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景名胜 》 萬裏長城縱橫談 》
第六編 名勝古跡(6)
董耀會 Dong Yaohui
烏竜溝長城所經過的地段,皆為險峰峻嶺,地勢險要,長城隨地形起伏蜿蜒,忽仰忽俯,似巨竜騰飛奔馳,雄偉中又見奇險。疏密相間的敵樓與垛口、女墻隨墻體的起伏而形成一道美麗、和諧的麯綫,壯美之中體現了建造者的獨具匠心。雄偉的長城與萬木蔥鬱、層巒疊嶂的自然風光互相映襯,用“青山似海,邊墻如竜”來贊譽實不過分,是萬裏長城沿綫又一處極具旅遊開發前景的景點。
古城佈局有何特點?
宣化位於河北省西北部,現為張傢口市下轄的一個區。宣化城歷史悠久,歷來為北方軍事重鎮,素有“北方古城”之稱。自秦始皇統一全國後,兩千多年來,宣化或為州縣治,或為府鎮治,始終是這一地區的政治、軍事的中心城鎮。古城始建於唐,明王朝建立九鎮長城之後,宣化便成為宣府鎮指揮中心。明朝的宣府城,是洪武年間在舊土城的基礎上擴展而建的。城周12公裏,環設7座城門,南有昌平、宣德、承安3門;北有廣靈、高遠2門;東有定安1門;西有泰新1門。門外設關,環有甕城,甕城外連月城,城四角建角樓,城外設隍塹、護城河、吊橋等,其佈局儼然為明北京城縮小的。宣化由於歷史久遠,文化底藴豐富、厚重,遊人一到宣化就會發現,城內較大的200餘條街道的名稱,很多與古建築、古遺跡有關,如:關帝廟街、天泰寺街、鐘樓大街、西城壕街等。在宣化衆多的古建築中,最精美、保存最好的是建於明朝的鎮朔樓和靖遠樓。
古城為什麽被稱為“北方鎖鑰”?
大同古城位於內外長城之間,其東連太行山,西接黃河,北靠蒙古高原,南望晉陽大地,地勢險要,自古為兵傢必爭之處,有“北方鎖鑰”之稱。大同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二三千年以前。春秋時期這裏是樓煩人的活動地。自戰國初已發展成為軍事重鎮,隸屬於代郡和雁門郡,趙國大將李牧駐守防禦匈奴,並修建長城及衆多的烽燧。秦統一全國後,設置雁門郡,秦始皇將北部長城連為一體,在大同西河𠔌處修建武周塞,成為北部防守重鎮,是為大同建城之始。西漢初年,漢高祖劉邦北擊匈奴至大同(時稱平城),在附近的白登被圍,史稱“平城白登之圍”;漢武帝發動對匈奴的反擊,也多在此地爭戰。北魏興起後,平城為其都城達96年之久;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平城復舊,兼為恆州治。北朝末年及隋唐初期,突厥常取道大同南下,唐滅東突厥後,將大同置為前哨陣地。五代後晉石敬瑭為取悅於契丹,將大同在內的燕雲十六州割讓。遼朝定為西京,將其城擴建,形成周長10公裏的規模,城墻係土夯構築,守禦設備齊全,內部結構大體襲唐舊製。金繼遼後,仍以大同為西京,並發展成為金朝重鎮和政治、軍事中心。遼金二朝均以王室成員駐鎮大同。元代大同隸屬於中書省河東西道,改大同府為大同路,治今大同市。明洪武初年,明軍攻占大同,為防止北元勢力南下,沿北部修築長城,設九鎮,大同鎮即其中之一。隨後增建大同城,使之更為堅固完善。其城呈正方形,邊長1.5—1.75公裏,周長6.5公裏,面積2.63平方公裏,城墻夯築,外包青磚。城內街道為“十”字形,分成4個區坊,外有壕塹。以後又分別在城北、東、南增築三小城,與主城互為犄角之勢。還於城東和城西修築聚樂、高山二堡,使防禦體係更趨完備。明末,這裏成為蒙古與中原互市地點和貿易集散地,清代,大同為山西省大同府。現為歷史文化名城之一。
現存最大的九竜壁在何處?
九竜壁位於大同市東街路南,建於1391年,為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三子朱桂代王府前的照壁。府邸崇禎末年毀於兵火,唯九竜壁幸存。九竜壁坐南嚮北,全長45.5米,高8米,厚2.02米,由壁座、壁身、脊頂三部分構成。因年久失修,壁身傾斜,加之地處交通新綫,於1954年南移15米,照原樣重新砌築。但拼裝過程中,有兩處與原件不一。壁前倒影池是1976年照原樣移建。它是我國現存最大的一座琉璃九竜壁,其雕刻藝術可與北京北海公園的九竜壁媲美,但建造歷史要早350年,且體積為後者4倍。
石窟分幾種類型?
雲岡石窟座落在山西大同市城西的武周山麓,依山開鑿,東西連綿約1公裏,現存舊窟53個,佛像、菩薩、飛天等造像5萬餘尊,規模寵大,雕飾奇偉。全部洞窟大致可分為三種類型:早期開鑿的16—20窟,半面作橢圓形,純以造像為主題,佛像高大、氣魄雄偉,其中第20窟為雲岡石窟雕刻藝術的代表作。此窟前壁已塌毀,造像露天,大佛胸部以上保存完整,造型古樸剛健,佛像面帶笑容而不失莊嚴。中部各窟則為另一種形製,平面為長方形,分前後兩室,除中央雕造大像外,四壁及窟頂遍刻有佛教題材的浮雕。第三種類型為方形窟室,窟室中央有刻滿浮雕的方形塔柱,四壁刻有佛像、龕座。被譽為雲岡第一偉觀的第六窟即屬於這種形製。此窟內地面至窟頂高20米,中央矗立着一個斷面約60平方米的大塔柱,塔柱和整個洞壁嵌滿了大小佛像、菩薩、羅漢和飛天造像。東、南、西壁中下部和塔柱四面刻有釋迦牟尼從誕生到成佛的故事。整個洞窟很難找到一塊沒有雕刻的空隙。進入洞窟,仿佛置身於一個人聲鼎沸、香煙繚繞的廟堂之中,令人目不暇接。雲岡石窟開鑿於1500年前的北魏,開鑿石窟的主要勞力是在戰爭中俘獲的各類工匠。有文獻記載的僅439年北魏滅涼後,就強徙3萬戶民間工匠到平城(今大同市)。統一北方後,又大肆俘掠各地工匠,集10萬戶遷至平城,就是這些作為戰爭俘虜而被驅至平城的工匠,前後用了40餘年的時間,開鑿了精美絶綸的雲岡石窟,為我國藝術寶庫增添了一顆燦爛的明珠。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人民教育出版社 |
|
|
第一編 歷史沿革(1) | 第一編 歷史沿革(2) | 第一編 歷史沿革(3) | 第一編 歷史沿革(4) | 第一編 歷史沿革(5) | 第一編 歷史沿革(6) | 第一編 歷史沿革(7) | 第一編 歷史沿革(8) | 第一編 歷史沿革(9) | 第一編 歷史沿革(10) | 第一編 歷史沿革(11) | 第一編 歷史沿革(12) | 第一編 歷史沿革(13) | 第二編 建築遺存(1) | 第二編 建築遺存(2) | 第二編 建築遺存(3) | 第二編 建築遺存(4) | 第二編 建築遺存(5) | 第二編 建築遺存(6) | 第二編 建築遺存(7) | 第二編 建築遺存(8) | 第二編 建築遺存(9) | 第二編 建築遺存(10) | 第二編 建築遺存(11) | |
| 第 [I] II [III] [I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