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家类 如何修證佛法   》 第六講      南懷瑾 Na Huaijin

  法華與寒山
  衣中寶
  少欲及無欲
  佛法與皇帝
  永恆不變存在的真理
  大醫王
  多寶如來和張商英
  竜女成佛
  上次偶然提到寒山大師,因為寒山同法華經與天台宗,都有密切的關係。現在寒山詩非常流行,有人考證他有個哥哥,有個嫂嫂,因為嫂嫂對他不好,逼得他衹好出傢。聽說是從他的詩裏考據出來的,但寒山詩裏講到過老婆,難道他又討了老婆?這些說法無從理喻,衹好付之一笑。
  法華經上說五千比丘退席,他們願走小乘的路綫,這些比丘走的就是寒山拾得的路子。但是這其中有一個問題,大乘菩薩有時化身在小乘比丘中,也就是說,小乘的比丘衆中,就有大乘菩薩的化身。可是,這些是無法考據的。
  中國的詩,不但是出傢人的詩,在傢人的詩也往往帶些佛法,因為凡是詩詞之學,照佛學來講,都有一點慧業種性,悲嘆無常,感嘆世間一切都靠不住。失戀了,是愛情的無常,所以有茶花女、紅樓夢等名著。寒山大師的詩,在悲嘆無常方面特別多,走的是小乘路綫。我們衹看到他的詩美,沒有看到他的“行”,我幫你們找出來:昔日,寒山問拾得曰:“世人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厭我、騙我,如何處治乎?”拾得雲:“衹是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幾年,你且看他。”這就是寒山、拾得的了不起。
  寒山雲:“還有什麽訣可以躲得?”拾得就用彌勒菩薩偈回答:
  老拙穿破襖淡飯腹中飽補破好遮寒萬事隨緣了
  有人駡老拙老拙衹說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
  涕唾在面上隨它自幹了我也省力氣他也無煩惱
  者樣波羅密便是妙中寶若知者消息何愁道不了
  寒山的行持,雖說是小乘的風範,我們做得到嗎?所以衹有頂禮膜拜的分。
  這是走絶對小乘的路子,你們自己去研究。
  上次提到大通智勝佛,十劫坐道場,佛法不現前,不得成佛道。釋迦牟尼佛跟我們說一個故事,他說大通智勝佛,功夫那麽好,在道場——不一定是在禪堂,或天台宗的觀堂,衹要我們坐在那裏,一切清淨,就是道場。什麽叫“佛法不現前”呢?什麽叫現前佛法呢?這值得註意,話頭來了——廣義地說,話頭就是問題,你不要把話頭就當作:狗子有佛性也無?這是小話頭。這裏現前的佛法纔是大問題、話頭。
  佛說:我愛一切衆生,就同愛我的兒子一樣,等於當年大通智勝佛愛他的十六個王子一般。但是孩子們不聽話,自己傢裏有錢,卻不要,衹在外面亂跑。父親衹好在每個孩子的衣服裏頭,縫了一顆寶珠,等窮得沒飯吃時,自己發現了,也就發財了,這是父親的慈愛。
  迦葉尊者說:您大慈大悲,把寶貝塞在我們的衣服裏頭,我們卻愚蠢得不知道。這就是中國文化有名的典故“貧子衣中珠”的來源。每個人都有財富,自己不曉得,所以變成窮人。這又是個話頭。
  什麽是我們的衣服呢?我們的肉體,媽媽所生,就是我們的衣服。這是一個假房子,裏頭有寶貝。“衣中珠”怎麽找?法華經捲四,五百弟子品第八告訴你——內秘菩薩行。中國道傢講“藉假修真”。沒有這件衣服,就沒有辦法找出真的。這一個東西是“內秘”,內秘之行,內秘菩薩行,秘中之秘,在自己內心找。
  外現是聲聞,聲聞衆菩薩常常以出傢相示現。聲聞衆的心行是少欲厭生死。大乘八地以上的菩薩,到了佛的境界,才能夠徹底做到絶對無欲。“少欲知足”是頭陀行。所以大傢對出傢修聲聞衆的修道人,不要過分要求。“少欲”已經很難了,“知足”更不容易。“少欲知足”是聲聞衆戒行之一。聲聞衆生是“厭離生死”,菩薩衆則是“不畏生死”。所以少欲厭生死是聲聞衆、羅漢境界,如寒山大師等人行徑的極果。
  實自淨佛土,釋迦牟尼佛所在的這個娑婆世界,是凡聖同居,有淨、有垢。但佛說:我這裏就是佛土。為什麽必須先由少欲厭生死去專心修證,才能達到淨佛國土呢?這就是內秘之行,這個內秘是什麽秘?又是一個話頭。
  貧子衣中珠的典故,在中國文化的文學及學術史上,占很重要的地位,常常可以讀到。比如李後主死了兒子,就引用到這個典故:
  永念難消釋孤懷痛自嗟雨深秋寂寞愁劇病增加
  咽絶風前思昏朦眼上花空王應念我貧子正迷傢
  這首詩是他亡國以前寫的。李後主的佛學學得很好啊!佛學全通,和梁武帝一樣,但政治搞不好,這是中國文化上一個重要問題。你們要註意,佛學是佛學,為政是為政。
  文學同修證的事相,有莫大的關係。說到見地、修證、行願,世法與出世法都一樣。後世禪宗興盛以後,要評論一個人,先從“器識”看,器就是器量,識就是遠見。任何事情沒有遠見,就沒有偉大的作為。器與識兩者之間,有密切的關係。器就是行願,識就是見地。李後主這首詩很好,但是不像皇帝,像酸溜溜文人的詩。
  唐太宗的後代,有好幾個當過和尚。唐宣宗未即位以前,就作過小沙彌,因為武宗要謀害他,他衹好溜入空門。歷史上的皇帝謚號叫宣的,都很了不起,像周宣王、漢宣帝、唐宣宗等。
  唐宣宗參禪是參通了的,他和黃檗禪師是同學,都是百丈的弟子。黃檗禪師知道他是皇傢的宗室,不過,當他有什麽不對的時候,還是照樣給他一棒。兩人有這樣的因緣。有一次,兩人同去遊山玩水,到了一個瀑布旁邊,宣宗說:我們倆來作詩吧!你先作前兩句,我接後兩句。黃檗就作了:
  千岩萬壑不辭勞遠看方知出處高
  人作詩時,無意中把自己的見地吐出來了,黃檗後來就是一代大禪師。唐宣宗怎麽接呢?他說:
  溪澗豈能留得住終歸大海作波濤
  黃檗立刻給他一掌,去你的!小和尚,你當不成佛了。宣宗接的這兩句,是皇帝氣派,他也在無意中流露出來。這個光頭是暫時剃的,留不住我的,我會終歸大海作波濤。唐宣宗當時還有別的好詩呢!
  日月都從肩上過山河盡嚮掌中看
  描寫他參禪所悟到的境界,也是後來做皇帝的氣派。現在轉回來講法華經。
  貧子衣中珠的故事結束了,佛並沒有告訴你衣中珠怎麽找,這是內秘菩薩行。註意!父母給我們放了一顆寶珠在身上,你找不到,活該!父親呢?過世了,他老人傢不管你了。你把秩序這樣一看,就發現法華經的編排非常精采。
  法華經捲四,“授學無學人記品”第九:“學”,就是修學戒定慧,譬如初果、二果、三果羅漢都還在學習階段,如當時的阿難等。到了四果羅漢,功行圓滿了,得果位,就叫“無學”。佛把有學和無學的弟子,一起都叫到面前來,一概授記,並且說:正法與像法,悉等無有異。佛法是真理,永恆存在於這個世界。佛說將來我過世以後,就沒有正法,那衹是方便說而已,那是不了義教。了義教的說法,沒有什麽正法、像法、末法時代。真理是永恆不變存在的,但要大傢自己去找出來。所以“無學”的成佛,有“有學”的也成佛。
  接着講“法師品”第十,凡是宣揚法華經的正法者,都是大法師。一切治生産業,皆與實相不相違背。這是大乘的根本。緊接着佛說:法師是這世上的大藥。這又是個話頭。依教理解釋,佛為大醫王,能醫衆生病。不錯!心病能醫,但生理的病能不能醫呢?顯教釋迦牟尼佛不談這個,他自己幾次示病,表示生病了。比如涅槃時,表示因年輕時在雪山苦行,受了風寒,風濕發出來了,得了背痛而涅槃。他死了,他已經躺在棺材裏頭了,但還能把腳露出來給你看看呢!
  你說他不死可以嗎?可以!可惜當時阿難沒有留他。他死以前問阿難(他以阿難為代表):我的時間快要到了,不過我也有辦法永遠活在這個世界,留形住世,你看我怎樣比較好?阿難悶聲不響,失念,他悶住了。過一陣,佛又問阿難:我的時間要到了,你看留形住世怎麽樣?如此,三次問阿難,他都啞然不語。於是佛宣佈了:某一天涅槃。這時阿難卻哇啦哇啦哭了起來。佛說:我問過你三次,魔障了你的心竅,你一次也不回答。佛為什麽要涅槃?佛種從緣起,這個緣不對了。佛說:算了!緣過了,衹好走了。
  佛雖走了,他的四個大弟子倒留形住世了。第一個是迦葉尊者。第二個是賓頭盧尊者。現在要請賓頭盧尊者,他還是會來的,不過他走後你纔會知道。說不定我們這裏他也來了呢!佛的公子羅睺羅是第三個。另一個則是君屠鉢嘆。他們都是受佛的遺囑吩咐而住世的,他們在這個娑婆世界,以各種不同的身份、形態來教化。
  為什麽講到這裏呢?因為這個與藥王菩薩有關係,但是這部經典找不出這個道理。所以這部經典看起來沒有什麽,卻問題重重,都是話頭。
  佛告訴你,藥在哪裏:
  若欲住佛道,成就自然智,常當勤供養,受持法華者。
  若想住持——荷擔如來大法,要成就根本智,那本有的是自然而來,不是任何人給你的,是人人都具有的。每個人本身都有,要把它找了來,要成就自然智。要如何成就呢?常常要供養受持法華法門者。又是法華——花。釋迦牟尼佛為何拈花?迦葉尊者為何微笑?重要的經典處處講到花,這是什麽道理?
  這一品結束後,法華經的重點來了,是有名的“見寶塔品”。塔就是墳墓,也就是寶庫。佛在說法時,地上涌出一個寶塔,坐了一個佛,是過去很早以前,塵點劫前成佛的。(塵點兩個字,在數學上是最初的數字,在零以前那一點,一陽來復之初。)這個佛叫多寶如來。
  多寶如來嚮釋迦牟尼佛招招手,門忽然開了,叫釋迦牟尼佛進來,分半座給他坐。這也是很大的一個問題啊!兩個都是佛,所以分半座。然後,他方菩薩從各處都來了。這個故事如果光講學理,可當成一個比方,但真講修證,則確有其事。
  多寶如來可說是化身佛、報身佛,也可說是法身佛;也可說釋迦牟尼佛就是他的化身佛。法、報、化三身合一。修持走禪宗路綫的人,充其量,得一個法身境界而已。我可以大膽說一句,能夠三身成就的,禪宗那麽多人,一兩千年來,沒有幾個。因為學禪容易走小乘境界,衹得一點法身清淨就跑掉的人,蠻多的,捨利弗就是如此。可是現在能如達摩祖師遺言所講的:“說理者多,行證者少。”就不錯了,後世連這個說理的也沒有了。如果我們真正要學佛法,這一品要特別註意。
  我再講一個故事,宋朝宰相張商英學佛、為政、又悟道。當張商英病重臨走時,告訴兒子及女婿:我告訴你們,法華經上所講,地上涌出多寶如來寶塔,多寶如來分半座給釋迦牟尼佛坐,確有其事,不是學理上的。講完後,把枕頭一丟,兩腿一伸走了。本來他生病,躺在床上,但他要走的時候,不想躺着走,所以把枕頭隨便一丟,打在窗上,空中響一聲大雷,他就走了。由他臨終囑咐傢人的話,證明他的公子及女婿,也都在參禪。
  所謂從地涌出,這個“地”就是心地法門真正達到某種境界時,真空生妙有,自然涌出的事物,這纔叫成就,修成無縫之塔,也就是華嚴經的彌勒樓閣。寶塔是沒有門的,也就是楞伽經所講的無門為法門,並不是說理。
  打坐時,達到念頭平靜,清清淨淨,那不過是第六意識境界初步的初步而已,心地法門還沒有摸到。唐朝貫休和尚的兩句詩:“修行不到無心地,萬種千般逐水流。”又想到杜荀鶴的一首詩,我不是教大傢學詩啊!詩裏頭,就是禪,也就是佛法,講修證,這就是鞭子,杜荀鶴生在唐末五代的亂世,他的詩說:
  利門名路雨無憑百歲風前短焰燈
  衹恐為僧心不了為僧得了盡輸僧
  大傢要註意,真正的修持需要真切的反省,名與利可不容易除去;我說得太客氣了,不是不易去,是去不掉啊!真除去了這個名與利,修證的“行”字纔有一點像樣,這一點沒有去,不像樣,不像樣!
  這時進入了第十二品,“提婆達多品”,多寶如來分半座給釋迦牟尼佛後,熱鬧了,各方的菩薩都來了。東方國土的佛也來了,這國土的首座弟子叫智積菩薩,意思是智慧的纍積。釋迦牟尼佛的首座弟子,是文殊師利菩薩,智慧第一。智積菩薩一到這娑婆世界,看到這裏慘兮兮的,正是未開化地區,非常落後,就告訴他的佛:我們回去吧!東方的佛說:慢點!你還沒有看到清淨面,沒有看到他們的淨土。
  這時,文殊師利菩薩從竜宮出來,兩邊菩薩一看,果然相貌不凡。智積菩薩便問:頗有衆生,勤加精進,修行此經速得佛否?他說:你們這個娑婆世界多苦惱啊,這裏的衆生好度嗎?言下之意,這裏的衆生一定是很難度的。
  文殊師利代表發言:我剛從竜宮回來,竜王有個公主,年始八歲,智慧利根。註意這句!善知衆生諸根行業。她知道衆生起心動念,每個衆生的生生世世行為,她也能知道。已得陀羅尼,已得總持的法門,就是抓住大要點了。
  諸佛所說甚深秘藏,悉能受持。這是指智慧方面的成就。至於功夫方面:深入禪定,了達諸法,於剎那頃發菩提心,得不退轉。她當時就頓悟了,到達第八地不退轉地菩薩。辯纔無礙,慈念衆生猶如赤子。這是菩薩境界的慈悲。功德具足,心念口演,微妙廣大,慈悲仁讓,志意和雅,能至菩提。
  為什麽我把這段摘錄下來?為了讓你們多一個學佛的榜樣,因為每一句話,都包含了見地、修證、行願在內。
  結果智積菩薩不相信,因為根據佛法,沒有女性成佛的。女人五漏之身,猶有五障:一者不得作梵天王、二者帝釋、三者魔王、四者轉輪聖王、五者佛身。於是文殊菩薩叫那個徒弟竜女:孩子,乖乖,你過來。竜女見過多寶如來、釋迦牟尼佛後,獻出了她最寶貴的一顆寶珠。中國文化中有句“驪竜之珠”的說法,據說竜的頸有顆寶珠,那是她的命根,是她的生命,修煉的精華,她將這無價之寶捨掉了,供養這兩位佛。釋迦牟尼佛趕快就收下了,別人的供養他還會考慮要不要呢!竜女對智積菩薩說:深達罪福相,遍照於十方。意思說,一切人的罪相、福相、善相、惡相,各種心性狀況,都看得清清楚楚。智力慧見遍照於十方。
  微妙淨法身,具相三十二。每個人的本性都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每個人都是佛,本來就是佛,你卻沒有找出這個關鍵來,這裏還會有男女相的差別嗎?
  以八十種好,用莊嚴法身。在法華經中,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是法身的相,不是報身。換句話說,竜女批駁智積菩薩着了相。
  天人所戴仰,竜神鹹恭敬,一切衆生類,無不宗奉者。又聞成菩提,唯佛當證知。就是說,成不成菩提你怎麽懂?衹有成了菩提,悟道的人彼此纔會懂。
  我闡大乘教,度脫衆苦生。她說:我有這個功德,我就是佛。於是佛就為她授記,等她講完,珠寶一放,她馬上到南方無垢世界,現身成佛。為何不在東方、西方或北方?為何一定要在南方?因為南方是光明清淨的世界。佛法的方位數字,與易經的方位數字,都是很奇妙的,大通智勝佛有十六個王子,不是十五個,也不是十四個,竜女呢?八歲在佛,二八——十六,功德纔圓滿。
  竜女獻寶珠又是一個大話頭,這一段完了,法華經的重點也結束了。我們現在衹是先講資料,以後再慢慢討論。最重要的重點,是地上涌出多寶如來的寶塔,無始無終,永恆存在。再來就是文殊師利引出來的竜女獻珠,立地成佛的頓悟法門,沒有說女性不能成佛。真正的一乘佛法,並沒有男女老幼的分別。竜女八歲成佛的典故,就是出在這裏,華嚴經也提到過。
  接着是“持經品”第十三。“安樂行品”第十四。在安樂行品中,文殊菩薩為請法之主。“從地涌出品”第十五品,是釋迦牟尼佛為消除他方菩薩的誤解,以為娑婆世界無淨土,而指示大菩薩們裂地涌出,遍滿虛空,把他方菩薩看呆了。原來釋迦牟尼佛已在娑婆世界,教化出那麽多的菩薩來,但不是這個土地哦!是心地,個個都是佛。
  兩方的菩薩見面,佛與佛見面,都有兩句問訊話:世尊少病少惱,安樂行否?你說佛沒有煩惱!其實,教化教得他煩死了,這不是我講的,佛經上都有記載,釋迦牟尼佛煩得都想逃。有一次,釋迦牟尼佛溜到山裏頭,結果碰到一頭大象王,後面帶了五百衹大象,象集在一起,專愛打架,吵得不得了,象王也煩死了,也溜走了,兩個碰了頭,釋迦牟尼佛摸摸象王的頭說:此時我同你的心情是一樣的,煩死了,後面跟着一堆。
  所以,不要以為成了佛就沒有煩惱。報身在這裏,還是受這世界許多牽纍。
  安樂行否,是說幸福吧?平安吧?
  所應度者,受教易否?你所教化的,聽不聽話呢?
  不令世尊,生疲倦耶?你不至於因為教化,而厭倦了吧?這都是經驗之談。孔子能誨人不倦,確實稱得上是位聖人。教化人常教得煩死了,連自己都不想活了,就如辛稼軒的詩:“此身遺世真容易,欲世相忘卻大難。”這也是人生的一種魔境。
  下面跟着“如來壽量品”……等等,乃至觀世音菩薩的“普門品”,都是法華經的附屬文章,大傢自己研究,我們討論法華經就到此為止。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編者的話第一講第二講第三講第四講第五講第六講第七講
第八講第九講第十講第十一講第十二講第十三講第十四講第十五講
第十六講第十七講第十八講第十九講第二十講第二十一講第二十二講第二十三講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