过,画舫歌榭也依然存在。但是形式、素质和内容都远非昔比了。风雅的生活已经随滚滚江流冲走了。
国民革命军进入南京以后,一种新精神随之诞生--一种改革和建设的精神。大家要拿现代科学来复兴往昔的艺术。在这疮痍满目的废墟上,一座柏油马路四通八达的现代城市建立起来了。街道旁栽种了葱翠的树木,供市民游息的公园也先后开始设计和建立。自动电话、电灯和自来水也装设了,停泊南京附近的美国兵舰的水上飞机则从空中测绘了一幅南京地图,南京的新都市计划就是根据这幅地图设计的。国民政府成立了首都建设设计委员会,我以教育部长的身分成为该委员会的委员之一。这个设计委员会在一位美国建筑师的协助下,辛勤工作了一年多。这位美国建筑师对北京的中国宫殿式建筑很有研究,委员会的目标是尽量保持中国建筑的宏伟和华丽,同时兼有现代都市的便利和卫生设备。
陈旧倾圮的建筑被拆除去了,以便铺筑道路或重建新屋。商业日渐发达,现代戏院倍增,人口急速增加。秦淮河和湖泊一一加以疏浚,古刹和其他公共建筑也都开始修葺。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资料来源】天津教育出版社 |
|
|
第1节:前言:边城昆明 | 第2节:第一章 西风东渐(1) | 第3节:第一章 西风东渐(2) | 第4节:第二章 乡村生活(1) | 第5节:第二章 乡村生活(2) | 第6节:第二章 乡村生活(3) | 第7节:第二章 乡村生活(4) | 第8节:第二章 乡村生活(5) | 第9节:第二章 乡村生活(6) | 第10节:第三章 童年教育(1) | 第11节:第三章 童年教育(2) | 第12节:第三章 童年教育(3) | 第13节:第三章 童年教育(4) | 第14节:第四章 家庭影响(1) | 第15节:第四章 家庭影响(2) | 第16节:第五章 山雨欲来风满楼(1) | 第17节:第五章 山雨欲来风满楼(2) | 第18节:第五章 山雨欲来风满楼(3) | 第19节:第五章 山雨欲来风满楼(4) | 第20节:第五章 山雨欲来风满楼(5) | 第21节:第五章 山雨欲来风满楼(6) | 第22节:第六章 继续就学(1) | 第23节:第六章 继续就学(2) | 第24节:第六章 继续就学(3) | |
| 第 [I] II [III] [IV]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