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音乐 》 台湾现代民歌三十年:遥远的乡愁 》
第71节:第五章 乡愁(1)
公路 Gong Lu
第五章 乡愁
(1990年代的台湾新民谣) 我比较悲观。民谣歌手的派别性太强了,他们太注重自己的格调、路线而不肯做些改变。但毕竟要走进商业、最终要走进唱片行或出版商那里去,主流毕竟是第一路线。因为两难,所以悲观。我们不能去骂观众不懂音乐、不去关注音乐的深刻内涵;我们也不能去骂那些"杠子头":难道为了商业改变一下、化个妆什么的会死吗?! --音乐人 陈升
作家谭石(王浩威)曾将台湾1990年代以来的新台语民谣风视为第二次民歌运动,并从两者分析出如下相同之处:专辑皆由创作歌手主导;消费对象多为知识分子与大学生;随后皆为主流音乐所吸纳;两次民歌运动都衍生自民族主义的思潮。
这一章取名为"乡愁",来源于卑南族歌手陈建年创作的《乡愁》,他唱道:"乡愁,不是在别后才涌起的吗?而我依旧踏在故乡的土地上,心绪,为何无端地翻腾?只因为父亲曾对我说,这片土地原来是我们的啊。"当初汉人带着"忠孝节义、礼仪廉耻"八个字来到这片土地,却从来没有实现过他们的承诺(胡德夫语),唯有通过自身的努力,原住民才能走出悲情,不再压抑。
或许我们还应该想起李双泽的《少年中国》:古老的中国没有乡愁,乡愁是给没有家的人,少年的中国也不要乡愁,乡愁是给不回家的人。
1930年代至1990年代,从台语歌谣的创作中就可以发现,台湾人的乡愁一刻也没有停止过。
把台语与原住民的音乐放在一起,是相对国语流行音乐而言。从日据时代"皇民化运动"就压制台语民谣,到1950年代"推行国语运动"造成日语、台语流行音乐退出各种主流媒体,到1970年代"净化歌曲运动"造成国语流行音乐的中断,都明显带有政治干预的色彩。至于客家或原住民歌谣,则更是始终居于弱势的地位。
台语歌曲在1950年代后逐渐没落,与台湾政府大力宣传使用普通话有关。1976年台湾通过了"广电法":电视台对岛内播音语音,以国语为主,方言应逐年减少,所有电视节目及电台广播中的"方言"节目不能超过百分之二十。此时只有台语电视主题曲和台语布袋戏可以公开在传媒中播放,使大部分台语歌很少有机会在官方媒体上被推荐。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节:推荐序一 唤起民歌时代的心中梦想 | 第2节:推荐序二 唱过一个时代 | 第3节:推荐序三 民歌,啊!民歌! | 第4节:推荐序四 回到少年中国的路 | 第5节:推荐序五 岛屿的宽度 | 第6节:跋 给孤独的孩子们 | 第7节:自序 永远的未央歌(1) | 第8节:自序 永远的未央歌(2) | 第9节:前言 反省的年代(1) | 第10节:前言 反省的年代(2) | 第11节:前言 反省的年代(3) | 第12节:第一章 往事(1) | 第13节:第一章 往事(2) | 第14节:第一章 往事(3) | 第15节:第一章 往事(4) | 第16节:第一章 往事(5) | 第17节:第一章 往事(6) | 第18节:第一章 往事(7) | 第19节:第一章 往事(8) | 第20节:第二章 盛开(1) | 第21节:第二章 盛开(2) | 第22节:第二章 盛开(3) | 第23节:第二章 盛开(4) | 第24节:第二章 盛开(5) | |
| 第 [I] II [III] [IV]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