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社会学 》 小趨勢——决定未來大變革的潛藏力量 》
第71節:第十五部分 國際(5)
馬剋·佩恩 Mark - Payne
衆所周知,許多公衆眼中的"國王"都與自己的情人分居。凱瑟琳·赫本(KatharineHepburn)與斯賓塞·屈賽(SpencerTracy)保持着幾十年的男女關係,但他們卻各有各的住所(儘管應該承認,部分原因是因為屈賽與另一個人結了婚)。伍迪·艾倫(WoodyAllen)與米亞·法羅(MiaFarrow)在紐約住在不同的公寓裏(據說,這也不是一樁理想婚姻,因為艾倫後來宣稱他愛上了法羅收養的繼女)。
這一趨勢在那些幸福的同居夫妻看起來似乎有點令人震驚,心甘情願地放棄與他們的生活伴侶夜夜相擁的那種溫馨與親密,這簡直無法想象。但事實是,即使在住在同一個屋檐下的幸福夫妻中,擁有不同的臥室也正在變得越來越普遍。在美國,根據美國住宅建築業協會(NationalAssociationofHomeBuilders)進行的一項調查,房屋建造商和建築師預計,到2015年,超過60%的定製別墅將擁有兩個主臥室。一些接受調查的建造商說,在他們的新項目中,超過四分之一的項目已經這麽做了。
但是不管分開居住的原因是什麽,LAT夫妻正在增加,而且不少人群也在關註着這種現象。首先,是那些還在徘徊的人。在過去,一枚結婚戒指曾代表着"彼此不分開";但未婚同居後來變得很普遍了,因此你不能衹看手指上戴沒戴戒指了,還要註意人們是怎麽談論他們的生活狀態的。即使他們有"室友",他們也可能不是感情專一、浪漫的一對。但現在一切都過去了。你鐘情的人也許手上沒戴戒指,並且住在單身公寓裏,但你最後會知道她結婚已有10年了。
第二,父母們會關註這種現象。你可能認為你的孩子生活很隨便,不願意承擔婚姻的責任,但事實上,同你的大多數朋友相比,他更願意實行一夫一妻製。或許你可能認為自己是幸運的,因為孩子對你不喜歡的那個女朋友並不太認真,但事實上,他們已經好幾年沒跟別人約會過了,而且他們從來沒有打算這麽做。
從一種宗教或文化的觀點來看,LAT夫妻的興起對男女關係的預期來說可能預示着新的,據說也是麻煩的一章。如果"愛",甚至"一夫一妻"並不意味着每天與另一個人的需要、快樂和興趣交織在一起,那麽,彼此還需要忠誠嗎?難道為了愛,就不應該做出犧牲嗎?難道為了愛,就不應該有必要的相互適應嗎?當然,這在1970年代和1980年代,是那些反對衹"住在一起"的人所擔心的問題。如果人們衹住在一起,而無需彼此忠誠,那離衹需有性,而無需住在一起還有多遠呢?(哎呀,這種事情很快就會出現啦。)
顯然,同一般夫妻相比,LAT夫妻對待男女關係更加隨意。在加拿大2003年所做的一項研究中,在LAT夫妻中,衹有53%的男性和62%的女性認為"持久的男女關係"對幸福生活是重要的,相反,在一般夫妻中,76%的男性和81%的女性持這一看法。
人們會對LAT夫妻對孩子的影響産生疑問。如果有孩子,這些孩子也會像離婚夫婦的孩子那樣在父母之間來回穿梭嗎?或者說來說去,LAT是歐洲的一個更大趨勢--這個趨勢就是不要孩子--的一個組成部分嗎?
從一種商業觀點來看,LAT夫妻創造了新的機會。像通勤夫妻一樣,他們需要在兩個地方而不是在一個地方購置傢居用品--衣物、化妝品和最喜歡的CD和DVD;需要兩套鍋碗瓢盆;在他們的大樓內或者附近的街道旁需要一個客人停車位;當他們在某一段時間內好幾天都回不了傢的時候,需要有人幫他們關暖氣、收報紙和信件以及遛貓。這些人是值得商傢關註的--畢竟,如果他們能供得起兩套公寓的話,他們手邊就很可能有一些可以自由支配的收入。
或許最重要的是,LAT夫妻意味着所需要的住宅數量會翻一番。歐洲的人口正在減少,但就算人口減少了一半,房子的需求量還是不會減少,這可能是歐洲房地産市場的一個重要發展方向。
最後,從一種更大的社會學角度來看,如果我們認為單身的人都渴望找到他們的另一半,那我們就錯了;如果我們認為那些單身,而且有房子的人一談上戀愛就會把房子賣掉,那我們也錯了;在房地産市場中,所有以生命周期為基礎的預期都有可能調個個兒。如果我們認為家庭都是成雙成對的,都是獨立的,那麽我們對"家庭"的理解就是不全面的--在大多數西方國傢,可能會出現比以往更多的單身家庭,但無論如何,人們可能更喜歡"在一起"生活。
也許,LAT夫妻回答了更大的問題。研究者認為,雖然LAT夫妻雙方都不大相信另一半,但他們也是精明而獨立的人,他們有足夠的信心創造出一種新的生活方式。和一般夫妻或者同居伴侶相比,他們可能看起來更像是荒唐的年輕人,他們衹在星期六晚上約會,享受小別勝新婚的快樂。也許,衹要相互忠誠,激情就會持久,但如果扯上熏香和髒衣服,情況就不妙了。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 第1節:簡介 編輯推薦 | 第2節:媒體評論 目錄 | | 第3節:目錄 中文版序言 | 第4節:譯者前言(1) | | 第5節:譯者前言(2) | 第6節:譯者前言(3) | | 第7節:英文版序言(1) | 第8節:英文版序言(2) | | 第9節:英文版序言(3) | 第10節:英文版序言(4) | | 第11節:英文版序言(5) | 第12節:英文版序言(6) | | 第13節:第一部分愛情、性與男女關係(1) | 第14節:第一部分愛情、性與男女關係(2) | | 第15節:第一部分愛情、性與男女關係(3) | 第16節:第一部分愛情、性與男女關係(4) | | 第17節:第二部分 工作生活(1) | 第18節:第二部分 工作生活(2) | | 第19節:第二部分 工作生活(3) | 第20節:第二部分 工作生活(4) | | 第21節:第二部分 工作生活(5) | 第22節:第三部分 種族與宗教(1) | | 第23節:第三部分 種族與宗教(2) | 第24節:第三部分 種族與宗教(3) | |
| 第 [I] II [III] 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