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思考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 第71节:中国古代文化常识(71)      马汉麟 Ma Hanlin

  这些都应予以注意,否则有时便会觉得书中内容无法理解。
  爵是古代饮酒器的通称。但是作为专名,爵是用来温酒的,它有三只脚,下面可以举火。上古常用的饮酒器是觚(gū)和觯(zhì),觯比较轻小,所以古人说"扬觯"。战国以后出现了一种椭圆形的杯(),两侧有弧形的耳,后人称为耳杯,又叫羽觞[13]。杯可以用来饮酒,也可以盛羹。《史记·项羽本纪》说:"必欲烹而翁,幸分我一羹。"杯的质料有玉、银、铜、漆等,汉代很流行。
  古书上常见(盘)(yí)并举,二者是配合起来用的盥洗器。像一只瓢,有把,有足,有盖。《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记载怀嬴为晋公子重耳"奉沃盥",可见是用来浇水洗手的。古代祭祀燕飨有沃盥的礼节,用浇水洗手时,下面用接住水,所以《说文》说是"承"。上古又用于饮食,《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提到"乃馈盘飧",《史记·滑稽列传》提到"杯盘狼藉",但还不是现代所谓的盘子。现代的盘子是瓷器发达以后才出现的。
  以上所说的饮食用具,大多数是贵族所享用的,平民则用陶制的鬲、盆、盂、罐等器而已。
  自宋以来,人们都认为有两种。
  一种是面积较大近乎矩形而深度较浅,有足而无盖,倒出来的水流很细狭,但却可以持续较长的时间。另一种面积稍小而深度较深,大抵无足,却都有牛形状的盖,倒出来的水流很猛,而持续时间就非常短了。
  到了民国时期,不少学者提出,后一种并非是而是兕觥,并说是生活用具,无盖,而兕觥是礼祭用器,有盖。
  古礼器的名称,大多是宋代人所定。然此中又有两种情形。
  像钟、鼎、鬲、 、敦、 、簋、尊、壶、 、盘、 等等,都是古器自载其名而宋人因以名之者,属第一种情形。像爵、觚、觯、角、 等则在古器铭辞中并没有明确的记载,是宋人根据其大小、差异等而定的名称,属第二种情形。
  19世纪以来以甲骨文为代表的地下文物的大量出土,为我们了解三代礼器提供了巨大的方便。但是人们却吃惊地发现,无缘见到这些资料的宋人所定的名称,至今仍无以易其说,可见当时学术水平普遍是很高的。
  注释:
  [1]琴,用如动词,弹琴。
  [2]古人坐着要起身时,先把腰挺直,这叫长跪。长跪可以表示敬意,《战国策·魏策》说秦王"长跪而谢"。又,箕踞在古代被认为是一种不恭敬的坐式,所谓箕踞,是说坐时臀部着地,两足向前伸展,膝微曲,其状如箕。《战国策·燕策》说荆轲刺秦王不中,"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正表现了蔑视敌人的气概。
  [3]依朱骏声说。麻蒸是去掉皮的麻秸。
  [4]后来镫的形制多样化了。
  [5]兰膏,加兰香炼的膏,燃起来有香味。烛,动词,照耀。错,错镂。些,语气词。
  [6]耒耜(lěi sì),犁。铧叫耜,犁柄叫耒。
  [7]所以古人用"鼎足""鼎立"等词语来譬喻三方并峙的情况。《史记·淮阴侯列传》:"三分天下,鼎足而居。" [8]铉是木制的杠子,以金为饰。
  [9]钟鸣鼎食之家,鸣钟列鼎而食的人家,指富贵人家。
  [10]釜(fǔ),锅。甑(zèng),瓦做的蒸东西的炊具。爨(cuàn),炊,烧火做饭。铁,指铁制的农具。
  [11]但是这并不等于说上古没有和现代碗形大致类似的器物,不过它们的名称用途和现代所谓的碗不同。
  [12](léi),盛酒器。觥(gōng),饮酒器。兕(sì)觥,形似兕头的觥。
  [13]《汉书·外戚传》颜师古注引孟康曰:"羽觞,爵也,作生爵形,有头尾羽翼。"此外还有别的说法,这里不列举。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第1节:中国古代文化常识(1)第2节:中国古代文化常识(2)第3节:中国古代文化常识(3)
第4节:中国古代文化常识(4)第5节:中国古代文化常识(5)第6节:中国古代文化常识(6)
第7节:中国古代文化常识(7)第8节:中国古代文化常识(8)第9节:中国古代文化常识(9)
第10节:中国古代文化常识(10)第11节:中国古代文化常识(11)第12节:中国古代文化常识(12)
第13节:中国古代文化常识(13)第14节:中国古代文化常识(14)第15节:中国古代文化常识(15)
第16节:中国古代文化常识(16)第17节:中国古代文化常识(17)第18节:中国古代文化常识(18)
第19节:中国古代文化常识(19)第20节:中国古代文化常识(20)第21节:中国古代文化常识(21)
第22节:中国古代文化常识(22)第23节:中国古代文化常识(23)第24节:中国古代文化常识(24)
第   [I]   II   [I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