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集 浮光掠影看平生   》 第70節:創造性的新詩子弟書(5)      啓功 Qi Gong

  八創造性的新詩體
  子弟書雖然是歌唱的,但因為它是敷陳故事,屬於鼓書一類性質,所以叫做"書",當時這些"書"的作者,極像宋元之間的戲麯作者"書會先生"。他們創作作品,稱為"著書",所以隆文序中說春澍齋"尤善著書",即指撰寫子弟書。
  我對這個"書"字卻有些意見,並非以為衹有經史子集纔配叫書,必作議論考據纔配叫著書,而是覺得它應叫"子弟詩"纔算名副其實。這個"詩"的含義,不止因它是韻語,而是因它在古典詩歌四言、五言、七言、雜言等等路子幾乎走窮時,創出來這種"不以句害意"的詩體。我們知道白居易的作品在唐代總算夠自由和大膽的了,那些《長恨歌》、《琵琶行》,通俗性並不減於春澍齋、韓小窗的子弟書,但他還出現過把周師範這個人名在詩句中衹稱周師,自註"去範字升韻"直成了"殺頭便冠,削足適履"。當然由於冠履小於頭足,纔去殺削,若有人能製出能伸縮、有鬆緊的冠履,頭足也就無須殺削了。
  古代詩從四言到雜言,字數由少到多,句式由固定到不固定,都是冠履由緊到鬆。但每放開不久,就又成了定型。雜言到了李白《蜀道難》,總算句式相當自由了,三、四、五、七、九言雜用,思路、形象跳躍,當然與句型的變化是盡力相應的。但由於時代差異,語言習慣發展,今天讀起來,未免仍稍有生硬之感。歐陽修的《明妃麯》,出現"鬍人以鞍馬為傢,狩獵為俗,泉甘草美無常處"的句式,實是以三四四的句子對七言句,但念起來遠不如子弟書流暢,主要應由於"鬍人以"處頓不開,便成了七四七的兩句,相當拙澀了。
  詞、麯解放了一步,因為它們可以有襯字,但終究有麯牌的鎖鏈鬆鬆地套着。到了襯字辨不出來時,就都變了正文,那鬆鏈又變成了緊鏈。偶然遇到蘇軾的《水竜吟·楊花》、李清照的《聲聲慢》,能在緊鏈中任情高唱,大傢不禁喝彩,可惜就衹有這麽幾首中的幾句。
  到了元明劇麯中,襯字活的,能"不以詞害句";而定型了的,則多以文雅的詞藻、典故來堆襯,以救其"不成話"之窮,造成了"皮厚"(藝人稱易懂的唱詞為"皮薄",難懂的唱詞為"皮厚")的唱詞。西皮二黃唱詞似乎可以無多顧忌了,但也出現了"翻身上了馬能行"一類的句子。馬而不能行,上它何為?實際"能行"衹是湊數湊韻而已。
  子弟書以七言律句為基調,以其它的長短碎句為襯墊,伸縮自如,沒有受字數約束的句子,也就沒有受句式約束的思想感情。雖也有打破三字腳的句子,但總以並列的四言鎮住句尾。
  在其它作品中,也有一句中以一個四言為句尾的,但這種句中上邊總以鬆活的襯句領先,而且對句也必配得相稱。絶沒有"鬍人--以--鞍馬--為傢"那樣幹巴巴的句子。至於:
  似這般,不作美的金鈴、不作美的雨;
  怎當我,割不斷的相思、割不斷的情。
  當然"不作美的雨"和"割不斷的情"是五言句,實際上這兩句是"作美金鈴作美雨,不斷相思不斷情"。加上襯墊,就把五言、七言句子變得有如煙雲舒捲、幻化無方了。又如蚯蚓有一般的長度,但禁得起切成碎段。斷了再長,又成幾條。這種既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又具有多變的靈活性,歸結還不離一般的長度和形態。這種詩,襯墊自然,不必用很多的"啊"、"哦"來烘托,纔夠詩的氣氛;節約版面,也不必用階梯式的寫法,纔成詩的形式;密味恬吟,更不必用大力高聲,纔合朗誦腔調。
  另一方面,它的麯詞又可隨處移植:在演唱的場面上,從前聽到清音大鼓拿它作唱詞,後又聽到小口大鼓拿它作唱詞。可見它又沒有唱法唱腔上的狹隘局限,豈不是一舉數得的民族的、民間的、"雅俗共賞"的新體詩作嗎!
  九子弟書與八股文
  《憶真妃》隆文序中說:"餘卒讀之,純是八股法為之。以史遷之筆,運熊、劉之氣,來竜去脈,無不清真,而出落處,更屬井井。至於意思新奇,字句典雅,又其餘事。"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代序 笑對風雨人生(1)第2節:代序 笑對風雨人生(2)
第3節:代序 笑對風雨人生(3)第4節:我心目中的鄭板橋(1)
第5節:我心目中的鄭板橋(2)第6節:記齊白石先生軼事(1)
第7節:記齊白石先生軼事(2)第8節:記齊白石先生軼事(3)
第9節:記我的幾位恩師第10節:夫子循循然善誘人(1)
第11節:夫子循循然善誘人(2)第12節:夫子循循然善誘人(3)
第13節:夫子循循然善誘人(4)第14節:夫子循循然善誘人(5)
第15節:夫子循循然善誘人(6)第16節:夫子循循然善誘人(7)
第17節:溥心畬先生南渡前的藝術生涯(1)第18節:溥心畬先生南渡前的藝術生涯(2)
第19節:溥心畬先生南渡前的藝術生涯(3)第20節:溥心畬先生南渡前的藝術生涯(4)
第21節:溥心畬先生南渡前的藝術生涯(5)第22節:溥心畬先生南渡前的藝術生涯(6)
第23節:溥心畬先生南渡前的藝術生涯(7)第24節:溥心畬先生南渡前的藝術生涯(8)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