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家类 》 《莊子》心得 》
第7節:傅佩榮《莊子》心得(7)
傅佩榮 Fu Peirong
第二步是要找到“知的根源”,知的根源在於心。因此就出現一個特別的觀念:“心齋”。心齋,代表你的心像吃素一樣,不要想葷的事情。如何纔是心齋?莊子舉了一個有趣的故事:有一個工匠很會雕刻,他刻的人與真人完全一樣。君王看了嚇一跳,問他:怎麽能刻得那麽像呢?工匠回答說:我開始刻的時候,一定要先守齋,三天之後,心裏就不會想“慶賞爵祿”,就是說不去想會得到什麽賞賜,或者別人會不會給我一個官做?守齋五天之後就不敢想“非譽巧拙”,就是想別人會不會稱贊我,說我技巧很高呢?七天之後,就忘了自己有四肢五官了。所以,心齋的意思,就是把功名利祿統統排除;把別人對你這種技術的稱贊也都設法排除;最後連自己的生命都要設法超越,然後纔去雕刻。這個時候,你的雕刻已經沒有主觀的欲望成見,刻什麽像什麽,等於是宇宙的力量在你身上表現出來。你沒有一個自我,反而不受隔閡與限製了。這個心齋的比喻說明了:我們的心平常都是嚮外追逐,追逐許多具體的東西而不知道回頭,以致忽略了這個心本身衹有一個作用,就是要讓它靜下來,從虛到靜,從靜到明。我們的心如果充滿各種欲望的話,它就是亂糟糟的,把所有的欲望都排除掉之後,它自然就虛了,虛了之後它自然就靜下來,靜下來有什麽好處呢?水如果靜下來,就可以當鏡子來用,照出一個人長什麽樣子。我們的心也是一樣,從虛到靜再到明,心若澄明的話,宇宙萬物皆在我心中,我一看就看到真相。我們一般很容易扭麯我們所看到的事物,以我們自己的意思、自己的願望來扭麯,因此我們都看到自己想要看的部分,專傢學者也不例外。譬如,有一群人一起散步,撞頭看見天上的月亮,第一個人說“月亮的光是從太陽光折射而來的”,因為這個人是天文學家。第二個人說“嫦娥奔月是多麽的美”,這個人當然是文學家或詩人。第三個人說“月亮是上帝的另一種啓示,讓我們在夜晚也可以看到光明,不致迷路”,這個人顯然是宗教傢。每一個人看到月亮,都可以有不同的看法,但這樣就不能看到月亮的真相。當然,我們也很難說月亮的真相是什麽?你一說是什麽,就代表你已經設有立場;在這種情形之下,你又何必區分它是不是月亮呢?所以莊子設法讓我們在“心齋”這個層次中,讓自己的心由虛到靜到明。
另外有個方法叫“坐忘”。坐忘就是我坐這裏休息,突然之間忘了我是誰。如何去描寫這個情況呢?譬如,當你覺得你有腳時,表示你的鞋子有問題,你的鞋子可能太小了。當你中午吃完飯時,覺得你有個肚子,這表示你的腰帶太緊了。所以你忘掉自己的腳,代表鞋子正好,忘記是非的話,代表內心處在一個和諧的狀態。所以舒適的鞋子是不會讓你感覺到的。如果說你戴着眼鏡立刻發現自己戴着眼鏡,就表示鏡片很髒了。任何東西都一樣,當你一眼就看到它的存在,代表着它有問題。為什麽?一個人活在這世界上,就像魚活在湖裏面一樣,它根本忘記自己是一條魚,當它記起自己是一條魚的時候,代表它已離開了水。你看沙灘上的魚,一直在掙紮着,因為它發現自己是一條魚,需要水。在水裏遊的魚,常不覺得自己是條魚,它覺得自己就像處在“道”裏面,完全忘記自己是誰。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傅佩榮《莊子》心得(1) | 第2節:傅佩榮《莊子》心得(2) | 第3節:傅佩榮《莊子》心得(3) | 第4節:傅佩榮《莊子》心得(4) | 第5節:傅佩榮《莊子》心得(5) | 第6節:傅佩榮《莊子》心得(6) | 第7節:傅佩榮《莊子》心得(7) | 第8節:傅佩榮《莊子》心得(8) | 第9節:傅佩榮《莊子》心得(9) | 第10節:傅佩榮《莊子》心得(10) | 第11節:傅佩榮《莊子》心得(11) | 第12節:傅佩榮《莊子》心得(12) | 第13節:傅佩榮《莊子》心得(13) | 第14節:傅佩榮《莊子》心得(14) | 第15節:傅佩榮《莊子》心得(15) | 第16節:傅佩榮《莊子》心得(16) | 第17節:傅佩榮《莊子》心得(17) | 第18節:傅佩榮《莊子》心得(18) | 第19節:傅佩榮《莊子》心得(19) | 第20節:傅佩榮《莊子》心得(20) | 第21節:傅佩榮《莊子》心得(21) | 第22節:傅佩榮《莊子》心得(22) | 第23節:傅佩榮《莊子》心得(23) | 第24節:傅佩榮《莊子》心得(24) | |
| 第 I [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