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说评论 》 红楼梦索隐 》
第7节:自序(5)
国光红 Guo Guanggong
可见,显文本内容,是作者可以,并且应当告诉读者的(不然的话,小说情节就不完整),只不过这部小说并非完本,所以才需要探佚;而隐文本内容,是作者想告诉读者,却不便于直接告诉那个时代的读者的,是希望后来的读者通过破译隐藏于显文本字里行间的一系列密码而发悟的,所以才需要索隐。
一般说,隐文本的隐语要比显文本的隐语隐晦得多,难度要大得多,这是曹雪芹的设计。显文本并不太需要隐语,但是显文本有隐语,这也是曹雪芹的设计。雪芹为显文本安置了隐语,是为了与隐文本相混淆,以增加隐文本的隐秘性。换句话说,显文本的隐语是作为隐文本的隐语的陪衬而设计的。如果《红楼梦》是完本,为显文本设计的隐语最终将失去其神秘意义;而即使《红楼梦》是完本,为隐文本设计的隐语也应当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有效地藏匿"隐去"的"真事"。
隐文本在有效的索隐之前是未知的,显文本后数十回的内容因为原稿"遗失",在有效的探佚之前也是未知的。又因为曹雪芹为了深藏隐文本而故意混淆显文、隐文的界限,所以就会导致这样一个结果:有时候人们对自己认同的结论(或者观点)究竟是显文本的内容,抑或是隐文本内容,可能还弄不清楚。譬如刘心武先生判定秦可卿原是清朝皇室的金枝玉叶,因元春告密而自杀,元春因牵于宫廷斗争而牺牲,这些都应当属于索隐范畴的隐文本内容;一般读者大体也知道秦可卿之如此死法(自杀)是隐文本内容,却又往往把元春告密并且死于宫廷斗争误认为是显文本《红楼梦》八十回后的情节,这就错了。
我的这本书,主要特点在于"索隐",当然也有很大分量的探佚内容。笔者"索隐"的结果,发现隐文本"隐去"的"真事",就是曹雪芹当日所亲自经历的往事,从这层意义上讲,或者说从隐文本层面上讲,《红楼梦》才是真正的自叙传。
我认为"红学"研究不应当拒绝索隐。笔者主张的索隐与蔡元培诸先贤的索隐大不相同:蔡元培诸君是在《红楼梦》文本之外进行索隐,而笔者则把索隐严格限制在《红楼梦》文本与脂砚斋文本之内,两种迥然不同的索隐导致的结论当然也就相去万里之遥,读者是可以看得分明的。
回到本序(二)开端的那个话题。八十回后,显文本情节逐渐走向高潮,诸钗结局将逐一水落石出,这原本是在曹雪芹写作计划中的。但是结局出来了,第五回诸钗判词及《红楼梦十二支》谜隐的神秘性和吸引力也就相对淡薄了,而且诸钗之结局所牵扯到的许多细节可能会使隐文本的隐秘难度大为减小。这种局面令曹雪芹进退两难。真相可能是,雪芹担心隐文本的秘密一旦被当时人窥破而招致灾难,保全首领的意识使雪芹一度中止并且最后终止了写作,或者藏匿甚至销毁了后数十回的手稿,再由脂砚斋四处逗漏部分内容却又反复掩盖,做的貌似迫不得已而粗疏弥缝,其实却是恰到好处。于是传世的脂评《石头记》就止于八十回了。这是笔者基于隐文本索隐和显文本探佚的推测,不能保其无误,但是这一推测却可以解释:为什么"残本"的部分恰巧可以根据脂砚斋的逗漏和提示而大致想象补齐,为什么涉及要害的隐文本内容(有的内容足以招致杀身之祸)恰巧是由脂砚斋进行掩盖的。
我不敢断言已经洞察了《红楼梦》的隐文本,但是可以肯定,笔者已经揭开了《红楼梦》隐文本巨大冰山之一角,后来诸君子或许有人能够缘此而洞彻《红楼梦》隐文本的全部秘密。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选集】红楼一春梦 |
|
|
第1节:"红学"门外说是非(1) | 第2节:"红学"门外说是非(2) | 第3节:自序(1) | 第4节:自序(2) | 第5节:自序(3) | 第6节:自序(4) | 第7节:自序(5) | 第8节:宝钗难言女儿身(1) | 第9节:宝钗难言女儿身(2) | 第10节:宝钗难言女儿身(3) | 第11节:宝钗难言女儿身(4) | 第12节:宝钗难言女儿身(5) | 第13节:宝钗难言女儿身(6) | 第14节:宝钗难言女儿身(7) | 第15节:宝钗难言女儿身(8) | 第16节:宝钗难言女儿身(9) | 第17节:宝钗难言女儿身(10) | 第18节:宝钗难言女儿身(11) | 第19节:宝钗难言女儿身(12) | 第20节:宝钗难言女儿身(13) | 第21节:宝钗难言女儿身(14) | 第22节:宝钗难言女儿身(15) | 第23节:宝钗难言女儿身(16) | 第24节:阴阳意外误湘云(1) | |
| 第 I [II] [III]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