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政 》 下一站,中國 》
第70節:第七章."中國威脅論"--當代的兩種"中國想象"(下)(5)
陳季冰 Chen Jibing
同樣的事實用不同的視角和立場來看,卻可以得出截然不同的價值判斷。有美國國會議員聲稱:中國通過低估人民幣幣值,使美國貿易赤字問題不斷惡化,並誘導美國在房地産過度投資,中國的大量出口又造成美國在製造業上投入不足,"扭麯"了美國的整體經濟。中國動用大量外匯購買美國債券,讓美國可以維持低利率,這又使美國人能繼續購買中國産品。因此,中國在不斷掙美元的同時,美國還必須嚮中國支付利息。美國因此"一天天更深地陷在了債務堆裏不能自拔……"事實雖然並沒有改變,但在這個版本的描述中,中國卻一下子從慷慨的補貼者變成了陰險的放高利貸者。從這個例子中我們可以深刻地瞭解到,個人先入為主的價值立場對他看待事物的影響有多麽大!
但不管怎樣,有一點是我們必須承認的,中美之間這種奇怪的經濟依存關係是極不正常的。正如美國經濟學家保羅·剋魯格曼所說:"美國變成了這樣一個國傢:人們靠賣房為生,而人們買房的錢又來自中國。"我們也可以說:"中國變成了這樣一個國傢:人人靠省吃簡用攢點微薄積蓄,而我們的積蓄卻被拿去補貼了鋪張浪費的美國富人。"
在2007年11月7日的一次公開演講中,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成思危以學者身份建議,中國應該調整外匯儲備結構,用強勢貨幣的升值來彌補弱勢貨幣的貶值。演講一經媒體報道,立即被國際金融市場解讀為中國官方决心拋售美元資産的信號,在外匯市場上掀起巨浪,導致美元匯率當天暴跌,並一度探至26年來的新低。為了穩定市場,中國央行不得不專門就此作出公開澄清。實際上,早在2006年初,國傢外匯管理局局長鬍曉煉一句"要優化外匯儲備"就曾引起強烈反響,並隨即引發當時美國財長斯諾(John Snow)的高調回應"不怕中國減持美國國債"。過去幾年來最嚴重的一次因中國外匯儲備問題而引發的"美元危機"發生在2007年夏,8月8日,英國《每日電訊報》(Daily Telegraph)刊發了一篇題為《中國威脅以拋售美元作為"核選項"》(China threatens "nuclear option" of dollar sales)的文章。文章開頭即稱:"中國政府已經開始了一場對美國構成威脅的行動,一旦美國采取貿易措施嚮人民幣施壓,中國可能會大量賣出其持有的美國國債。"報道稱,中國可能會將1.33萬億美元的巨額外匯儲備作為"政治武器"應對來自美國國會的壓力,而報道的主要依據是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所長助理何帆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長夏斌的言論。報道引述夏斌的話稱,中國的外匯儲備應該作為和美國談判的"籌碼"。此文一出,如同投下一顆輿論"核武器",頓時在北京和華盛頓炸開了鍋。從美國參議院財政委員會主席、外交關係委員會主席,到下屆總統候選人希拉裏,全美政要都作出了強烈反應。在輿論壓力下,布什總統也最後不得不站出來發話:"如果中國指望以打壓美元作為打交道的籌碼,那我衹能說他們有勇無謀,中國所受的傷害絶對比美國更大。"(見《何帆&夏斌:一場誤讀引發的外儲"核風暴"》,載2007年11月15日《第一財經日報》T18版。)雖然這一風波最終還是像此前和此後一樣,通過中國央行的公開聲明得以平息,但從國際外匯市場的這一次次"地震"中,人們看到的是美中兩國經濟的依存關係是如此緊密而又脆弱。
鑒於此,摩根士丹利首席經濟學家斯蒂芬·羅奇(Stephen Roach)2006年3月20日在美國《財富》雜志上撰文指出,全球經濟的兩個主角美國和中國活動在儲蓄領域的兩個極端。節儉的中國人儲蓄過度,而揮霍的美國人舉債開支。這兩種趨勢無一是可持續的,它將導致兩國政治經濟局勢動蕩,因此必須加以妥善平衡。中國需要將過度的儲蓄變成消費,而美國需要結束無節制的購買,重新發現儲蓄的訣竅--
中美儲蓄態勢存在着有害的關聯。中國儲蓄者實際上是在為美國消費者的無度開支提供補貼。為了刺激出口拉動的增長,中國决定將貨幣保持在相對較低的水平,而且緊緊盯住美元。做到這一點,中國必須不斷將大量儲蓄轉化為美元金融資産:這種投資戰略助長了美國保持低利率以及對利率敏感的住房市場處於永久的泡沫狀態。這對美國來說很危險。它對中國來說也是一個日益危險的問題,因為它增加了中國的貨幣供應。這種過剩流動資金溢入中國金融係統,導致資産泡沫,比如沿海地區的房地産市場泡沫。一旦美國貨幣貶值,中國還面臨着美元資産大幅縮水的潛在財政成本。繼續保持目前這種狀態不符合任何一個國傢的最佳利益。相反,現在必須進行角色轉換:中國的儲蓄者必須變成消費者,而美國的過度消費必須轉化為儲蓄。這對兩國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它無疑將戰勝日益危險的變數。(轉引自2006年3月15日《參考消息》第4版。)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楔子."中華復興"與"大國精神"(1) | 第2節:楔子."中華復興"與"大國精神"(2) | 第3節:楔子."中華復興"與"大國精神"(3) | 第4節:楔子."中華復興"與"大國精神"(4) | 第5節:楔子."中華復興"與"大國精神"(5) | 第6節:楔子."中華復興"與"大國精神"(6) | 第7節:楔子."中華復興"與"大國精神"(7) | 第8節:楔子."中華復興"與"大國精神"(8) | 第9節:楔子."中華復興"與"大國精神"(9) | 第10節:楔子."中華復興"與"大國精神"(10) | 第11節:第一章.現代化的精神歷程(1) | 第12節:第一章.現代化的精神歷程(2) | 第13節:第一章.現代化的精神歷程(3) | 第14節:第一章.現代化的精神歷程(4) | 第15節:第一章.現代化的精神歷程(5) | 第16節:第一章.現代化的精神歷程(6) | 第17節:第一章.現代化的精神歷程(7) | 第18節:第一章.現代化的精神歷程(8) | 第19節:第一章.現代化的精神歷程(9) | 第20節:第一章.現代化的精神歷程(10) | 第21節:第一章.現代化的精神歷程(11) | 第22節:第一章.現代化的精神歷程(12) | 第23節:第二章.改革需要再出發(1) | 第24節:第二章.改革需要再出發(2) | |
| 第 [I] II [III] [I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