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评传 远去的国学大师及其时代:狂人刘文典   》 第71节:"骂鲁迅"风波(10)      章玉政 Zhang Yuzheng

  从鲁迅的这篇文章看,刘文典并没有完全冤枉他,只是有点责之过严。1936年年底,胡适写信给苏雪林,就曾说过:"通伯先生(即陈西滢)当时误信一个小人张凤举之言,说鲁迅之小说史是抄袭盐谷温的,就使鲁迅终身不忘此仇恨!现今盐谷温的文学史已由孙工译出了,其书是未见我和鲁迅之小说研究以前的作品,其考据部分浅陋可笑。说鲁迅抄盐谷温,真是万分的冤枉。盐谷一案,我们应该为鲁迅洗刷明白。"
  秉公而论,鲁迅的行为固然谈不上是"抄袭"、"剽窃",但从严格的学术规范来说,他确实应该在书中注明参考书目来源,这是基本的学术道德底线。再说得远一点,当下许多所谓的学者搞"学术腐败",最常用的手段不正是"引而不注"吗,有的甚至还要在报纸上公开发表声明说"过多引用不是抄袭"(中国科技大学一教师语)!
  其五,关于鲁迅的思想。
  1942年10月,一位名叫"梅子"的作者编了一本《关于鲁迅》,在重庆胜利出版社出版,其中他(她)亲自操刀写了篇《鲁迅的再评价》,说:
  鲁迅死了五年了,鲁迅的评价却发生了二个绝对相反的结果,有的人把鲁迅神化了,誉之为"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文化新军的最伟大与最英勇的旗手",甚至说:"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至于"鲁迅大师"、"青年导师"等肉麻称谓,更不必说。盖起大洋楼开办什么"鲁迅艺术学院",也已历有年所,这种政治性的揍死人,谁都明白是什么一回事,不懂得内幕的人觉得鲁迅交了死运,懂得这套把戏的感觉到太肉麻。如果站在一个严正的批评家的立场,那就感到这只是侮辱了死者,歪曲了真理。
  作为旧时代的文人,没有太多政治细胞的刘文典所想持有的,可能正是"一个严正的批评家的立场"。然而,时代的浪潮已经汹涌澎湃、骇浪惊涛,再也容不得作为个体的批评家在肆意发言了,甚至连鲁迅的家人都不能够。
  1956年10月,云南大学举行"鲁迅先生逝世二十周年纪念会",刘文典应邀再作《关于鲁迅》的演讲,"他不用讲稿,侃侃而谈,讲的内容,是鲁迅小说如何揭露国民劣根性,比如国人看杀人时的麻木、祥林嫂的砍门槛以及阿Q的精神胜利法,其实质一致"。7
  十年后,席卷全国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爆发。鲁迅成为"文革"中唯一得到全面肯定的知识分子。
  注 释
  1 白听:《听刘文典讲〈关于鲁迅〉》,《正义报》,1949年7月14日。
  2 蒙树宏:《鲁迅史实研究》,云南教育出版社,1989年1月第1版,第69页。
  3王彬彬:《往事何堪哀》,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第203页。
  4 孔海珠:《痛别鲁迅》,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第105页。
  5 蒙树宏:《鲁迅史实研究》,第73页。
  6 黄乔生:《度尽劫波:周氏三兄弟》,群众出版社,1998年1月第1版,第290页。
  7 庄凯勋:《听刘文典教授讲鲁迅》,http://kaixun.blog.cnnb.com.cn/archives/2007/23321.html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资料来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1节:序篇 被忽略的"国学狂人"(1)第2节:序篇 被忽略的"国学狂人"(2)第3节:序篇 被忽略的"国学狂人"(3)
第4节:朋友胡适之(1)第5节:朋友胡适之(2)第6节:朋友胡适之(3)
第7节:朋友胡适之(4)第8节:朋友胡适之(5)第9节:朋友胡适之(6)
第10节:朋友胡适之(7)第11节:朋友胡适之(8)第12节:朋友胡适之(9)
第13节:朋友胡适之(10)第14节:朋友胡适之(11)第15节:朋友胡适之(12)
第16节:朋友胡适之(13)第17节:朋友胡适之(14)第18节:朋友胡适之(15)
第19节:痛斥蒋介石(1)第20节:痛斥蒋介石(2)第21节:痛斥蒋介石(3)
第22节:痛斥蒋介石(4)第23节:痛斥蒋介石(5)第24节:痛斥蒋介石(6)
第   [I]   II   [I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