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类 喪傢狗 Funeral home dog   》 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李零 Li Ling

  15.22子曰:“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矜而不爭”,是自愛自尊,不與人爭。
  “群而不黨”是合群,拿自己當普通人,甘當群衆一分子,並不拉幫結派,搞小集團。我特別喜歡這句話。參看《述而》7.31的“君子不黨”。
  填表,“政治面目”欄,我填“群衆”、“無黨派”。我一直說,我就是“群而不黨”。
  但有人告我說,你別臭美了,“無黨派人士”,就像“愛國人士”或“民主人士”,衹是年紀一大把,享有某種特殊身份的人才可以叫,你也配?你衹是群衆。
  我有點糊塗,如果我這樣的人既不屬於“有黨派人士”,也不屬於“無黨派人士”,我算什麽東西?還有“愛國人士”和“民主人士”,我也不明白,難道還有“不愛國人士”或“不民主人士”嗎?
  群衆當然是糊塗的。(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15.23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舉”和“廢”相反,舉是不廢,廢是不舉。
  人和言不同。好人可能說壞話,壞人可能說好話,同一個人的話也有好有壞,所以不能以言舉人,也不能以人廢言。當年新民學會的成員定期做自我批評,毛澤東說,他自己的毛病就是好以人廢言,以言廢人。
  “不以言廢人”和“不以言舉人”還不太一樣。“不以言舉人”,是不憑你講了幾句正確的話,就全面肯定你,極力推舉你;“不以言廢人”,是不憑你說了幾句錯誤的話,就全盤否定你,從此不用你。(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15.24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
  施於人。”
  孔子用一句話贈送子貢,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屬於恕道,也見於《顔淵》12.2。(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15.25子曰:“吾之於人也,誰毀誰譽。如有所譽者,其有所試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試”,同《子罕》9.7“吾不試,故藝”的“試”,這裏指考察。
  孔子自問自答說:我駡過誰?我誇過誰?駡誰,他沒講,怎麽駡,不知道。誇誰,他說都是“有所試”,即經過親自檢驗,有根有據,並非虛譽。他是誇必有據。
  孔子是復古主義者,他認為上古三代就是靠這種人推行直道。(直道)
  15.26子曰:“吾猶及史之闕文也。有馬者,藉人乘之。今亡矣夫!”
  孔子主張多聞闕疑,認為自己不懂的東西,最好留下來。他說,他還見過史官記錄中的“闕文”。這種“闕文”留下來,是讓後來者補正,就像自己有馬,藉給別人騎。他說這種精神,現在已經沒有了。(闕疑)
  15.27子曰:“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
  孔子反對“佞”,也反對“小不忍”,認為花言巧語,會敗壞道德;一點小委屈都受不了,會擾亂大的部署,壞大事。(小不忍則亂大謀)
  15.28子曰:“衆惡之,必察焉;衆好之,必察焉。”
  孔子對輿論抱懷疑態度,認為輿論全都說好,或全都說壞,反而可疑。我非常欣賞這種態度,參看《子路》13.24。(群衆的評價,未必可靠)
  15.29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道是人追求的目標,不是幫助人出名的。(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李零簡介及自序(1)自序(2)自序(3)自序(4)
自序(5)為什麽我要讀《論語》(1)為什麽我要讀《論語》(2)孔子獲罪的原因(1)
孔子獲罪的原因(2)孔子的邏輯是服從領導(1)孔子的邏輯是服從領導(2)孔子喜歡木訥之人
在守信守時上中國不如西方孔子講節約是心疼有錢有勢人孔子兩次提到好德如好色(1)孔子兩次提到好德如好色(2)
孔子怎樣做調查研究三年無改於父之道禮之用,和為貴(1)禮之用,和為貴(2)
孔子真的不在乎名嗎?孔子提倡以德治國是幻想(1)孔子提倡以德治國是幻想(2)怎麽消滅無恥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