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下一站,中国   》 第70节:第七章."中国威胁论"--当代的两种"中国想象"(下)(5)      陈季冰 Chen Jibing

  同样的事实用不同的视角和立场来看,却可以得出截然不同的价值判断。有美国国会议员声称:中国通过低估人民币币值,使美国贸易赤字问题不断恶化,并诱导美国在房地产过度投资,中国的大量出口又造成美国在制造业上投入不足,"扭曲"了美国的整体经济。中国动用大量外汇购买美国债券,让美国可以维持低利率,这又使美国人能继续购买中国产品。因此,中国在不断挣美元的同时,美国还必须向中国支付利息。美国因此"一天天更深地陷在了债务堆里不能自拔……"事实虽然并没有改变,但在这个版本的描述中,中国却一下子从慷慨的补贴者变成了阴险的放高利贷者。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深刻地了解到,个人先入为主的价值立场对他看待事物的影响有多么大!
  但不管怎样,有一点是我们必须承认的,中美之间这种奇怪的经济依存关系是极不正常的。正如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所说:"美国变成了这样一个国家:人们靠卖房为生,而人们买房的钱又来自中国。"我们也可以说:"中国变成了这样一个国家:人人靠省吃简用攒点微薄积蓄,而我们的积蓄却被拿去补贴了铺张浪费的美国富人。"
  在2007年11月7日的一次公开演讲中,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以学者身份建议,中国应该调整外汇储备结构,用强势货币的升值来弥补弱势货币的贬值。演讲一经媒体报道,立即被国际金融市场解读为中国官方决心抛售美元资产的信号,在外汇市场上掀起巨浪,导致美元汇率当天暴跌,并一度探至26年来的新低。为了稳定市场,中国央行不得不专门就此作出公开澄清。实际上,早在2006年初,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胡晓炼一句"要优化外汇储备"就曾引起强烈反响,并随即引发当时美国财长斯诺(John Snow)的高调回应"不怕中国减持美国国债"。过去几年来最严重的一次因中国外汇储备问题而引发的"美元危机"发生在2007年夏,8月8日,英国《每日电讯报》(Daily Telegraph)刊发了一篇题为《中国威胁以抛售美元作为"核选项"》(China threatens "nuclear option" of dollar sales)的文章。文章开头即称:"中国政府已经开始了一场对美国构成威胁的行动,一旦美国采取贸易措施向人民币施压,中国可能会大量卖出其持有的美国国债。"报道称,中国可能会将1.33万亿美元的巨额外汇储备作为"政治武器"应对来自美国国会的压力,而报道的主要依据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助理何帆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夏斌的言论。报道引述夏斌的话称,中国的外汇储备应该作为和美国谈判的"筹码"。此文一出,如同投下一颗舆论"核武器",顿时在北京和华盛顿炸开了锅。从美国参议院财政委员会主席、外交关系委员会主席,到下届总统候选人希拉里,全美政要都作出了强烈反应。在舆论压力下,布什总统也最后不得不站出来发话:"如果中国指望以打压美元作为打交道的筹码,那我只能说他们有勇无谋,中国所受的伤害绝对比美国更大。"(见《何帆&夏斌:一场误读引发的外储"核风暴"》,载2007年11月15日《第一财经日报》T18版。)虽然这一风波最终还是像此前和此后一样,通过中国央行的公开声明得以平息,但从国际外汇市场的这一次次"地震"中,人们看到的是美中两国经济的依存关系是如此紧密而又脆弱。
  鉴于此,摩根士丹利首席经济学家斯蒂芬·罗奇(Stephen Roach)2006年3月20日在美国《财富》杂志上撰文指出,全球经济的两个主角美国和中国活动在储蓄领域的两个极端。节俭的中国人储蓄过度,而挥霍的美国人举债开支。这两种趋势无一是可持续的,它将导致两国政治经济局势动荡,因此必须加以妥善平衡。中国需要将过度的储蓄变成消费,而美国需要结束无节制的购买,重新发现储蓄的诀窍--
  中美储蓄态势存在着有害的关联。中国储蓄者实际上是在为美国消费者的无度开支提供补贴。为了刺激出口拉动的增长,中国决定将货币保持在相对较低的水平,而且紧紧盯住美元。做到这一点,中国必须不断将大量储蓄转化为美元金融资产:这种投资战略助长了美国保持低利率以及对利率敏感的住房市场处于永久的泡沫状态。这对美国来说很危险。它对中国来说也是一个日益危险的问题,因为它增加了中国的货币供应。这种过剩流动资金溢入中国金融系统,导致资产泡沫,比如沿海地区的房地产市场泡沫。一旦美国货币贬值,中国还面临着美元资产大幅缩水的潜在财政成本。继续保持目前这种状态不符合任何一个国家的最佳利益。相反,现在必须进行角色转换:中国的储蓄者必须变成消费者,而美国的过度消费必须转化为储蓄。这对两国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它无疑将战胜日益危险的变数。(转引自2006年3月15日《参考消息》第4版。)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第1节:楔子."中华复兴"与"大国精神"(1)第2节:楔子."中华复兴"与"大国精神"(2)
第3节:楔子."中华复兴"与"大国精神"(3)第4节:楔子."中华复兴"与"大国精神"(4)
第5节:楔子."中华复兴"与"大国精神"(5)第6节:楔子."中华复兴"与"大国精神"(6)
第7节:楔子."中华复兴"与"大国精神"(7)第8节:楔子."中华复兴"与"大国精神"(8)
第9节:楔子."中华复兴"与"大国精神"(9)第10节:楔子."中华复兴"与"大国精神"(10)
第11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1)第12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2)
第13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3)第14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4)
第15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5)第16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6)
第17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7)第18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8)
第19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9)第20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10)
第21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11)第22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12)
第23节:第二章.改革需要再出发(1)第24节:第二章.改革需要再出发(2)
第   [I]   II   [III]   [IV]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