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书评论 左手孔子右手老子   》 第71节:第二十一章 道的显现      林语堂 Lin Yutang

  第二十一章 道的显现
  孔德 (26 )之容,唯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27 )。
  [语译]
  大德之人,他一切言语举动的样态,都是随着道而传移。道是什么样子呢?道这样东西,是恍恍惚惚的,说无又有,说实又虚,既看不清又摸不到。可是,在这恍惚之中,它又具备了宇宙的形象;在这恍惚之中,它又涵盖了天地万物。它是那么深远而幽昧,可是其中却具有一切生命物质的原理与原质。这原理与原质是非常的真实可信的。从古迄今,道一直存在,它的名字永远不能消去,依据它才能认识万物的本始,因它一直在从事创造万物的活动。我怎样知道万物本始的情形呢?就是从"道"认识的!一、天无为才能够清澈
  天因为没有作为,所以清澈;地也因为没有作为,所以安宁;天地无为的相合,才变化生成了万物。这些万物,恍惚中不知从何而来,也没有造型可求,只知它们是"无为"所生。所以说:"天地无心作,却又没有一样东西不是它们所作。"那么人应如何仿效此例而"无为"呢?(《庄子》外篇第十八章《至乐》)
  二、至道的精气
  至道的精气,幽远而不可穷究;至道的极境,细微而无法看见。(《庄子》外篇第十一章《在宥》)
  三、道之德
  道,是真实而存在的;是清静而无为的。它可以传授,却不一定被领受;可以体会,却不能看见;它是一切事物的根本,在未有天地以前,就已存在;它生出了鬼神和上帝,生出了大地和上天。
  道,在阴阳未分之前便已存在,可是并不算高远;超出天地四方的空间,也不会很深邃;比天地先生,却不算长久;比上古的年岁大,可也并不算年老。(《庄子》外篇第十二章《天地》)
  第二十二章 争之无益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 (28 )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 (29 );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语译]
  委屈反而可以保全,弯曲反而能够伸直,低下反而可以充盈得益,破旧反而可以生新,少取反而可以多得,若是贪多反而弄得迷惑。所以圣人紧守着"道"作为天下事理的范式。不自我表扬,反而能够显明;不自以为是,反而能够彰显;不自己夸耀,反而能够见功;不自我矜持,反而能够长久。这都是不和人争反而能显现自己的结果。正因为不与人争,所以全天下没有人能和他争,这样反而成全了他的伟大。古人所说的"曲就是全"等语,难道还会虚假?能够做到这些,道亦会归向他了。
  读者将在二十二和二十四章内,看到老子的反面论。有关复归为始的循环说,也将迅速展现在各位的眼前,老子把这个思想分散在二十五和四十章内叙述。
  老子提到的反论有无用之有用、曲全、不争等,他最终的目的还是在保全人的生命及德性。庄子序文并将"曲则全"列为最有代表性的老子思想。
  一、"无用"之有用
  山木做成斧柄反倒转来砍伐自己;油膏引燃了火,结果反将自己烧干;桂树可以吃,所以遭人砍伐;漆树的汁液可以用,所以被人割取。世人只晓得有用的用处,却不知道无用的用处。(《庄子》内篇第四章《人间世》)
  庄子利用整章来研究残缺的用处。他以浪漫主义者的手法,举出身体的残缺和内在精神之完美彼此的关系。
  二、形体不全的疏
  有一个形体不全的人,名叫疏。他的头缩在肚脐底下,双肩高出头顶,颈项后的发髻朝天,五脏的脉管突出背脊,两股和两肋几乎是平行的。
  他替人缝洗衣服,便可养活自己;替人家卜卦算命,就可以养活十口人。政府征兵时,他可大摇大摆在征兵场闲逛;政府募人做工时,他也不受征召;政府救济病人时,他可以领到三钟米和十捆柴。像他这样的人,尚且能够保养自己的身体,享尽天赋的寿命,何况那德性朴实,不合世用的人呢!(《庄子》内篇第四章《人间世》)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第1节:代序 中国文化的左膀右臂第2节:想象的孔老会谈(1)第3节:想象的孔老会谈(2)
第4节:想象的孔老会谈(3)第5节:第一章 导言(1)第6节:第一章 导言(2)
第7节:第一章 导言(3)第8节:第一章 导言(4)第9节:第一章 导言(5)
第10节:第一章 导言(6)第11节:第一章 导言(7)第12节:第一章 导言(8)
第13节:第一章 导言(9)第14节:第一章 导言(10)第15节: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1)
第16节: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2)第17节: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3)第18节: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4)
第19节: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5)第20节: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6)第21节: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7)
第22节: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8)第23节: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9)第24节: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10)
第   [I]   II   [III]   [IV]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