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书类 》 喪傢狗 Funeral home dog 》
有錯不改是最大的錯(1)
李零 Li Ling
15.30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有錯不改是最大的錯,但天下的錯誤很多,自己的錯誤很多,改起來很纍。光自己的錯誤就改不過來。比如寫文章,就是校過多少遍,也還出錯。(有錯不改是最大的錯)
15.31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大戴禮?勸學》:“孔子曰:‘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而學也。’”《荀子?勸學》也有同樣的話,但沒有“孔子曰”。《為政》2.15:“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裏講的就是“思而不學則殆”。(終日思,不如須臾學)
15.32子曰:“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
人類社會,自有貧富分化,就有勞心勞力、治人治於人的矛盾,孔子看得很清楚。
人,越是土裏刨食,越是餓肚子,不如讀書有前途。孔子知道,即使餓着肚子讀書,也沒關係,衹要把書讀好,將來有官做,就有祿米,以前的虧空,也可以補回來。所以,他纔說“謀道不謀食”、“憂道不憂貧”。
後世《勸學文》,“書中自有黃金在,書中自有千鐘粟,書中自有顔如玉”,就是濫觴於此。孔子反對躬耕,討厭種菜種莊稼,道理就在這裏(他纔不講“耕讀傳傢”)。他老人傢覺得,種菜種莊稼,一是丟份兒,二是不划算。(君子憂道不憂貧)
15.33子曰:“知(智)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知(智)及之,仁能守之,不莊以莅之,則民不敬。知(智)及之,仁能守之,莊以莅之,動之不以禮,未善也。”
“不莊以莅之,則民不敬”,參看《為政》2.20“臨之以莊則敬”,“莅”就是“臨”。這裏是說,不擺出一副莊重的樣子給下面的老百姓看,老百姓就不敬。
孔子講了四條,“知(智)”、“仁”、“莊”、“禮”,最後落實在禮。(動之以禮)
15.34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這段話是說,君子不可用小事考驗,但可委以重任;小人不可委以重任,但很容易瞭解。(君子和小人)
15.35子曰:“民之於仁也,甚於水火。水火吾見蹈而死者矣,未見蹈仁而死者也。
”
馬融和朱熹都說,仁和水火一樣,是人民賴以為生的東西,人跳到水裏會淹死,跳到火裏會燒死,但跳到仁裏不會死人。但我理解,這並不是表達人民對仁的依賴有甚於水火,而是說人民避仁唯恐不及,有甚於水火。這話表達了孔子的失望。孔子不僅對統治者失望,對老百姓也失望。他的意思是,老百姓對他的“仁”都是躲着走,繞着走,如避水火。
人人都說好人好,但在現實生活中,他們卻往往避之唯恐不及,誰都不想當好人,這不光是幾千年前的事。(民之於仁也,甚於水火)
15.36子曰:“當仁不讓於師。”
我喜歡這句話。亞裏士多德說,“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也是類似表達。有的學生很油
滑,他是“吾愛吾師,吾亦愛真理”,或“吾愛吾師,吾衹愛吾師之真理”。現在,更有甚者,老師也是工具,他什麽都不愛。(當仁不讓於師)
15.37子曰:“君子貞而不諒。”
“貞”,孔註、皇疏訓正。貞可訓正,見《廣雅?釋詁一》。貞字,古文字本來是假鼎字為之,在古書中經常假為定字,後來則加卜於上,則又用作表示卜問之義的貞字。卜辭命辭常用“貞”字引出待定之事,有些是問句,有些不是。西方學者說貞與問無關,統統不是問句,我不同意。古文字的問與聞本來都作聞,衹是搞清事實,取得可靠消息,是否為問句並不重要,訓定與訓問毫無矛盾。定字從宀正聲,又與正通。貞、鼎是端母耕部字,定是定母耕部字,正是章母耕部字。它們是古音相近、意義相關的一組同源字。這裏的“貞”是守信的意思,守信的含義是從定引申。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李零簡介及自序(1) | 自序(2) | 自序(3) | 自序(4) | 自序(5) | 為什麽我要讀《論語》(1) | 為什麽我要讀《論語》(2) | 孔子獲罪的原因(1) | 孔子獲罪的原因(2) | 孔子的邏輯是服從領導(1) | 孔子的邏輯是服從領導(2) | 孔子喜歡木訥之人 | 在守信守時上中國不如西方 | 孔子講節約是心疼有錢有勢人 | 孔子兩次提到好德如好色(1) | 孔子兩次提到好德如好色(2) | 孔子怎樣做調查研究 | 三年無改於父之道 | 禮之用,和為貴(1) | 禮之用,和為貴(2) | 孔子真的不在乎名嗎? | 孔子提倡以德治國是幻想(1) | 孔子提倡以德治國是幻想(2) | 怎麽消滅無恥 | |
| 第 [I] II [III] [I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