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者 中國高端訪問3:推動中國科技進程的20人   》 第7節:李振聲:民謠"要吃面,種小偃"的背後(7)      餘瑋 Yu Wei    吳志菲 Wu Zhifei

  接受采訪時,李振聲說:"紅薯儲藏的原理不復雜,第一是控製適宜的溫度,一般10到15度為宜。低於10度容易出現軟腐病,高於15度,會出現黑斑病;其次,濕度不能過大。"當年,李振聲檢查了聯合四隊的紅薯窖,是窯窖。他用溫度計一測溫度太低,衹有6度,軟腐病很重。於是,他建議用4層草墊子將紅薯窯窖封嚴。很快,溫度上來了,紅薯軟腐病得以控製。這時,李振聲能防治紅薯爛窯的消息不脛而走。沒幾天,聯合五隊的村民也找上門了,李振聲趕去一看,是井窖方式貯存的,用溫度計一量發現溫度太高,達到了16度,加之濕度太大,有些紅薯發了芽。於是,李振聲采取相應措施通風散溫、排水降濕,使相關問題得到緩解,取得了當地農民的信任。為此,寶雞縣革委會在全縣發了通報,對李振聲進行表彰。
  李振聲有着對農民深厚的情感:他念念不忘在陝西蹲點的幾年中曾經吃過120傢農民的飯。當年,李振聲在聯合大隊蹲點時,曾在村民李智兒傢長時間食宿過。"老李來我們這裏時,是當'臭老九'下放的住隊幹部。剛來就住在我們傢,他還是學問大,來了後當年就幫村裏兩戶農民解决了紅薯爛窖、在窖內發芽的問題。村裏人都說老李是神人。"李智兒回憶說,"我們村的人習慣稱呼李院士為'老李'。他人不善言談,但卻非常平易近人,根本看不出是個大知識分子。這次他得了最高奬,老李多年的心血沒有白費呀!"
  農村蹲點期間,李振聲考察了生産隊小麥苗情,"統計了各隊一、二、三類苗的比例,並分別提出了相應的管理措施。有兩個隊麥田三類苗較多,其中一個隊按我們的建議,加強了管理措施,第二年獲得了豐收;另一個隊沒有采取措施,減了産。我們抓住這兩個典型進行了宣傳,全面推廣了小麥豐産栽培措施,第二年本大隊,小麥平均畝産,從原來的180公斤提高到250公斤以上,一舉'過了黃河'。寧王公社小麥畝産達到200公斤,'過了綱要',大隊和公社都被縣上評了先進,我也被公社評為學習毛主席著作積極分子,奬勵紅寶書毛選4捲合訂本一本"。說起當年的這些故事,李振聲臉上洋溢着特有的自豪感。
  李智兒則這樣回憶說:"老李改變了我們這裏澆麥不打糧的觀念,在我們村推廣小麥鼕灌技術,第二年就讓小麥每畝增産不少;在這兒推廣小麥條播、寬窄行播種技術,又讓小麥每畝增産了100多公斤。老李在這兒下放4年,經常給村裏的幹部上課。村裏小麥畝産是寶雞最高的村,十裏八鄉的幹部都來我們這裏參觀學習。"李智兒補充道:"老李那人,知識淵博,把多高深的知識,都能用我們農民聽得懂的話講出來。"
  幾十年來,李振聲走到哪裏就把技術帶到哪裏,哪裏的小麥就增産。為了推廣新技術,李振聲費盡了心。由於習慣於傳統栽培方法,不少農民對有關技術持懷疑態度,李振聲就把技術送到傢門上,反復宣傳新技術要點及將會産生的高效益,他還在小麥生育期間,帶着助手到農民的麥田具體指導,農民按他說的去做,到第二年示範田比對照田每畝增産幾十公斤。這下農民服氣了,紛紛要求李振聲來指導生産。看到新技術在神州大地開了花,小麥取得豐收,李振聲感到無限欣慰,因為豐收的果實裏凝結着他的心血。
  李振聲常言自己是農民的兒子,他最喜歡去的地方是農村,最樂於與農民交朋友。這些年來,他與李智兒的情緣不斷,常常有聯繫。前幾年,李智兒去北京,李振聲還特意拉着他開了一次洋葷---吃肯德基。這次,李振聲獲得國傢最高科技奬,李智兒特地帶上家乡的土特産及李院士所培育、推廣的小偃新品種小偃54做成的麵條,可謂情真意切。
  盛名"鳴言":真正給我打分的是農民
  "小偃6號的育成和大面積推廣,證明遠緣雜交確實是改良小麥品種的一條重要途徑。但是,育種過程耗費的時間太長(20年),別人很難重複。"李振聲還利用在小麥遠緣雜交中獲得的藍粒小麥,創建了一種新的藍粒單體小麥係統。這種小麥在一個麥穗上可長出4種不同顔色的種子:深藍、中藍、淺藍和白粒。小麥的胚乳是營養細胞,不傳代,但其顔色變化可作為遺傳標記,用於鑒別其胚細胞和傳代的染色體數目,這樣就不必通過顯微鏡檢測,衹需觀察種子顔色就可知道後代的染色體數目。"深藍的42條,中藍和淺藍的41條,白粒的40條。40條染色體的小麥叫缺體,用它與遠緣植物雜交,可以較容易地將外源染色體轉移到小麥中。"從而,李振聲解决了過去小麥染色體工程育種中必須進行大量染色體鑒定的難題。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東方出版中心
第1節:李振聲:民謠"要吃面,種小偃"的背後(1)第2節:李振聲:民謠"要吃面,種小偃"的背後(2)
第3節:李振聲:民謠"要吃面,種小偃"的背後(3)第4節:李振聲:民謠"要吃面,種小偃"的背後(4)
第5節:李振聲:民謠"要吃面,種小偃"的背後(5)第6節:李振聲:民謠"要吃面,種小偃"的背後(6)
第7節:李振聲:民謠"要吃面,種小偃"的背後(7)第8節:李振聲:民謠"要吃面,種小偃"的背後(8)
第9節:李振聲:民謠"要吃面,種小偃"的背後(9)第10節:李振聲:民謠"要吃面,種小偃"的背後(10)
第11節:李振聲:民謠"要吃面,種小偃"的背後(11)第12節:李振聲:民謠"要吃面,種小偃"的背後(12)
第13節:袁隆平:從“泥腿子科學家”到“中國第一富翁”(1)第14節:袁隆平:從“泥腿子科學家”到“中國第一富翁”(2)
第15節:袁隆平:從“泥腿子科學家”到“中國第一富翁”(3)第16節:吳文俊:生活在數學王國中(1)
第17節:吳文俊:生活在數學王國中(2)第18節:吳文俊:生活在數學王國中(3)
(1)(2)
(3)(4)
(5)(6)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