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名胜 万里长城纵横谈   》 第六编 名胜古迹(6)      Dong Yaohui

  乌龙沟长城所经过的地段,皆为险峰峻岭,地势险要,长城随地形起伏蜿蜒,忽仰忽俯,似巨龙腾飞奔驰,雄伟中又见奇险。疏密相间的敌楼与垛口、女墙随墙体的起伏而形成一道美丽、和谐的曲线,壮美之中体现了建造者的独具匠心。雄伟的长城与万木葱郁、层峦叠嶂的自然风光互相映衬,用“青山似海,边墙如龙”来赞誉实不过分,是万里长城沿线又一处极具旅游开发前景的景点。
  古城布局有何特点?
  宣化位于河北省西北部,现为张家口市下辖的一个区。宣化城历史悠久,历来为北方军事重镇,素有“北方古城”之称。自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两千多年来,宣化或为州县治,或为府镇治,始终是这一地区的政治、军事的中心城镇。古城始建于唐,明王朝建立九镇长城之后,宣化便成为宣府镇指挥中心。明朝的宣府城,是洪武年间在旧土城的基础上扩展而建的。城周12公里,环设7座城门,南有昌平、宣德、承安3门;北有广灵、高远2门;东有定安1门;西有泰新1门。门外设关,环有瓮城,瓮城外连月城,城四角建角楼,城外设隍堑、护城河、吊桥等,其布局俨然为明北京城缩小的。宣化由于历史久远,文化底蕴丰富、厚重,游人一到宣化就会发现,城内较大的200余条街道的名称,很多与古建筑、古遗迹有关,如:关帝庙街、天泰寺街、钟楼大街、西城壕街等。在宣化众多的古建筑中,最精美、保存最好的是建于明朝的镇朔楼和靖远楼。
  古城为什么被称为“北方锁钥”?
  大同古城位于内外长城之间,其东连太行山,西接黄河,北靠蒙古高原,南望晋阳大地,地势险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处,有“北方锁钥”之称。大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二三千年以前。春秋时期这里是楼烦人的活动地。自战国初已发展成为军事重镇,隶属于代郡和雁门郡,赵国大将李牧驻守防御匈奴,并修建长城及众多的烽燧。秦统一全国后,设置雁门郡,秦始皇将北部长城连为一体,在大同西河谷处修建武周塞,成为北部防守重镇,是为大同建城之始。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北击匈奴至大同(时称平城),在附近的白登被围,史称“平城白登之围”;汉武帝发动对匈奴的反击,也多在此地争战。北魏兴起后,平城为其都城达96年之久;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平城复旧,兼为恒州治。北朝末年及隋唐初期,突厥常取道大同南下,唐灭东突厥后,将大同置为前哨阵地。五代后晋石敬瑭为取悦于契丹,将大同在内的燕云十六州割让。辽朝定为西京,将其城扩建,形成周长10公里的规模,城墙系土夯构筑,守御设备齐全,内部结构大体袭唐旧制。金继辽后,仍以大同为西京,并发展成为金朝重镇和政治、军事中心。辽金二朝均以王室成员驻镇大同。元代大同隶属于中书省河东西道,改大同府为大同路,治今大同市。明洪武初年,明军攻占大同,为防止北元势力南下,沿北部修筑长城,设九镇,大同镇即其中之一。随后增建大同城,使之更为坚固完善。其城呈正方形,边长1.5—1.75公里,周长6.5公里,面积2.63平方公里,城墙夯筑,外包青砖。城内街道为“十”字形,分成4个区坊,外有壕堑。以后又分别在城北、东、南增筑三小城,与主城互为犄角之势。还于城东和城西修筑聚乐、高山二堡,使防御体系更趋完备。明末,这里成为蒙古与中原互市地点和贸易集散地,清代,大同为山西省大同府。现为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现存最大的九龙壁在何处?
  九龙壁位于大同市东街路南,建于1391年,为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三子朱桂代王府前的照壁。府邸崇祯末年毁于兵火,唯九龙壁幸存。九龙壁坐南向北,全长45.5米,高8米,厚2.02米,由壁座、壁身、脊顶三部分构成。因年久失修,壁身倾斜,加之地处交通新线,于1954年南移15米,照原样重新砌筑。但拼装过程中,有两处与原件不一。壁前倒影池是1976年照原样移建。它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一座琉璃九龙壁,其雕刻艺术可与北京北海公园的九龙壁媲美,但建造历史要早350年,且体积为后者4倍。
  石窟分几种类型?
  云冈石窟座落在山西大同市城西的武周山麓,依山开凿,东西连绵约1公里,现存旧窟53个,佛像、菩萨、飞天等造像5万余尊,规模宠大,雕饰奇伟。全部洞窟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早期开凿的16—20窟,半面作椭圆形,纯以造像为主题,佛像高大、气魄雄伟,其中第20窟为云冈石窟雕刻艺术的代表作。此窟前壁已塌毁,造像露天,大佛胸部以上保存完整,造型古朴刚健,佛像面带笑容而不失庄严。中部各窟则为另一种形制,平面为长方形,分前后两室,除中央雕造大像外,四壁及窟顶遍刻有佛教题材的浮雕。第三种类型为方形窟室,窟室中央有刻满浮雕的方形塔柱,四壁刻有佛像、龛座。被誉为云冈第一伟观的第六窟即属于这种形制。此窟内地面至窟顶高20米,中央矗立着一个断面约60平方米的大塔柱,塔柱和整个洞壁嵌满了大小佛像、菩萨、罗汉和飞天造像。东、南、西壁中下部和塔柱四面刻有释迦牟尼从诞生到成佛的故事。整个洞窟很难找到一块没有雕刻的空隙。进入洞窟,仿佛置身于一个人声鼎沸、香烟缭绕的庙堂之中,令人目不暇接。云冈石窟开凿于1500年前的北魏,开凿石窟的主要劳力是在战争中俘获的各类工匠。有文献记载的仅439年北魏灭凉后,就强徙3万户民间工匠到平城(今大同市)。统一北方后,又大肆俘掠各地工匠,集10万户迁至平城,就是这些作为战争俘虏而被驱至平城的工匠,前后用了40余年的时间,开凿了精美绝纶的云冈石窟,为我国艺术宝库增添了一颗灿烂的明珠。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   


【Source】人民教育出版社
第一编 历史沿革(1)第一编 历史沿革(2)第一编 历史沿革(3)第一编 历史沿革(4)
第一编 历史沿革(5)第一编 历史沿革(6)第一编 历史沿革(7)第一编 历史沿革(8)
第一编 历史沿革(9)第一编 历史沿革(10)第一编 历史沿革(11)第一编 历史沿革(12)
第一编 历史沿革(13)第二编 建筑遗存(1)第二编 建筑遗存(2)第二编 建筑遗存(3)
第二编 建筑遗存(4)第二编 建筑遗存(5)第二编 建筑遗存(6)第二编 建筑遗存(7)
第二编 建筑遗存(8)第二编 建筑遗存(9)第二编 建筑遗存(10)第二编 建筑遗存(11)
No.   [I]   II   [III]   [IV]   Page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