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政 》 1978歷史不再徘徊 》
第7節:第一章 風起青萍末(7)
凌志軍 Ling Zhijun
華國鋒指定他的農業方面的主要助手陳永貴在前臺作主題報告,他本人則在適當的時機出面肯定報告的內容。這不僅因為今天他已位及至尊,照傳統的為政之道當超然於第一綫的角逐,而且更由於有關華國鋒的種種頌揚與溢美,以及他與江青的種種仇隙與爭執,如果由其本人親口陳述,顯然還有若幹技術上的細節難以處理。從華國鋒的心理上來說,他召到北京來的這五千位代表,包括了二十九個省市區的黨委書記、五百多個地委書記,以及兩千多個縣委書記。這些人構成了八億農民之上幾乎全部的領導力量,足可左右農村之局面。而他在剛剛完成權力的轉換之後,對於自己駕馭局勢的威信顯然還不具有充分的信心,因之更需有人為他代言,以試群情。
陳永貴是大寨經驗的創造者,中國農民心目中的英雄,又是國務院掌管全國農業的副總理。充當這樣一個角色,自是名正言順。他的報告旨在發動億萬農民開展一場大批判運動,其基本的精神是打擊"四人幫"。陳永貴用一種地道的大寨口音加上他的特有的高腔調,對聽衆說道:
"四人幫"幹擾破壞學大寨,普及大寨縣運動,罪行纍纍,鐵證如山。他們反對大批修正主義,反對大批資本主義,反對大幹社會主義,妄圖砍掉大寨紅旗。這個"三反一砍"的要害,就是篡黨奪權,改變黨的基本路綫,復闢資本主義。(1976年12月24日《人民日報》。
他巧妙地將大寨紅旗與捍衛黨的權力,以及確保中國不會復闢資本主義連接在一起,其突破口雖然狹窄,卻頗具煽動的力量。大寨是在山西省中部群山包圍着的一個小村,僻壤窮鄉,不過百餘戶人傢,然而,關於它的故事,在當代中國農村歷史上,差不多是持續了二十年之久的主旋律。其間大起大落,大悲大喜,我們後面還要更多地涉及。現在,會議大廳之中,陳永貴的聽衆幾乎全部是在學大寨的運動中涌現出來的模範,且由此獲得權力與利益。如果沒有農業學大寨的運動,可以肯定他們之中大部分人根本不會有現在的地位,甚至沒有資格進入這座輝煌顯赫的殿堂。僅僅這一點也足以激起他們對"三反一砍"的"四人幫"的深仇大恨,完全顧不上捫心自問,一個小小的村莊是否具有拯救全國全黨的神通?
陳永貴肯定相信他的大寨具有這樣的神通,他不正是從這個小村走出來的嗎?他的報告洋洋數萬言,其間意識形態色彩仍居有獨特的主導地位。但這場大批判並不僅僅為了意識形態的目的而設計,計劃搞這場運動,與其說是批判"四人幫",倒不如說是在農村中造成一種心理氣氛,以便把已經形成的一切繼續下去。陳以雲、貴、川、閩、浙、贛六省為例,述說那裏由於"四人幫"的阻止而令學大寨的運動夭折,以至貧下中農受氣,階級敵人高興。這六省在中國由東南到西南占據了五分之一的版圖,如此廣大的地區發生了問題,可見事關重大。所以,陳便以一敵一地提出"三大一高"來對付"三反一砍",也即堅持大批修正主義,大批資本主義,大於社會主義,更高地舉起大寨紅旗。五天之後,華國鋒接着陳的話頭說:"這是關係全局的大事,它將極大地促進全黨全國各項工作的蓬勃發展。"
這等於是為今後的農村工作方針定下了主調。
按照華國鋒對八億農民的要求,在即將到來的1977年,他們並不是要籌劃"包産到戶",甚至沒有必要顧及填飽肚子的問題,而是要將精力集中於一場揭發批判"四人幫"的"政治大革命",他藉用毛澤東對付日本人和蔣介石的一句名言,說這是"大打一場人民戰爭"。
華國鋒把他的意識形態領域的"人民戰爭"細緻地分為四個戰役,並且計劃至少用一年的時間來實現他的勝利。(1976年12月28日《人民日報》。)不過,他此時沒有想到,隨着江青和她的同黨的失敗,意識形態的爭鬥在中國的政治舞臺上已經黯然失色,在普通人中間也衹剩下一種厭惡,不會再有崇高的激情。他更不會料到,兩個月後他發明的"兩個凡是",在新一代領導中間引起第一次重大分裂,使眼前這場意識形態運動的實際進程與設計之間,形成極大差異。這是後話。現在,華國鋒的動員立竿見影,五千名代表連夜學習,連夜批判,把北京大大小小的賓館裏糊滿了大字報。中共最有權威的報紙《人民日報》,在它的版面上用詩一樣的語言描述了當時的氣象: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第一章 風起青萍末(1) | 第2節:第一章 風起青萍末(2) | 第3節:第一章 風起青萍末(3) | 第4節:第一章 風起青萍末(4) | 第5節:第一章 風起青萍末(5) | 第6節:第一章 風起青萍末(6) | 第7節:第一章 風起青萍末(7) | 第8節:第一章 風起青萍末(8) | 第9節:第一章 風起青萍末(9) | 第10節:第一章 風起青萍末(10) | 第11節:第一章 風起青萍末(11) | 第12節:第一章 風起青萍末(12) | 第13節:第二章 照過去方針辦(1) | 第14節:第二章 照過去方針辦(2) | 第15節:第二章 照過去方針辦(3) | 第16節:第二章 照過去方針辦(4) | 第17節:第二章 照過去方針辦(5) | 第18節:第二章 照過去方針辦(6) | 第19節:第二章 照過去方針辦(7) | 第20節:第二章 照過去方針辦(8) | 第21節:第二章 照過去方針辦(9) | 第22節:第二章 照過去方針辦(10) | 第23節:第二章 照過去方針辦(11) | 第24節:第二章 照過去方針辦(12) | |
| 第 I [II] [III] 頁
|
|