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秋类 》 性情解讀:劉緒義讀春秋 》
第70節:多難興邦,霸權轉移常在晉(12)
劉緒義 Liu Xuyi
沒有想到,這個隗後竟然是一個下流淫蕩的女人,嫁到東周沒多久就鬧出了紅杏出墻的緋聞。更麻煩的是,她相中的情人偏偏和當年召戎攻周的王弟子帶。王子帶本是周惠王中意的王位繼承人,但因為齊桓公的干涉而無緣大位;周襄王即位後,他又勾結戎狄攻王;事敗之後逃往齊國,又得到了齊桓公的政治庇護;齊桓公本打算那他要脅周襄王,周襄王奮然不應,子帶衹好在齊國待了十年,直至齊桓公死後纔被赦免回朝。回朝後,子帶並不感覺王兄對自己的寬宏大量,依然賊心不死,與隗後私通,又與王朝內的親狄派大臣攪和在一起。周襄王大怒,廢黜了隗後。
這一來,原本想結交狄人做後援的周襄王,因廢後之事反而得罪並惹怒了狄人。
王子帶看見王兄怒廢隗後,樂不可支,以為機會到了,馬上勾結了幾個親信,聯絡了狄人,又一次裏應外合攻擊周襄王。
狄軍大舉突襲東周,周軍措不及防,被打得大敗。周公忌父、原伯、毛伯、富辰等一批將帥拼死迎戰,但未能擋住狄軍的進攻,不是戰死即是被俘,首都很快就淪陷了。
狄軍攻剋首都後,王子帶自立為王,並迎娶了被王兄廢黜的隗後。周襄王本人卻早在首都失陷前就自顧自逃之夭夭了。
公元前635年,也就是文公即位的鼕天,周襄王逃到了鄭國,鄭文公前不久纔被周狄聯軍痛揍一頓,吃了大虧。如今自己的對手落魄來投,本可以趁機報復一下。但鄭文公沒有做這種落井下石之事。相反,理智的鄭文公更不願看到一個牢固的周狄聯盟出現在自己身旁,便摒棄前嫌安頓了周襄王,跟他一起謀畫對付子帶一夥。周襄王在鄭國主了下來,然後就嚮諸侯們寫信,言明自己當前的睏境,請求幫助。沒想到的是,周襄王的求救信號發出後竟然沒得到多少人的回應,諸侯衹顧自己掠奪擴張,不問天子死活。有心介入此次事件的衹有秦穆公和晉文公。
接到周襄王的求救,秦穆公第一個作出快速反映,派軍隊馬上出發,駐於黃河之畔準備迎納襄王。晉文公得知天子蒙塵,也不顧晉國剛剛安定下來,百廢待興,立即决定采取行動。特別是晉國大夫狐偃敏銳的意識到了問題的特殊性,嚮晉文公進言,說:"求諸侯,莫如勤王。諸侯信之,且大義也。繼文之業而信宣於諸侯,今為可矣。"他的想法與晉文公非常一致。他迫切需要在諸侯中樹立威信,此次天賜良機,怎麽可能拱手讓給秦穆公?
秦穆公雖然動作更快,無奈秦的疆域衹達河西,鞭長莫及,無法跨越晉國的勢力範圍,而晉國得地利之便,搶在秦穆公之前,發兵迎到了周襄王。公元前635,即晉文公二年,晉軍南下平定周王子帶之亂,子帶被殺,狄人敗退,護送周襄王回京城。周亂遂告平息,周襄王重歸首都復位。
為了感謝晉文公的恩惠,周王把河內、陽樊等地區賞賜給了晉國。因此,文公名利雙收,不僅得到了天子賞賜的土地,而且在諸侯中樹立了威信,提高了晉國的地位。
三把火燒完,晉國一時間人才濟濟,君明臣和,上下同心,出現一幅嶄新的政治局面,晉文公開始了他的霸業之旅。
他首先擴大軍隊的編製,把晉軍分成五個軍,趙衰擔任新上軍的司令,胥嬰擔任新下軍的司令。奬勵軍功,首開以法製軍的先例。西周時期的軍事制度是"國人當兵,野人不當兵",軍隊在數量上是比較有限的。"師"為軍隊的最高建製單位。軍事行動中投入的兵力一般不多,範圍上較為狹小,戰爭的勝利主要靠戰車的陣地會戰來取得,當一方的戰車兵被擊潰以後,真正的戰鬥就結束了。所以在較短的時間之內即可决定戰爭雙方的勝負歸屬。進入春秋後,"軍"級建製開始出現。隨着社會生産力等一係列社會條件的迅速發展,各國軍隊數量急劇增大。戰爭規模也越來越大,戰爭的方式從春秋中期起有了大的變化。晉國的軍隊編製正是適應這一時代潮流的。
繼而晉文公把目標瞄準了強大的楚國,要與楚國决一雌雄。為了這個目標,晉文公先爭取宋國加盟,然後再攻打楚國的盟國曹國,爭取齊國、衛國、魯國,孤立楚國。在這次戰略性的進攻中,晉文公對當年曾經施惠於他的人都慷慨報答,對曾經羞辱過他的人也毫不客氣,這就是所謂的"救患報施"。
公元前633年(周襄王二十年),宋國都城商丘被楚軍包圍。宋國嚮晉國告急,晉文公高度重視,他說:"取威、定霸,於是乎在矣!""戰而捷,必得諸侯,若其不捷,表裏山河,必無害也。"就是說,這一仗非打不可,打得贏打不贏,晉國都坐贏不輸。於是在作了充分的戰前動員之後,公元前632年初,晉文公率兵救宋,雙方在衛國的城濮擺開陣勢對壘。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1) | 第2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2) | 第3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3) | 第4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4) | 第5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5) | 第6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6) | 第7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7) | 第8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1) | 第9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2) | 第10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3) | 第11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4) | 第12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5) | 第13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1) | 第14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2) | 第15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3) | 第16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4) | 第17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5) | 第18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6) | 第19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7) | 第20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8) | 第21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9) | 第22節:莽夫當國,歷史不可承受之纍(1) | 第23節:莽夫當國,歷史不可承受之纍(2) | 第24節:莽夫當國,歷史不可承受之纍(3) | |
| 第 [I] II [III] [IV] [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