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评传 路遥十五年祭   》 第70节:第四辑影响(5)      李建军 Li Jianjun

  感谢路遥!在那个金色的秋天里,他使我第一次真正体会到了知识的力量。
  以后的日子里,我开始更加发奋地学习,不再感到被动和痛苦。因为我知道自己正在创造灿烂的明天。
  同窗诧异于我情绪的微妙变化和成绩的更加突飞猛进。他们哪里知道我已经悄悄地和路遥进行了一次严肃的人生对话。
  1994年那个如火如荼的七月里,微笑着走出考场的我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所有的旧书收集起来,用换来的十元二角钱买了一部《平凡的世界》缩印本。不久,我收到了北方一所著名大学的通知书。又一个秋天来了,在北上的隆隆车声中,我再次打开了《平凡的世界》。扉页上,永恒的路遥依旧以他那深邃的目光遥望着远方。他在卷首写道:谨以此书献给我生活过的土地和岁月。在这里,我也要郑重地说:谨以此文献给路遥,他是我未曾谋面的良师!
  为作家养母画像
  --路遥身后引出的故事
  白描
  这个念头仿佛突然而至。
  起初,她以为这不过是不经意间的一时冲动,犹如流星划过天际,亮了,随之也就灭了,可是这念头从闪现的那一刻起,就固执地盘踞在她的心里,撵不走,挥不去,而且像施了魔法似的变得愈来愈烈、愈来愈冲动。她终于明白,这是一种涌动在内心深处的情愫的召唤和驱使。
  她想为一位老人画一幅肖像。
  这是一位令她感到非常亲近、非常敬重而又身世悲苦、命途多舛的老人。
  老人远在她曾经插队的陕北,她与她相识已二十余年。
  她是作家路遥的养母。
  画家邢仪被心中升起的这个念头弄得激动不已,她将这一想法告诉笔者,笔者与邢仪路遥两家是老朋友,又知道她将很快举办个人画展,于是说:"既然有了这样的创作冲动,那么,你的画展里缺了这一幅作品,无疑将是巨大的遗憾,我不知道哪位画家比你更有资格去画这幅画。"
  邢仪与路遥的妻子林达是清华附中同班同学,插队开始后,俩人一块到了陕北延川县的同一个生产队,后来又一前一后到了西安,日常里俩人都是对方家里的常客,她是林达最要好的朋友,也是路遥和林达从初恋直到后来十多年家庭生活的见证人。在林达的女友中,没有哪个人如邢仪这般长久而深入地介入到路遥林达夫妇家庭生活中。
  邢仪所认识的路遥,不是作家路遥,而是作为朋友的路遥,作为女友丈夫的路遥,也是作为陕北窑洞时那个朴实老妇人儿子的路遥。
  早在女友初恋时,邢仪便随林达去过路遥家,结识了那个养育了一位优秀儿子的母亲,从此,黄土地上这位母亲的形象深深地留在她的心里。1996年,早已回到北京的邢仪与丈夫偕儿子重返陕北,特意专程奔往路遥老家看望老人。山川依旧,草木相识,然而物是人非,土窑寂寂,儿子英年早逝,老伴也早在十年前故去,陪伴垂暮老人的唯有西天的残阳和长夜的青灯。
  此趟陕北之行,老人的形象更是深深地扎根于邢仪的心里,而且带有一种震憾人心的力量,邢仪在思考她能做点什么--为那位母亲,为路遥,为热爱路遥的读者,也为养育了一位天才作家的那片贫瘠而又丰厚的土地。
  1997年金秋十月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邢仪拎着画布和油画箱,奔赴黄土高原那个在通信地址上叫做延川县黑龙关乡刘侯家圪崂行政村郭家沟自然村的小山沟,半个月后,她返回北京,带回三幅画、一沓速写,还有一本记录着她的行踪和感受的日记。
  她请笔者看了她的画,也看了她的日记,然后问:"你能体味老人在路遥去世后那令人心颤的生存况味吗?"
  【画家日记】……又踏上了这片土地,又走进了这条川道,久违了这陕北的蓝天,这高原的风,阳光下黄土墚峁的景色是这样鲜亮,而背阴处的色彩又是如此柔和,陕北在粗犷的外表掩盖下,其实藏就着更多厚重的母性的本质……这是路遥早年曾走过无数遍的路,也是老人走过无数遍的路,路遥永远再不可能踏着这条路回来,老人还会守望在村头路口吗?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资料来源】新世界出版社
第1节:人们为什么怀念路遥(代序)第2节:第一辑历程(1)第3节:第一辑历程(2)第4节:第一辑历程(3)
第5节:第一辑历程(4)第6节:第一辑历程(5)第7节:第一辑历程(6)第8节:第一辑历程(7)
第9节:第一辑历程(8)第10节:第一辑历程(9)第11节:第一辑历程(10)第12节:第一辑历程(11)
第13节:第一辑历程(12)第14节:第一辑历程(13)第15节:第一辑历程(14)第16节:第一辑历程(15)
第17节:第一辑历程(16)第18节:第一辑历程(17)第19节:第一辑历程(18)第20节:第一辑历程(19)
第21节:第一辑历程(20)第22节:第一辑历程(21)第23节:第一辑历程(22)第24节:第一辑历程(23)
第   [I]   II   [III]   [IV]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