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学思考 》 文學史 》
第六章 清初至清中葉的長篇小說
遊國恩 You Guoen
清初至清中葉,出現了不少長篇白話小說,其中優秀的作品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時代的特徵。除《儒林外史》、《紅樓夢》等專章論述外,其他較有影響的作品,就其內容性質及産生先後分節敘述如下。
第一節 水滸後傳、說嶽全傳及其他
《水滸後傳》作者陳忱,字遐心,一字敬夫,號雁宕山樵,浙江吳興人。曾與顧炎武、歸莊等組織具有反清傾嚮的"驚隱詩社"。他一生貧睏潦倒,以"賣卜自給","窮餓以終"(《烏程縣志》)。據《後傳》序詩"白發孤燈續舊篇"句看來,小說可能是他晚年寫成的。
四十回的《水滸後傳》寫三十二位梁山未死英雄重舉義旗,並英勇抗擊外來侵略者,最後到海外創立基業的故事。
小說一開始就寫阮小七梁山感舊、手刃張幹辦和李俊太湖捕魚、反抗巴山蛇兩件事情。正是統治階級的殘酷迫害"梁山餘黨",魚肉人民,使散處各地的梁山好漢又很快地聚在義旗之下,建立了登雲山、飲馬川的反抗據點。這時,部分梁山的英雄在經歷了種種嚴酷的鬥爭,接受了梁山起義失敗的教訓之後,認識有所提高,性格也隨着發展了。"當日不受招安,弟兄們同心合膽,打破東京,殺盡了那些蔽賢嫉能這班姦賊,與天下百姓伸冤,豈不暢快!"阮小七說的這段話很有代表意義,表明他對統治階級已不再抱有任何幻想。鐵叫子樂和運用妙計,從防範嚴密的飲虹橋別墅和常州府監獄中,接連救出花逢春母子姑侄和李俊、費保等人。後來義軍創業海外,他一直是出謀獻策的智囊,不愧為吳用的再生。而李俊則由一位梁山水軍首領變成德孚衆望的義軍領袖。《後傳》作者既照顧了這些人物形象在《水滸傳》中的性格特徵,又寫出了他們在現實鬥爭中的成長。
生活在民族矛盾十分尖銳的清初,作者懷着"亡國孤臣"的沉痛心情,再現了金兵南下後"四野蕭條,萬民塗炭"的情景,也揭發了金兵虜殺良民,販賣人口的罪行;對李綱、種師道及太學生的愛國鬥爭則熱烈歌頌,對徽宗、欽宗的昏聵無能,蔡京、童貫等人的禍國殃民則大加貶斥。這些描寫,很有藉北宋末年歷史,總結明亡教訓的意味。至於作者讓蔡京父子、高俅、童貫最後都落入梁山英雄手中,一一處死,則顯然表現出人民要求為無辜死難的英雄復仇雪恨和懲罰禍國罪魁的願望。在《後傳》中,關勝、朱仝、呼延灼等身處民族戰爭的最前哨,在敵強我弱的形勢下依然孤身奮戰,給敵人以嚴重的打擊。這些振奮人心的描繪,在發揮《水滸傳》反抗官府壓迫的精神的同時,還結合着時代特點,突出地表現了愛國主義的主題。
《後傳》作者從《水滸傳》第一百十九加李俊泛海到暹羅國的傳說得到啓發,自十三回後,遂大加敷演。這實際是為水滸英雄安排美好的結局,以慰人心;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隱約流露出作者對鄭成功、李定國等人的抗清鬥爭所寄予的希望。至於他在《後傳》中讓樂和站到雨花臺上,"望着鐘山,王氣郁郁葱葱,不覺胸次豁然",就更明顯地表現出他熱望恢復明朝政權的用心。但也同時說明了作者的局限:正如許多明朝愛國遺老一樣,他也把復國希望寄托在皇帝身上。《後傳》寫燕青嚮徽宗進獻青子、黃柑,李俊立國海外仍然尊南宋小朝廷為正統,也同樣是這樣封建意識的表現。出於同一思想根源,作者以李俊君臣賦詩、"世享榮華"來結束全書,不僅顯得庸俗,也衝淡了前面所着力渲染的戰鬥氣氛。
康熙、雍正年間,錢采、金豐在各種"嶽傳"的基礎上加工增訂成八十回的《說嶽全傳》。嶽氣故事在民族矛盾尖銳的南宋時期就已廣泛流傳,並成為說話人的重要題材之一。至明中葉以後,權姦當道,國勢日危,藉以寄寓思良將、惡權臣思想的各種"嶽傳"便應運而生,先後出現了熊大木的《武穆演義》,鄒元標的《精忠全傳》等書。這就使清代的錢、金二人能在一個較好的基礎上進行創造。他們描述"嶽武穆之忠,秦檜之姦,兀術之橫",不僅為了安慰屈死在風波亭上的忠魂(註:見《說嶽全傳》"自敘"及末回開章詩。),還有假藉南宋歷史教訓,宣揚民族意識,悼念明朝愛國志士,譴責漢姦外寇的用意。因此在乾隆年間遭到禁毀。
作者根據正史和傳說,把嶽飛塑造成一位民族英雄和愛國統帥的形象。他自小孤貧,而好結義友。嶽母在他背上刺字,勉勵他"精忠報國"。"以身許國,志必恢復中原,雖死無恨",是他决心抗金的自白。作者在歷史人物嶽飛的身上集中了很多優點:他軍令森嚴而待人寬厚,經常以愛國思想教育部下,以致嶽傢軍人人皆知抗敵的目的。更了不起的,是他能平等待人,團结了不少緑林弟兄,共保宋室。這種設想固然有一定的歷史依據,但更主要的卻是作者順應時勢要求,通過形象描繪,把重視人民抗敵力量的卓越見識賦予了嶽飛。這一點,是以往任何一種"嶽傳"都不曾如此突出地描寫過的。
然而作者筆下的民族英雄依然帶有嚴重的封建思想。嶽飛的愚忠、愚孝、愚仁都十分突出:在十二道金牌的催促下,他不敢采服"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建議,終於給事業和個人都帶來不可輓回的損害。甚至嶽飛死後為鬼,也處處阻礙部下嚮昏君和權姦起兵復仇。曹寧大義滅親,卻被他以"孝道"逼責自盡。他明知君側不清,卻以寬仁為懷,輕易放走了犯令的萬俟 、羅汝楫等人。凡此種種,或實有其事,或純屬虛構,但經作者着力渲染,其消極性也就更突出了。
《說嶽全傳》以《水滸》續書自居,用濃筆重墨描寫了不少民間英雄。作者有意把他們的反壓迫鬥爭與嶽飛的抗金鬥爭聯合起來,大大歌頌了那種同仇敵愾的正義行為。這不僅麯折反映了明末清初農民義軍與地主武裝聯合抗清的歷史現實,也表明當時一部分愛國文人在現實教育下,已經在改變對農民義軍的盲目仇恨,開始重視人民的力量。年老的呼延灼力奮雙鞭,為國捐軀;楊再興誤走小商河,被射成箭人,壯烈犧牲。許多虛構的梁山後代,如阮小二之子良,關勝之子鈴,董平之子芳,張青之子國祥,韓滔之子起竜、起鳳等,也都在外敵入侵的新形勢下,發揚了梁山固有的戰鬥精神。作品裏還出現了一個李逵式的英雄--牛臯。他曾獨闖金營,投遞戰書,令兀術不得不表示欽佩。然而他卻不像嶽飛那樣愚忠。牛臯敢於其斥徽宗:"那個瘟皇帝,太平無事不用我們,動起刀兵來,就來尋我們替他去廝殺,他卻在宮中快活。"當嶽飛南歸,他力阻不成,後聞嶽飛兇訊後,首先發兵復仇;復仇不成,他就重新落草,以示與腐朽朝廷對抗。血淋淋的事實教育了他,使他對統治者的嘴臉認識得更加清楚。他說:"大凡做了皇帝,盡是無情無義的。我牛臯不受皇帝的騙,不受招安。"這就一語道破了歷來農民起義失敗的慘痛教訓,與《水滸後傳》精神一致。但大敵當前,他仍然出戰,並且說:"我牛臯豈是怕兀術的?就受招安,待我前去殺退了兀術,再回太行山便了。"可見他的抗金,不是為宋主效忠,而是為國傢出力。他與統治者聯合作戰,並非屈辱投降而是一種團结禦侮的策略。這些描繪不僅突出了人物的精神面貌,同時表現出作者在經歷了明末清初的大變亂以後,思想認識的提高。
至於作品中的一些反面人物,如兀術的驕橫狡詐,頑固自信;秦檜夫婦的陰險毒辣,下流無恥,也都寫得淋漓盡致,令人發指。但是作者把嶽飛與強寇權姦的矛盾,歸結為大鵬鳥、赤須竜、女土蝠之間的冤冤相報,這不但削弱了這場火熱的愛國鬥爭的政治意義;並且宣揚了因果報應的迷信思想。作品後二十回寫群姦受懲,衆小英雄在嶽雷率領下填搗黃竜,氣死匹術,笑死牛臯。這純粹是人民美好願望的反映,但是因為缺乏現實依據,而又描寫粗糙,終未成功地表現那種浪漫的幻想。
《說嶽全傳》作者抱着"不宜盡出於虛,而亦不必盡由於實"的創作態度,汲取了元明戲麯及說唱中有關故事的精華,因而使作品充滿了生活氣息和傳奇色彩。
《說嶽全傳》影響很大,不少有關故事還被寫成戲麯在民間流傳。像《牛臯扯旨》、《櫃中緣》、《挑滑車》等戲都在舞臺上獲得了長久的生命。
這一時期,還出現了一些直接描寫明末政治生活的小說。這些小說的作者感於明朝覆亡,要求推究罪責,往往把閹黨當作攻擊對象;對清人,則不敢非議。《檮杌閑評》(五十回)寫魏忠賢的一生行跡,對他勾結客氏,蒙蔽皇帝,鎮壓東林黨和復社進步文人的罪行,進行了嚴厲的譴責。作品描寫明末社會事件及習俗風尚還算真實生動,但往往把政治鬥爭麯解為冤冤相報。至於無名氏的《樵史通俗演義》雖也寫了類似的歷史事實,卻又對李自成備極誣衊,藝術上沒什麽可取之處,但保存了一些可貴的歷史資料。
此外,還有不少文人或民間藝人對一些尚未定型的斷代歷史演義進行加工。康熙年間,褚人獲根據《隋史遺文》、《隋唐志傳》、《隋煬帝豔史》以及其他的民間傳說,寫成一百回的《隋唐演義》。作品以隋煬帝、朱貴兒和唐明皇、楊貴妃的"兩世姻緣"為主綫,細緻描寫了不少宮闈生活。作者把歷史上著名的昏君煬帝美化為多情的仁德的賢君;又把唐王朝的中衰,完全歸罪於女人,這顯然是歪麯歷史的處理。但是書中還保留了不少民間傳說,像秦瓊賣馬,單雄信受刑這些描寫,頗見作者加工的成績。
坊刻無名氏的《說唐演義全傳》則代表着另一種傾嚮。它具有濃厚的民間傳說的風味,比較典型地表現了歷史演義嚮英雄傳奇的演變。
作品從文帝平陳、隋末農民起義,一直寫到唐王削平群雄、太宗登基;比較明確地揭示了爆發起義的社會根源,再現了十八路反王、六十四路煙塵的動亂時代。和以往任何一種"說唐"不同,它並不遵循正史軌範,而以瓦崗寨好漢的風雲聚散為中心。像劫王杠、反山東、取金堤、取瓦崗這些純粹出自想象的熱鬧情節,被作者大加渲染,充滿了健康的戰鬥氣息。它還痛斥了煬帝的荒淫、宇文氏的兇暴,並不像《隋唐演義》那樣故意遮掩這些昏君惡臣的罪過。顯然,《全傳》作者是把正史與傳說揉合起來進行創造的。
書中還用粗獷的筆調描繪了秦瓊的寬厚善良、任俠好義,單雄信的豪爽暴躁、寧死不屈,羅成的少年英武,尉遲恭的勇敢果斷,以及程咬金的粗野、直率、詼諧、憨厚。這些人物個性的創造,並無充分的歷史依據,完全是在傳說中豐富起來的;因而浪漫色彩非常濃厚。
《說唐全傳》也和其他一切的歷史演義和英雄傳奇那樣,有一個被美化了的"真命天子"。擁護李世民與否,成為一切英雄成敗的根本條件,和評價他們優劣的絶對標準。所有反對李氏的起義英雄,都被否定。甚至在描寫作者比較喜愛的單雄信時,也通過李氏的寬厚與雄信的褊狹分別加以褒貶。這實際是在為統治階級奪取農民起義的勝利果實的罪行進行辯護。
繼《說唐全傳》之後,又出現《說唐後傳》、《說唐三傳》、《反唐演義》等續書。它們共同的特點是描寫忠姦鬥爭,宣揚功名富貴的思想,在藝術上則模擬遠過於創造。至於《萬花樓楊包狄演義》、《五虎平西前傳》、《五虎平南後傳》則更為平庸。而在道光以後,這類小說更乏新作,風靡一時的已是反動的公案俠義小說了。
第二節 醒世姻緣傳及其他
明末清初,封建社會日趨解體。因而從各種立場上探討社會問題的小說便應運而生。婚姻愛情,倫理道德,成為這類作品反復表現的內容。
承襲明代遺風,清初也出現了不少才子佳人小說。如《玉嬌梨》、《平山冷燕》、《長生樂》、《十美圖》等,在"天花藏主人"、徐霞等人的刊刻推動下,風靡一時。它們大率寫上層社會青年男女的戀愛故事,"而以文雅風流綴其間,功名遇合為之主,始或乖違,終多如意"(魯迅《中國小說史略》)。稍有可取者,寥寥一、二部。"名教中人"的《好逑傳》,一名《俠義風月傳》,僅十八回,寫鐵中玉與水冰心偶然相遇,患難相扶,雖有小人權姦挑撥破壞,二人終成婚配。水冰心是一個"機智倔強"的女性。她衹身抗拒過公子逼婚,使貪財的叔父、怕事的縣官、徇私的欽差都一一失敗。水小姐的那種幹煉潑辣的特色,實際是作者從市井女性身上取來的。在這場富有喜劇意味的鬥爭中,揭發了統治階級貪婪好色,而又愚蠢到極點的劣性,也譴責了他們欺凌人民的罪惡。但作者深受理學影響,書中正面人物大談"名教":"之乎者也,非理即文,大不近情,自相予盾"(《紅樓夢》第一回)。因此連婚姻事件本身所包含的積極因素也大為削弱。《二度梅全傳》,凡四十回,情節麯折離奇,雖然反映了一些現實生活,卻也脫不出從受難到團圓的窠臼,寫不出人物的精神面貌。至於其他許許多多翻版照抄的才子佳人小說,更是一無可取。
清初以婚姻問題為題材的小說中,值得一提的是《醒世姻緣傳》。此書原名《惡姻緣》。現存最早的同治庚午刻本,題為"西周生輯著";而楊復吉《夢闌瑣筆》引鮑以文雲:"留仙尚有《醒世姻緣》小說。"鮑以文即鮑廷博,是乾隆年間人,距蒲氏的時代較近,並曾代趙起杲刻《聊齋志異》,其言必有根據。同時,《醒世姻緣傳》的人物情節,與《聊齋志異》的《江城》、《馬介甫》等篇也極為相似;而清抄本《聊齋志異摘抄》所錄《魏氏》一篇,即是寫《醒世姻緣傳》第四十二回"妖狐假惡鬼行兇"的故事。據此"西周生"可能就是蒲鬆齡的化名。
《醒世姻緣傳》是繼《金瓶梅》之後的又一部以一個家庭為描寫中心的長篇白話小說。全書共一百回,長達百萬字。主要是描寫一個冤仇相報的兩世姻緣故事,歷史背景是從明代英宗正統年間到憲宗成化以後。頭二十二回為前世姻緣,寫武城縣官僚地主之子晁源射死一隻仙狐,又娶娼妓珍哥為妾,縱妾虐妻,以致嫡妻計氏投繯而死。二十三回以後為今世姻緣,地點移至綉江縣明水鎮;晁源托生為狄希陳,仙狐托生為其妻薛素姐,計氏托生為其妾童寄姐,珍哥托生為妾婢珍珠。珍珠終為寄姐逼死,狄希陳則倍受素姐、寄姐的虐待,而素姐的酷虐尤為異常,她對鈥希陳囚禁、針刺、棒打、火燒無所不用其極。後經高僧點明因果,狄希陳誦一萬遍《金剛經》,方纔解除宿孽。
作品所描寫的生活現象,本是具有現實意義的。它一方面說明了封建婚姻制度,特別是一夫多妻製的罪惡,這是産生這種"傢反宅亂"的"惡姻緣"的根本原因;另一方面,又反映了封建社會趨嚮解體時"綱常不振"的人倫關係,妾虐妻,妻虐夫,說明封建禮教已開始失去維係人心的力量。但由於作者世界觀的落後,他既站在維護一夫多妻和綱常禮教的立場上,批評這種"陰陽倒置,剛柔失宜,雌雞報曉"的現象,要求妻要"賢惠",能"容得妾";妾應當"老實",知道"嫡庶"之別;而妻妾都該懂得"夫者,婦之天",而對丈夫"拿出十分的敬重"。同時,又用佛教因果輪回的迷信思想解釋這種"惡姻緣"産生的原因,認為"大怨大仇,勢不能報,今世皆配為夫妻",演為因果報應。這就使整個故事加重了宣傳封建道德觀念和因果迷信思想的色彩,而在基本思想傾嚮上成為腐朽落後的東西。
為了正綱常,宣善道,調和階級矛盾,作者又美化了晁夫人。她鑒於丈夫、兒子的惡果,一心信佛行"善",不僅扶難解災,感化別人,自己也得到好報。這就把許多社會罪惡歸諸個人的思想根源,減弱了作品暴露封建家庭罪惡的現實意義。
《醒世姻緣傳》的價值,首先在於其中部分故事情節暴露了現實政治的黑暗腐朽。如晁思孝通過行賄,走閹臥門路,得到北通州知州的肥缺,到任之後便大肆貪贓枉法,其子晁源也就藉着他的財勢,無惡不作。他和妾珍哥逼死計氏後,計傢告官,他以大量錢財買通縣令衙役,逍遙法外。後來珍哥被判處死刑入獄,他又賄賂典史、在死囚牢中蓋起福堂,大擺壽筵。晁源死後,刑房書手張瑞風看上了珍哥,竟在監中放火,燒死另一個婦人,而把珍哥換回傢中作妾。這些事情雖然那樣駭人聽聞,卻是封建社會的真實寫照。
其次,小說也在客觀上反映了封建社會末期金錢勢力的逐漸上升。金錢至上的觀念已經在撕裂封建家庭的倫理和感情,所以晁源父子死後,族衆就來搶奪財産,素姐怕公公的妾"生了兒子,奪了他的傢私",竟想要閹割公公。金錢至上也滲透到一切社會關係中,作官的污穢狼藉是為了貪財,衙役鄉約為非作歹是為了詐財,三姑六婆裝神弄鬼是為了騙財,銀匠裁縫摻假賺布是為了發財。在社會生活中,也確是"錢能通神",衹要有銀子,不論賢愚善惡,都可以弄到官做;也不管罪惡萬端,都可以逢兇化吉。所以作者無可奈何地說:"靠山第一是'財',第二纔數着'勢'。就是'勢'也脫不過要'財'去結納。若沒了'財',這'勢'也是不中用的東西。"
《醒世姻緣傳》整個是用山東方言寫成的,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語言流利酣暢,人物口吻畢肖,詼諧幽默,生動有趣。全書圍繞着婚姻主綫,大量描繪了社會各階層的人物群像,老少村俏,各具體態;反映的生活面相當廣阔,而且前後照應周到,結構十分嚴密。這些都表現了小說的藝術成就。
第三節 鏡花緣及其他
繼承《西遊補》以小說寄寓譏彈的餘緒,這時還出現一些諷世小說。劉璋的《斬鬼傳》(十回)寫鐘馗落第,憤懣而死,被封為鬼王,專剿世間各種各色惡鬼。所謂搗大鬼、齷齪鬼、誆騙鬼、糟腐鬼等,實際是市井中腐敗現象的化身。但作者並未深入揭發産生這些"惡鬼"的社會現實,書中多無意義的插科打諢和作者本人的藉鬼說法,甚至連鐘馗也被描寫得相當輕狂,與民間傳說中的正義凜然,詼諧憨直的形象很不相似。
"天花藏主人"編次,無名氏所作的《濟顛大師醉菩提全傳》(二十回),寫濟公活佛懲頑除暴的故事。書中對上層人物的種種醜行,頗多揭露、嘲笑和諷刺,風格詼諧有趣,因而在民間流傳很廣。但書中過多宣揚因果報應和神怪迷信的思想,文筆拉雜拖沓,不夠洗煉,諷刺態度也極不嚴肅。
嘉慶年間的《鏡花緣》是繼《紅樓夢》後比較優秀的一部小說。作者李汝珍(1763?-1830?)直隸大興(今北京市大興縣)人,曾任河南縣丞,終身不達。他學問淵博,精通音韻,旁及雜藝,著有《李氏音鑒》。《鏡花緣》是他晚年的作品,原擬寫二百回,結果衹完成一百回。
作品寫唐女皇武則天令百花寒天齊放;衆花神不敢違旨,開花後遭到天譴,被謫為一百個女子。而花神領袖百花仙則托生為唐敖女小山。唐敖科舉落第,心情沉鬱,隨妻弟林之洋泛海出遊,經舵工多九公嚮導,歷觀海外諸國異人異事後入小蓬萊求仙不返。小山思親心切,出海尋父,卻意外地在小蓬萊泣紅亭內錄得一捲"天書"。回國後恰逢女試,錄取百女,實則令被謫花神在人間重聚。衆女及第後,拜謁宗師,連日飲宴、賦詩、遊戲,盡歡而散,小山也重入仙山。最後中宗復闢,尊則天為"大聖皇帝",而則天又下新詔,宣佈明年重開女試。
隨着雍正七年(1729)"大開洋禁,西南洋諸國鹹來互市"之後(王之春《柔遠記》捲四),人們的眼界開始擴大,日益要求打破閉塞局面。這種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李汝珍,使他能根據《山海經》以及漢晉宋元以來筆記雜著的記載,馳騁想象,在《鏡花緣》八至四十回中安排了許多海外奇國,着力描繪了這些國傢的奇聞異見,一則以寄寓自己的社會理想,一則以譏彈當代的黑暗現象。
這些類似《聊齋志異》中"羅剎海市"的國度,各有自己獨特的風習。君子國好讓不爭,寧可損己,不能損人。大人國民風淳厚,待人寬大,都以假想的形式集中體現了作者"升平世界"的政治理想。而兩面國則嫌貧愛富,欺詐成風,一張張親切的笑臉迎人而來,藏在浩然巾後的本相卻猙獰可怕。這正是封建社會虛偽、狡猾的寫照。黑齒國人聰慧好學,兩個女孩兒大談音韻,竟然使多九公汗流浹背,可見自幼教育女子的重要。然而白民國卻有學究把"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讀成"切吾切,以反人之切"。淑士國假裝斯文,酒保竟用"酒要一壺乎?兩壺乎?菜要一碟乎?兩碟乎?"去詢問顧客。把醋當酒的老儒,咬文嚼字,一段日常對話竟連用了五十四個"之"字。這正是作者對儒林中的不學無術、酸腐不堪的學究進行尖刻的諷刺。他反對八股文,主張分科考試,量材錄用,使用一技之長者各得其所。這種要求顯然適應了社會分工日漸細密的發展趨嚮。此外作者還寫了無腸國的刻薄腌臢,為富不仁,用糞便養活奴婢;毛民國的生性鄙吝,一毛不拔;結胸國的好吃懶做,翼民國的酷好奉承,豕喙國的善於撒謊。就這樣,作者在這些虛構的國度裏,以酣暢尖刻的筆觸,相當生動地表達了自己對封建社會的殘酷剝削和種種惡俗的憎恨,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鏡花緣》竭力對一切社會問題發表意見,自"嫁娶、葬殯、飲食、衣服,以及居傢用度"的"失之過侈",風鑒、卜筮,講屬相、擇風水等等迷信風俗的不近人情,都一一予以評論,提出了改革辦法。但是羅列現象多,深入揭發少,更沒有接觸到問題的本質;而封建士大夫的氣息很重:反八股而不反科舉,反對風水迷信卻以孝道為本;他的烏托幫思想仍然跳不出儒傢範疇,而一切理想的海外樂土上依然有皇帝宰輔,它們的社會結構也依然是封建制度。
要求提高婦女地位是《鏡花緣》十分突出的主題思想。這和當時資本主義因素的進一步發展,以及追求個性解放的社會啓蒙思想的擡頭是有關係的。作者在四十八回《泣紅亭記》裏說:"蓋主人自言窮探野史,嘗有所見,惜湮沒無聞,而哀群芳之不傳,因筆志之。"這多少流露出作者為婦女揚眉吐氣的創作動機。所以小說一開始就寫"女魁星北半垂景象","百花獲譴降紅塵"的神話,藉以說明"今日靈秀"乃在女子的緣故。他要求女子自幼有讀書機會,長大了和男子同樣參加考試,反對男子壟斷文化。因而筆下的一百纔女,有的文采驚人,有的深通醫理,有的精於數學,有的有膽識,有的有俠腸,一句話,都是些巾幗奇才。他尤其反對纏足、穿耳這些戕害人身的惡習;反對卜婚、娶妾這些強加給婦女的不平待遇;甚至連封建史傢、文人一概否定的女皇武則天,對她提高婦女地位的德政也予贊揚。這種同情婦女,尊重女權的思想,集中體現在"女兒國"的描寫中。這裏,"男子反穿衣裙作為婦人以治內事,女子反穿靴帽以治外事"。而封建社會中女子身受的一切摧殘都轉嫁到男人頭上。林之洋入宮纏足的描寫,實際是讓男人設身處地去體驗女子的苦楚。這種朦朧的民主主義思想,和《紅樓夢》有相通之處。但《鏡花緣》中的女性已經不再是愛情故事中的主角,而是社會活動的參與者了。在古典小說中,這是破天荒的。
然而作者畢竟生活在封建時代,他的觀點依然有很多封建色彩。婦女當權,他依然不能接受,武則天和女兒國王,他都不是當正面人物來寫的。武則天當政是"心月狐""錯亂陰陽";徐敬業叛亂失敗,作者卻深表同情。那些及第的纔女也都不曾幹預政治,衹是陪伴皇帝的雅客罷了。父母包辦婚姻,男女授受不親,這些封建習俗,作者並未反對。由此可見作者的反封建是不徹底的。
清中葉以後,考據學風更加盛行,作者"於學無所不窺",深受影響,以致連創作也遵循"小學家"的要求:那些幻想的國傢固然大多有前人著述為本,而那些生活細節的描繪也都充滿了學術研究的氣味。許多地方,議論說教代替了形象刻劃。全書一百幾十個人物,衹有林之洋、多九公粗具輪廓,駱紅蕖、廉錦楓有限幾個女性稍見特色。其他許多的"纔女",則大多形象蒼白,她們實際上僅僅是作者矜纔炫學的代言人。作品後半部,竟有二十七回寫書畫琴棋,醫卜韻算,以及酒令、燈謎、雙陸、馬吊、鬥草、投壺"各種百戲之類",大大掩沒了現實生活的描寫。應當指出,《鏡花緣》的藝術價值是並不高的。又因書中的不少幻想,缺乏生活依據,往往誇張失實。例如君子國為貴買賤賣,讓他人得利,竟至相打,這就自相矛盾,給人嚮壁虛造的感覺。對一些反面現象,往往斥駡多而諷刺少,辭意淺露。雖似有心學習《儒林外史》,卻給人以《斬鬼傳》的印象。
《鏡花緣》的精華主要在前半部,後半部與其說是小說,不如說是藉小說以誇耀學問和知識。但在道鹹之間《野叟曝言》、《蟫史》等庸俗反動小說充斥文壇的時代,它就不能不算是一部較好的作品了。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一編 上古至戰國的文學 第一章 上古文學 | 第二章 古代詩歌總集--詩經 | 第三章 先秦歷史散文 | 第四章 先秦諸子散文 | 第五章 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和楚辭 | 第二編 秦漢文學(公元前221-公元189年) | 第一章 秦及西漢前期的散文和辭賦 | 第二章 偉大的歷史傢、散文傢司馬遷 | 第三章 西漢後期及東漢的散文和辭賦 | 第四章 漢代樂府民歌 | 第五章 五言詩的起源和發展 | 第三編 魏晉南北朝文學(公元190-589年) | 第一章 建安和正始文學 | 第二章 西晉文學 | 第三章 陶淵明 | 第四章 南北朝樂府民歌 | 第五章 南北朝詩人 | 第六章 南北朝的駢文和散文 | 第七章 魏晉南北朝的小說 | 第八章 魏晉南北朝的文學批評 | 第四編 隋唐五代文學 (公元581-978年) | 第一章 隋及初唐詩歌 | 第二章 盛唐山水田園詩人 | 第三章 盛唐邊塞詩人 | |
| 第 [I] II [III] [I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