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散文集 》 浮光掠影看平生 》
第71节:创造性的新诗子弟书(6)
启功 Qi Gong
眉批不知出谁手,与隆文的序相印证,似即为隆氏所批。在"忙问道"二句上批:"此等度法,纯是天、崇、国初。"在"说这正是"句上批:"一'说'字入口气极妙。"
这里须要加以说明的,首先是"清真"。按八股向以"清真雅正"四字为标准。我所见到的最早露面处是在清代《钦定四书文·序》中,从此嚷了二百多年,谁也没能给这四字举出定义。
从字面上讲,"清"当然是清楚,不杂乱;"真"应是对伪而言的,也就是不做"歪体"、"伪体"(即历史上文艺评论家所反对的不合正统的诗文),或指不说假话。"雅正"是俗邪的反面,比较易懂了。在八股家的评语中,提出清真二字,便是肯定文章合乎标准的同义语。至于"度法"一词,是指"度下"之法。何谓"度下"?比如题为"甲乙",先说了甲后,过度到说乙时,这个过度部分的话,叫做度下(回顾上文,连击上文的话,叫做"挽上")。"入口气"也是八股的术语,例如题为"子曰什么",在作者用自己的、客观的说明交代完了之后,应该阐明孔子说什么的时候,即应用孔子的口气来说。开始用题中人物的语气来说话处,叫做"入口气"。
八股文曾为什么人服务及其功过是非等等,都是不待言的,也是这里所不能谈得全的。而它的逻辑周延,推理精密,一个问题必须从各面说深说透,这种种文笔的技巧,则又是读过八股的人所共见的。作子弟书的人,生在科举考试用八股文的时代,必都学作过八股文,也是可以想见的。但子弟书并不等于八股文,运用八股文的某些技巧,也并不等于作八股文,这也是不言而喻的。清代中期学者焦循,曾因八股文代题中人物说话,把八股比做戏剧;还有人作不好八股,因读《牡丹亭》而文笔大进,这也都是八股技巧与戏曲有关的旁证。
这篇《忆真妃》还有一项最明显合乎八股文法处,却未被隆文指出的,即是这段故事内容是写杨妃死了以后,唐明皇在入蜀途中回忆杨妃的心情。所以有些传抄本题作《闻铃》或《剑阁闻铃》。这未必全出抄者臆改,可能是作者某次稿的旧题。有涉及杨妃死前事迹处,都是明皇心中悔恨的追忆,而不是作者客观的记述。如果实写了以前的事,叫作"犯上"。又末尾只写到天明起程,如用作者语气写出起程以后的事,便成了"犯下"。也不知是作者有意为之,还是习惯使然,居然丝毫未犯这种戒条。
有趣的是全篇想唐明皇之所想,细腻入微,面面俱到,几乎是滴水不漏了,然未免犹有令人遗憾处。如此心思玲珑剔透的作者,却没留下从杨妃那一面设想的作品。
十《忆真妃》全文
乙未夏,余由藏旋都,驻蜀之黄华馆,适澍斋同年亦以别驾来省。他乡遇故知,诚为快事。澍斋诗文,固久矣脍炙人口,而尤善著书。如《忆真妃》、《蝴蝶梦》、《齐人叹》、《骂阿瞒》,及《醉打山门》诸作,都中争传,已非朝夕。兹长夏无事,欲解睡魔,澍斋因以近作诸本赐观。余卒读之,纯是八股法为之。以史迁之笔,运熊、刘之气,来龙去脉,无不清真,而出落处,更属井井。至于意思新奇,字句典雅,又其馀事。曾记共研时,霜桥孝廉戏澍斋句云:"前有袁子才,后有春澍斋。"虽曰戏之,实堪赠之云。
愚兄云章隆文拜读
通首诗文,尚未之见。今观此本,已诚为文坛捷将矣。拜服,拜服!"晓瞻弟张日"拜读。
(按以上是序文和题辞,以下是全部曲词和批语)
马嵬坡下草青青,
今日犹存妃子陵。
题壁有诗皆抱憾,
入祠无客不伤情。
批:源源本本,高唱而入。(按:眉批原在上端,现为闲读方便,先出曲词,下注"批"字,再录批语。又正文句旁圈点,多为映照批语,今删。)
三郎甘弃鸾凰侣,
七夕空谈牛女星。
万里西行君请去,
何劳雨夜叹闻铃。
批:"甘弃"二字、"谈"字、"请去"字、"何劳"字,春秋笔法,是老史断讼,盲者焉知。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节:代序 笑对风雨人生(1) | 第2节:代序 笑对风雨人生(2) | 第3节:代序 笑对风雨人生(3) | 第4节:我心目中的郑板桥(1) | 第5节:我心目中的郑板桥(2) | 第6节:记齐白石先生轶事(1) | 第7节:记齐白石先生轶事(2) | 第8节:记齐白石先生轶事(3) | 第9节:记我的几位恩师 | 第10节:夫子循循然善诱人(1) | 第11节:夫子循循然善诱人(2) | 第12节:夫子循循然善诱人(3) | 第13节:夫子循循然善诱人(4) | 第14节:夫子循循然善诱人(5) | 第15节:夫子循循然善诱人(6) | 第16节:夫子循循然善诱人(7) | 第17节:溥心畬先生南渡前的艺术生涯(1) | 第18节:溥心畬先生南渡前的艺术生涯(2) | 第19节:溥心畬先生南渡前的艺术生涯(3) | 第20节:溥心畬先生南渡前的艺术生涯(4) | 第21节:溥心畬先生南渡前的艺术生涯(5) | 第22节:溥心畬先生南渡前的艺术生涯(6) | 第23节:溥心畬先生南渡前的艺术生涯(7) | 第24节:溥心畬先生南渡前的艺术生涯(8) | |
| 第 [I] II [III] [IV]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