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说评论 》 紅樓夢新證 》
附錄編 本子與讀者
周汝昌 Zhou Ruchang
一戚蓼生考⑴
清末民初之際,有正書局狄楚青⑵曾把一部大字精鈔舊本《石頭記》付石印。此本共分釘為前後二部,每部各十册、四十回,合為八十回;題為“國初鈔本”民九,又以大字本剪貼縮印為小字本,十二册,一函。因此本前面有一篇序,署名曰“戚蓼生曉堂氏”,大傢遂通稱此本為“戚本”。但戚蓼生為何等樣人,嚮無人知。俞平伯《紅樓夢辨》曾提到:他是乾隆三十四年己醜進士;又,籍貫據《進士題名錄》是德清,而《戚氏族譜》卻作餘姚,還有問題。此外便一無所曉了。
8G.`:`5B4h(t8p
現在根據(1)戴璐《吳興詩話》⑶,(2)錢儀吉《錢衎石集》⑷,(3)周紹濂《德清縣續志》⑸,(4)錢載《蘀石齋文集》⑹等材料,大概把戚氏傢世生平作一略傳。
〔暫定世係表〕
┌希言───────更生(出繼)
│↓
├峳[註]言─────更生(入繼)…(?)嗣曾(出繼)
││
戚卿─○─○─○─○─維屏─玫─麟祥─┼敬言│
┊│……(?)道生 │
┊├種言│┌○
┊│↓│
┊└朝桂(序言)─蕓生─────────嗣曾(入繼)─┼○
(?)│
┊└○
┊
┊┌祖庸─振鷺───蓼生──────晟(入繼)
┊│┊↑
└依│(?)│
│┊│
└祖康└─大生──────晟(出繼)
-----
註:
下左為“弓”。
戚傢原是浙東餘姚人,從蓼生的始祖戚卿纔遷到德清來⑺。戚卿是紹興府學生⑻,五傳到維屏,以曾孫峳(下左為“弓”)言“貤贈文林郎連江知縣”⑼,即是蓼生的高祖。
按下維屏的嫡係不表,先說他次一輩的一個戚依,即是蓼生的曾祖。戚依是維屏的兒子,還是侄子,已不可考。維屏有子名“玫”,與“依”不相排屬,且以下兩輩,名字也不排字或偏旁,所以我疑心戚依與維屏的關係可能較遠。戚依字次匪,是康熙十四年乙卯科舉人⑽,以孫振鷺贈“中憲大夫撫州知府”⑾,生了兩個兒子:一個叫祖康,是蓼生的伯祖或叔祖,繼妣金氏守節。被奬為“節婦”⑿。一個叫祖庸,就是蓼生的祖父,也因子振鷺贈“中憲大夫撫州知府”⒀。
祖庸的兒子振鷺,是個知名的人物,初於雍正七年己酉科中舉人,次年即成庚戌科進士⒁。《吳興詩話》六,葉三,說:
戚太守振鷺,戚振鷺,字我雝,號晴川,德清人,庚戌進士,由青陽知縣歷撫州知府,謫戍軍臺,宥歸,以子蓼生任按察使,贈通議大夫,有《晴川詩鈔》。太守自塞外歸,至揚州,和盧雅雨山人《紅橋》詩,有“《白雪》文章今歷下,紅橋煙月舊揚州”之句,雅雨立贈千金。今讀全詩如“《自紵》競傳蓮幕詠,緑楊曾係綉衣船”,“入座衣香吹細細,隔簾花影看濛濛”,亦佳。《隨園詩話》載《宿承恩寺》詩:“瓦溝落月印孤榻,檐隙入風吹短檠”,殊冷峭。
據《隨園詩話》捲七第二條說:
壬戌歲
(按指乾隆七年),餘改官金陵,寓王俁岩太守傢,遇戚晴川太守,言書生初任外吏,參見長官,不慣屈膝,匆遽間動緻聲響。餘試之果然。戲吟雲:“書銜筆慣字難小,學跪膝忙時有聲。”戚《宿承恩寺》句云:“瓦溝落月印孤榻,檐隙入風吹短檠。”殊冷峭。
因此知道這個晴川先生乃是一位與盧見曾同時的詩人,袁枚的前輩。德清縣續志捲之九《藝文》頁九載:
戚振鷺:《晴川詩鈔》五捲。
是否刊行,不詳。除上引零句外,《續志》又著錄了四首五律⒂,題目是《吾鄉四首》,下註“塞外作”,乃是充軍時思鄉所為。詩格清新,小註裏並提到楊誠齋,可見詩是很受宋人影響的。
晴川的宦跡,同書捲之八《人物志》頁十五也有記載:
戚振鷺,字晴川,雍正八年進士,初仕為安徽青陽知縣,俗健訟,吏民相倚為姦。振鷺曰:“其釁在吏。”痛懲之,吏紛紛請退,振鷺親理案牘,匝月無廢事。吏復稍求進,振鷺不許,縣中父老為之請,吏亦矢悔過,乃許之;由是姦猾屏息。遷六安直隸州知州,旋擢河南歸德府知府;丁憂;服闋,補饒州府⒃知府。以偽疏傳抄案,承實,革職發軍臺效力,期滿赦歸,南巡迎駕,復頂帶。
我們如果細檢六安、歸德、撫州諸志,或許還有關於他的材料,今不枝蔓。此時不但他作官,他那另一支派的族弟也多在仕途。不免暫且按下這一支,接表戚維屏的嫡係:維屏生子名玟,玟以子麟祥贈“奉政大夫翰林院侍講學士”⒄。麟祥字聖來⒅,號瓶𠔌⒆,康熙四十四年乙酉科舉人,四十八年己醜科進士⒇。官至翰林院侍讀學士,有文才,精數理,資望和查慎行、湯右曾相埒。又能詩,著有《紅稻書屋遺稿》二捲、《四六擷藻》六捲、《輿地纂要》十二捲(21)、《瓶𠔌筆記》(22)。後來因為納了故禮部尚書蔡升元的遺妾,他出身本是蔡的門下,犯了“卑幼擅娶尊長妾”的罪名,發遣寧古塔,到乾隆元年纔赦還。(關於他這一段納妾的醜聞,《永憲錄》有記載。)他初事康熙朝,雍正繼位後,曾把“先皇帝”的一塊遺研賜他,這塊研傳到他小兒子朝桂手裏,因此取了“研齋”的別號。麟祥先娶黃氏,生稀言。稀言字凝江,丙子府學歲貢(23),候選訓導。次生峳(下左為“弓”)([上“山”下“弢”]、弢歧出)言,字魏亭,康熙五十九年庚子科舉人,雍正八年庚戌科進士(24),和他族兄振鷺正同榜;振鷺二甲十七名,峳(下左為“弓”)言三甲六十一名(25)。峳(下左為“弓”)言也是個詩人,專宗二馮,講究章法,見錄於杭世駿的《榕城詩話》(26)。官做到連江縣令,有政績。父親遣戍,他隨侍,歷五載到雍正八年,父親逼着回京赴試,黑夜步行,備嘗艱苦;到京時“韤穿履脫”兩足僵裂,沃以溫湯,半日始醒;去禮部投名,去試期僅二日--他竟然高中了。後來奔走刺血,力救父歸,同榜的章有大特為他作《書戚孝子事》(27),《清史稿》也為他立傳(28),是個比較出名的人物。此外可參看《蘀石齋文集》(捲十二葉六)《戚連江傢傳》、《德清縣續志》(捲之八《人物志》葉十三)戚峳(下左為“弓”)言傳、《福建通志》(光緒本捲百四十一《國朝宦績》頁六)連江縣知縣戚弢(目錄作[上“山”下“弢”])言傳,對他的宦跡,敘述甚詳。
麟祥夫人黃“恭人”又生第三子敬言,字默亭,乾隆庚午歲貢,浦江訓導(29)。黃恭人下世,繼娶俞氏,又生種言,縣學生。又次生序言,後改名朝桂,字弁亭,別字約齋,晚號薴園,乾隆十五年庚午順天副榜舉人,考取八旗教習;丁醜赴河南延津縣任,旋調永城,開小澗溝若幹丈,興修水利;恰巧從兄振鷺守歸德府,也開了大澗溝,至是人乃改稱為“大戚溝”“小戚溝”,稱為佳話雲。又歷臨漳、廣濟,皆有政績;其中也遭了“遣戍”。四十八歲緻任,僑居海昌,積書七千餘捲,著《讀史隨筆》四捲、《續瓶𠔌府君仰止錄》一捲,又《薴園詩草》二捲(30)。卒於乾隆壬子六月十八日,年七十四(31)。正是高鶚、程偉元印造他們的“程乙本”的那一年。
支派既明,書歸正傳:振鷺生有一子,即是我們要考的曉塘先生戚蓼生。藝評兼掌故等書裏正面提到他的有《吳興詩話》在捲七葉十三說到戴履雲(字端木)時也有一段:
德清戴樗園明經(履雲)屢躓場屋;乾隆壬申,三策冠場,以首藝作偏局,屈置副車。座主知其宿學,甚惋惜之。……授徒三十餘載,一聽所教,取科名如拾芥,如戚曉塘廉使(蓼生)、許春嚴方伯(祖京)、徐西灣編修(天柱),鬆塢農部(天驥),於未揭曉前,能决其名次不爽。
戚蓼生是乾隆二十七年壬午科舉人(徐天柱同榜),三十四年己醜科進士(32)(徐天柱、許祖京又同榜),三甲第二十三名(33)。據《德清縣續志》,蓼生有《行述》,可惜不知見於何處。單就該志捲之八《人物志》葉十五有一段關於他的話,因此可略知其生平梗概:
振鷺子蓼生,字曉塘,乾隆三十四年進士,授刑部主事,洊至郎中,出為江西南康府知府,甫到官即擢福建????法道,以公纍鎸秩,引見奏對稱旨,旋擢福建按察使。為人倜儻,不修威儀,使酒好狎侮人:然強幹有吏纔,案無留牘,以勞悴卒官。
名蓼生,字曉塘,似乎無問題,但《雪橋詩話》三集捲十葉十五又說:
德清戴高字彥民,戚蓼生字彥功,同案遊庠,有“二彥”之目。
則又似字彥功,號曉塘者,未詳究竟。而《湖海詩傳》捲三十一又說他字念切。按《福建????法志》捲七《職官表》八葉二載:
都轉????運使司????法道:
乾隆四十七年:戚蓼生,浙江德清人,乾隆己醜進士。
《福建通志》捲百之七葉十六略同。次任則為孫思庭,五十四年任。因此知道他出為南康府,擢為????法道,必同是四十七年一年的事。但作按察使是在何年呢?《通志》的按察使條下竟然查不到戚蓼生的名字。細看此志年代錯漏,不一而足,實是我所見諸志書中最壞的一部,編製印刷都惡劣到極點。那麽《詩話》與《續志》難道都是造謠嗎?我去翻王先謙的《東華續錄》,乾隆一百十三葉六分明說:
乙卯以戚蓼生為福建按察使(由候補道遷)。
那是乾隆五十六年辛亥四月的事情。又乾隆一百十六葉二十三說:
乙酉以錢受椿為福建按察使。
乃是乾隆五十七年十二月的事。合起來看:蓼生是康熙四十七年自刑部郎中出守南康,剛一到官,即擢升為福建????法道。五十四年,去????法道職;原因很可能是父親振鷺去世,丁憂返裏。到五十六年,正三年服闋,依例起復候補,遂擢按察使。《清史稿》列傳一百二十六覺羅伍拉納傳說:
五十四年,授閩、浙總督,上以福建民情獷悍,戒伍拉納當與巡撫徐嗣曾商榷整飭。……五十七年,同安民陳蘇老、晉江民陳滋等為亂,設“靝(黑氣)會”,“靝(黑氣)”字妄造以代天地,伍拉納率按察使戚蓼生赴泉州捕得蘇老等,誅一百五十八人,戍六十九人。
他在五十七年尚在“勘亂”,而同年十二月已換錢受椿作按察使,據《續志》所云“以勞悴卒官”的話,則蓼生即卒於乾隆五十七年鼕月無疑了。
附帶說一句:總督伍拉納、巡撫浦霖、按察使錢受椿三人皆因貪污在六十年被極刑,兒子掃數充軍發配到伊犁。戚蓼生幸而纔死了,不然,必仍在任上,縱然他自己不貪污,可是在這樣的督、撫之下,必定要吃挂纍,結果就不堪設想了。伍拉納的四兒子,就是《雲貞寄外書》(34)裏所稱的“四爺”,也即是曾批袁子纔《隨園詩話》,大肆揭穿當時一般肉麻名士醜幕的這位先生(35)。
與蓼生同行輩的,有峳(下左為“弓”)言之子更生,號山泉(36),乃是從稀言過繼來的(37)。有朝桂之子蕓生,字修潔,號馥林,五十八絶而復蘇,乃號餘齋。據我所見蕓生信札,他和吳騫有所交遊。德清縣縣學廩膳生,貢成註選訓導,省檄署麗水教諭,病不赴,唯好山水泉石,積書數萬卷,有詩三千首,有句云:“百年終有死,四海況無醫。”繼室許蘭,字畹香,乃是女詩人,善書歐體,鐵畫銀鉤:一筆不懈(38)。還有一個道生,妻李氏,乾隆四十五年題旌(39)。既係節婦,可見道生早亡;疑係敬言或種言之子。
蓼生之子名晟,字升如,嘉慶三年戊午科舉人(40)。但這個晟可能也不是親生,因為《續志》捲之八葉二十五有一條說:
戚大生妻瀋氏,乾隆五十六年題旌;於晟。
若不是大生過繼蓼生的,即蓼生過繼大生的。與戚晟同輩的便是蕓生的兒子嗣曾,號復邨,怪得很,也不是本生,又是從更生過繼來的。《衎石集》的序便是他作的,因為朝桂的女兒便是錢儀吉的母親,所以蕓生是儀吉的舅舅(41),嗣曾是表兄。嗣曾又生有三子、一女(42)。
根據章有大《書戚孝子事》(43),言卒於乾隆七年九月二十二日,年四十四歲,推當生於康熙三十八年己卯。而《戚連江傢傳》(44)說他:“雍正庚戌與仲兄振鷺同登進士”,則振鷺生年必不能晚於康熙己卯,姑且假定他是三十七年戊寅生人。又《舅氏餘齋先生墓志銘》(45)說戚蕓生:“生於乾隆十四年十一月七日卯時,卒於嘉慶二十三年七月二十三日卯時,年政七十”。則長於仲氏峳(下左為“弓”)言者所生之蓼生,依常情似當長於季氏朝桂所生之蕓生,即似當生於乾隆十四年之前。又《戚府君傢狀》(46)說朝桂:“卒乾隆壬子六月十八日也,年七十又四”,則推當生於康熙五十八年已亥,那麽,朝桂之得蕓生當年三十一歲,假定振鷺之得蓼生大概也是在三十歲之後,四十歲以前(不算早了),我們姑取中為三十五歲時,則當於雍正十年壬子。因此,我們可以暫時假定戚蓼生是雍正十年生人,比曹雪芹小不了幾歲,正是同時人。他中舉是乾隆二十七年,約當三十一歲;登進士第在乾隆三十四年,當為三十八歲。此後一直在京作刑部官,到四十七年,約為五十一歲時出守南康,作????法道;五十六年,合六十歲,作按察使,次年卒於任,約得年六十餘歲。
戚蓼生的著作,有《竺湖春墅詩鈔》五捲(47),不知當世尚有否流傳。但我們讀他的《石頭記》序,筆調非凡,見地超卓,已足名世不朽。他原本是“為人倜儻,不修威儀,使酒好狎侮人”的,性情與曹雪芹多少有相近處,怪不得他在當時就能那樣欣賞這部新出世的小說了。我推想他三十四年到京應試,正是雪芹死後五六年,《石頭記》正在已出不久,大為盛行之時,廟市爭售鈔本,他便買得一部--因為彼時外省赴試舉子往往是賃居寺院的,而廟市就在他們眼前。作序大概也不出此時前後。他已是四十的中年人,莫怪有“悟”語,非復淺薄少年流連光景的見識了。後來離京,想必帶回南去。不知經過多少年,怎麽原由,流入狄楚青之手,便成了現在的戚本。這正是當年曹雪芹原本之一種,地地道道,並無假冒,幸有狄氏復製流傳,而眼力不高的人不識真贋,卻抱着高鶚的“程甲本”“程乙本”去比較好壞,反對戚本加以疑惑。
最後,我願提醒讀者註意:戚蓼生去世的那年,高鶚纔排刊他最後續改的假全本《紅樓夢》問世,那時戚蓼生遠在福建作按察使,忙於吏事,作夢也想不到北京會又有個程本出現。所以他是絶對不可能看到這個“全本”的。因此他那部早先從北京帶回的《石頭記》絲毫沒有受到過高鶚的竄亂的影響(48),我們讀戚本的人,大可放下這股心。
------------
註:
⑴傳庚辰本者為徐某,當代人,其得該本經過,必有知其詳者,今考戚、劉二人,藉略覘戚本與甲戌本之流傳所自。
⑵亦作楚卿,名葆賢,字平子,又號平等閣主人,潥陽人。
⑶吳興劉氏嘉業堂民國五年跋刊本。
⑷所用為光緒六年重刊本。
⑸石印本。
⑹所用為長興王氏仁壽堂民國重印本。
⑺(4)捲十二葉六《戚連江傢傳》,(2)《記事稿》捲十葉五《舅氏餘齋先生墓志銘》。
⑻(2)《記事稿》捲八葉三十三《戚府君傢狀》。
⑼(3)捲之六《選舉志》葉二十一。
⑽葉五。
⑾葉二十一。
⑿捲之八《人物志》葉三十。
⒀捲之六《選舉志》葉二十一。
⒁頁八,捲二。
⒂捲之九《藝文志》葉二十二。
⒃饒州疑誤。《撫州府志》31/1 職官志國朝知府:“戚振鷺,德清進士,乾隆十三年任”。至十八年止。
⒄(3)捲之六《選舉志》葉二十。
⒅捲之八《人物志》葉十三。
⒆(2)《記事稿》捲八葉三十三《戚府君傢狀》。
⒇(3)捲之六《選舉志》葉六,頁二。
(21)捲之九《藝文志》。葉九、十一、四。
(22)(2)《記事稿》捲三葉十五《瓶𠔌筆記》序。
(23)(3)捲之六《選舉志》葉十六。
(24)葉七,二。
(25)《增校清朝進士題名碑錄》頁七十二、七十三。
(26)見捲上葉五。
(27)收入《國朝耆獻類徵》捲二三〇《守令》十六葉二八,《碑傳集》一〇一《雍正朝守令中》葉十二。
(28)捲五〇二《孝義傳》二葉七。
(29)(3)捲之六葉十六。
(30)《薴園詩艸》見(3)捲之九《藝文志》葉九。
(31)皆詳(2)《記事稿》捲八葉三十三《戚府君傢狀》。
(32)(3)捲之《選舉志》葉十、三。
(33)此據《增校清朝進士題名碑錄》頁一一二。若據是科題名碑,則三甲十九名之魯蘭枝為二十八名,而蓼生實居第二十二。
(34)收入《香豔叢書》,乃是很好的封建社會女子血淚文學,但曾經改竄。北京大學圖書館有曬藍本,係真本。
(35)此批本經冒廣生刪潤,於民五由中國圖書公司和記印行,商務代售。
(36)(2)《紀事續稿》捲三葉三十二《戚復村表兄七十序》。
(37)《碑傳集》捲一〇一葉一二《書戚孝子事》。
(38)見《國朝閨閣詩人徵略》捲三葉五。
(39)(3)捲之八《人物志》葉二十五。
(40)捲之六葉十三。
(41)(2)《記事稿》捲十葉五《舅氏餘齋先生墓志銘》。
(42)。
(43)詳註見註(27)。
(44)(1)捲十二葉六。
(45)(2)《記事稿》捲十葉七。
(46)捲八葉三十六。
(47)(3)捲之九《藝文志》葉十。
(48)戚本本身亦有經過後人改動的跡象,但此與程本之竄亂性質根本不同,不能相提並論。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选集】紅樓一春夢
【資料來源】紅樓癡迷錄入。轉載自撫琴居論壇。 |
|
|
評紅樓夢新證⑴ | 寫在捲頭 | 第一章引論 | 第二節紅學一斑 | 第三節 重新認識紅樓夢 | 第四節 幾點理解 | 第二章 人物考 第一節 世係譜表 | 第二節 曹宜曹宣 | 第三節 過繼關係 | 第四節 幾門親戚 | 第三章 籍貫出身 | 第二節 遼陽俘虜 | 第四章 地點問題 | 第二節 院宇圖說 | 第三節 北京住宅 | 第四節 江寧織署 | 第五節 真州鹺院 | 第五章 雪芹生卒 | 第六章 紅樓紀歷 | 第七章 史事稽年 | 前期(明萬歷二十年--清順治十八年)[二] | 前期(明萬歷二十年--清順治十八年)[三] | 前期(明萬歷二十年--清順治十八年)[四] | 中期(康熙二年--康熙五十一年)[一] | |
| 第 [I] II [III] [I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